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年来,梧州市图书馆借"知识工程"东风,努力把自己建设成社会读书依托,倡导读书,传播知识在梧州市营造浓烈读书氛围、促进全社会读书风气形成.本文所要论述的是在三年实践中产生、发展又直接影响着梧州市图书馆工作模式和观念变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弘扬读书精神大兴读书之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知识创新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下,社会进步、个人发展都离不开知识。为了民族振兴,国民应弘扬读书精神,大兴读书之风。同时要改变读书观念,更新读书方式,提高阅读效率。  相似文献   

3.
《出版视野》2008,(3):27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人们都在展卷读书.接受文化的洗礼,表达对知识的崇敬。当天.重庆书城开展的以“沐浴知识的阳光——4.23世界读书日”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吸引了全市大批读者热情参与。走进重庆书城.读者们纷纷在一面文化墙上签名并留下阅读的点滴感受.表达对读书活动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曹林 《青年记者》2020,(1):96-96
碎片化的知识带来的只会是肤浅、同质化和情绪化的思考,既无法给读者带来附加值,也无法在写作中提升自己。一个优秀的评论员,靠的不是拍脑袋,而是读书形成的学养积累。写评论不是靠自己胡思乱想的点子,也不是靠一个个火花,靠的是有没有这方面的积累。一个好点子,无法让你持续写出高出普通人"观念水位"的评论。读书是为了积累自己的问题意识。写作的过程就把你的知识积累释放出来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这是从个人修养角度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知识和学问.与他的气质、气度和气魄,都有着极大的关系。如果能把知识变为技能,能使学问成为智慧.那么他的工作、事业乃至人生境界,都会随之得以提升。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多读书的粗浅道理。  相似文献   

6.
李新祥 《出版广角》2013,(13):36-39
我国政府在促进国民阅读方面只是开了一个头,如何做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也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1997年,中央宣传部、文化部等九部委共同发出了《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提出了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知识工程"。  相似文献   

7.
所谓“札”。是古代写字的小木片。“札记”则是后人的引伸.意为读书过程中随时随地摘记文章要点和个人心得体会。这是做学问、求知识、提高素养的最佳方法之一。故而.古今文学大家莫不重视读书札记,积累知识。  相似文献   

8.
声音     
《网络传播》2007,(4):83
“有人说,现在有了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变得丰富广阔,读不读书,关系不大了。这是片面的看法。网络的出现,使阅读的方式多了一个有效的渠道,是一件好事。网上的阅读和传统的读书,不能互相取代,但可以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9.
总结家庭读书活动经验推进阅读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这是“知识工程”工作提出的目标,是落实江总书记关于“大兴勤奋学习之风”重要指示的实际行动和重要举措。今年“知识工程”又把开展家庭读书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因此,总结10年来开展家庭读书活动的经验,对实现这一目标是十分有益的。我们区组织开展家庭读书活动自1990年5月24日揭开帷幕至今,坚持了整整10年,全区组织的“家读”活动计54次,参加的家庭有2.4万余户,已  相似文献   

10.
王玥  柴艳霞 《视听》2024,(4):125-128
中国读书节目的雏形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不可抗力使其一度销声匿迹。20世纪90年代中期,读书节目才重新出现在我国的电视荧屏上,其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开创期和探索期,现已步入新的时期。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互掣肘、媒介差异造成的传播困境、受众主体兴起与传统批判思维的矛盾,使读书节目在发展中困难重重,但危机孕育生机。我国的读书节目可以借鉴国外优秀读书节目,警惕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陷阱,从而更好地承担起培养国民阅读习惯、传递知识、启迪思维和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