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高职学生人格特质、孤独感和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人格简式量表、U C LA孤独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某高职院校302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目前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主要表现在戒断行为,但不存在性别、年级和专业的显著差异;高孤独感组高职生手机依赖程度显著高于低孤独感组;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与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精神质呈显著正相关,与内外向性显著负相关;孤独感在神经质与手机成瘾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孤独感增加高职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和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对66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大学生自我控制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愈发严重;大学生自我控制水平越低,手机依赖程度越高,且在大学生自我控制的内部维度中,冲动控制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预测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付敏 《林区教学》2020,(1):114-117
手机依赖作为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学业效率等的重要因素,在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以高职高专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及手机依赖访谈问卷,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对象高职高专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整体处于正常水平,手机依赖行为在性别维度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年级、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维度上差异不显著。结合访谈,从社会、学校、家庭等不同层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及其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孤独感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421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1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9.2%;2手机成瘾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专业和家庭来源地差异;3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与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显著负相关;4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孤独感、社会支持对手机成瘾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手机成瘾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并受到孤独感和社会支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笔者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网络成瘩量表对内蒙古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男生的网络成瘾量表总分显著高于女生;理工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量表总分显著高于文科大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癌量表总分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比较得知大一学生得分最高,且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和大四学生,大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瘾群体在心理健康水平的10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正常群体;大学生网络成瘾得分和心理健康水平的10个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相关。最后得出结论:大学生网络使用正常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成瘾群体。  相似文献   

6.
以78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Dickman冲动性量表、陈淑惠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和笔者编制的自我控制分问卷收集数据,探讨了冲动性、自我控制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非功能性冲动与自我控制总量表及各维度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01),与网络成瘾总量表及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01);功能性冲动与自我控制总量表及各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p<0.001),仅与网络成瘾中的人际与健康问题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2)自我控制在非功能性冲动与网络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在非功能性冲动与网络成瘾中人际健康问题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孤独感量表、负性情绪量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359名大学生进行测定,探讨三者关系.结果表明,手机成瘾在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及生源地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均呈显著正相关;负性情绪在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孤独感和负性情绪是影响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可以从降低孤独感、改善负性情绪入手.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对手机依赖的影响,选取950名大学生实施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均为中等发展水平,且存在性别、专业、年级上的显著差异;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专业、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手机依赖存在显著负相关;自我效