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毕摩文化与彝族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原始宗教即毕摩教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以祖先崇拜为核心,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为一体的传统信仰,属于本土民族信仰的宗教。毕摩教对彝族人民的生活、风俗礼仪、精神气质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结构,被称之为“毕摩文化”。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有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2.
彝语称祭司为“毕摩”,毕摩是彝族社会中的主要宗教职业者。在彝族聚居的甘孜州九龙县和泸定县都有毕摩居住,并且开展正常的宗教职业活动。毕摩不仅是宗教神职人员,而且是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毕摩不但精通彝文,收藏了大量的经书,而且还收藏了大量的有关彝族天文、地理、历史、历法、医药、美术等方面的书籍。毕摩是彝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他们在彝族社会中普遍受到人们的尊重。同时毕摩阶层也热情为信教群众服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3.
毕摩是在彝族社会中比较受人尊重的宗教职业者。他们之中大多数人认识彝文,有经书和历史、医药、历法、天文、地理等其它各方面的彝文书籍,因此,毕摩不仅是宗教职业者,而且是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发明、创造、继承、发展和传播者。在一般情况下毕摩的职业是子承父业,少数有在本家支成员内传承的情况。毕摩的主要职业是为彝族信教群众安灵、送灵、做道场、招魂、占卜和咒鬼等。  相似文献   

4.
毕摩是彝族民间主持宗教祭祀的祭司,是彝族民间传统知识和生产经验的集大成者,掌握彝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被称为是知识最丰富的人。毕摩技艺在师徒间的传承,实行心口相授、耳提面命的方式,遵循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原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毕摩教与学的因素越来越多,保护与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要摆脱传承过程中出现的困局,需在毕摩教学中引入开放和共享的传习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让毕摩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5.
试论彝族毕摩的传承和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试论彝族毕摩的传承和教育文/巴莫阿依毕摩是族传统社会中从事宗教职业的社会阶层。毕摩阶层因其为社会提供宗教信仰方面的服务而享有特殊的地位和声望。在长期的宗教实践活动中,毕摩队伍在新成员的补充和再生产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传承制度和培养制度。毕摩的传承和教...  相似文献   

6.
苏尼这一宗教职业大约起源于彝族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苏尼的主要职能是为彝族信教群众驱鬼治病。绝大多数的苏尼不识彝文,也无经书。从事苏尼职业的人员未经象毕摩那样严格、专门的职业培训。因此,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苏尼文化始终在巫术文化这一阶段上徘徊不前;与发展较快的毕摩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7.
毕摩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体系架构的核心部分,毕摩文化传承方式具有特定的机制,其传承条件和动机彰显了毕摩父系传承的合理性,学习毕摩文化过程则体现了毕摩文化传承制度的师徒式教育特点,毕摩文化传承制度促进了毕摩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杨丹 《毕节学院学报》2009,27(11):35-41
作为彝族核心文化的毕摩文化,由于受教育普及、经济发展、旅游业兴起以及文化资源开发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传统文化,毕摩文化传承的土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毕摩生存的环境受到威胁,毕摩文化正不断淡化、断层和消失.要使毕摩文化能继续发展和传承,需要在培养学徒、营造生境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毕摩文化传承人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9.
彝族原始宗教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属原生态的本土本民族信仰的宗教,彝族原生态宗教有主持祭仪的祭司(经师)毕摩--他们是民族文化创造者、传承者、保护者;有定期或不定期的祭祀及宗教节日活动的不同场地,人与"神"交流对话的活动场所,彝族原生态宗教是彝族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的折射.  相似文献   

10.
彝族宗教研究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上取得新的拓展。诸多研究运用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学科理论对彝族宗教予以解读。其中的研究重点体现在原生宗教及崇拜、毕摩文化、宗教仪式、宗教与社会发展、民族间宗教的比较研究方面。这些研究大体奠定了未来彝族宗教研究的范畴和走向。彝族宗教研究在宗教民族志书写、国际萨满研究理论的借鉴等方面仍有诸多待提升的学术之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彝族在方国时代已经建立了毕摩制度,其宗教信仰形成了“国家—民族宗教”的一种特殊形态——彝族社会“宗法性传统宗教”,即“毕摩教”.贵州省黔西县彝族属于彝族六祖分支后默部的后裔,黔西地方属于默部建立的水西政权故地.自清朝改土归流三百多年来,黔西彝族经历了“礼崩→俗变→言改”的文化变迁,黔西毕摩的传承方式也出现了变异.只有“重拾母语”和“抵达翁靡”才能使黔西彝族在路径和观念上具有与文化传统接轨的可能,也只有“重拾母语”和“举办毕吐”才会让黔西彝族毕摩获得继续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和经济方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奚婆”是元、明时期从事彝族原始宗教活动的人员。元、明、清初,“奚婆”沿变为专司宗教职事的“毕摩”和从事巫术活动的“苏尼”。对比研究后本文认为,对彝族“毕摩”的界定与诠释宜选用宗教色彩较明显的术语“祭司”而不应采用迷信色彩较浓厚的“巫师”。  相似文献   

13.
古彝文是彝族人民留给世界的一块瑰宝,它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可以与甲骨文、玛雅文等相并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代表着世界文字一个重要起源。古彝文,不像汉字的结构类型多样化,它是一种表意的单音节自源文字,为毕摩所使用,故又称毕摩文。毕摩文是彝族人民智慧与创造的表现,同时其独特的字体形态,具备强烈的装饰性和图形化效果,这是用作视觉设计的极品素材。本文拟从毕摩绘画中的文字历史源流和文化特性出发,将毕摩文的字体形态和现代字体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归纳,并尝试用一定的解构和置换手法将两者的文字元素进行结合,从而获得一定的心得体会。这不仅是设计元素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结合,更能体现出毕摩文化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咒鬼经<之子宜乍>是彝族原始宗教祭司--毕摩关于鬼的起源的诗性阐释,是远古时期彝族先民之"志"的诗性表达.它不仅是一部毕摩宗教经籍,同时也是一部优美的神话叙事诗.经书折射出了远古时期彝族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巫术、民俗事象、药理卫生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文化学、文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就其基本的社会角色而言,彝族的毕摩和土家族的梯玛都是各自民族中宗教活动的主持者。虽然毕摩和梯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意义,但他们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与当代世界崇尚科学和民主的唯物主义、人本主义精神不相协调。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毕摩和梯玛的进步作用正逐渐丧失,毕摩和梯玛存在的现实基础日益削弱、合理性正在减少。  相似文献   

16.
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是各地彝族人民的精神依托,也是祖国文化遗产之一部分。在广西,彝族人口不多,居住也比较分散,但毕摩文化的影响仍然相当深远,不仅彝族同胞信奉自己祖先创建,并世代传吟毕摩经,而且彝族住地周围的壮、汉、苗、瑶、仡佬等各族人民,也对毕摩文化怀有一种崇敬的心理和尊从的态度。毕摩文化牵动着岭南西路彝区民俗民风,促成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事象,激励着彝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鼓舞世代彝族人民战胜强敌和自然灾害。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广西彝区,毕摩文化亦呈现淡化和消失的趋势。抢救和保护广西彝族毕摩文化,同样是彝区各级人民政府、民族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工作。各级人民政府、民族文化工作者和广大彝族同胞,都应该以这一抢救和保护工作为已任,认真抓好这项工程的实施。具体说,一要注意保护毕摩文化的形成条件和生态环境;二要注意培养毕摩的后继人;三要加强发掘、整理和研究,纳入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四要与旅游事业联系起来,促进经济生产和四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通过彝族毕摩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研究,探讨毕摩的权利义务、教学目的、内容、原则、方法、过程,充分肯定毕摩传统教育的积极性。同时,根据现代教育的方针、要求和目的,提出现代毕摩教育的理念,明确毕摩的权利和义务,使彝族毕摩更好的传承彝族文化,为彝族地区教育扶贫、教育脱贫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彝族毕摩传承是师徒式、非制度化的精英教育。在历史的进程中,毕摩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毕摩人才,使毕摩在彝族社会中得以长期存在和延续。彝民族成员及其毕摩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种传承方式,这与其毕摩文化传播语境、口传与书写的有机结合方式、口头"声教"的传统息息相关。毕摩独特的传承方式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学来说是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彝族毕摩文化是原始文化的综合体,毕摩文献作为文化的载体,内容十分丰富,在历史地理、哲学、文化艺术、医药卫生、人伦规范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毕摩文献作为一种不可重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加强对其的保护,使它能够很好的被传承下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彝族是中国西南拥有545万人口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中国具有传统文字、灿烂文化的一个少数民族。毕摩文化只是彝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又确乎是二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它在源远流长的彝族文化发展史上影响十分深厚。可以说,不了解毕摩文化,就不能理解博大的彝族文化体系。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试对毕摩文的形成、崛起及其基本内容、特点、毕摩文化的嬗变与彝学的兴起作一初步的概说。 一、毕摩文化的形成与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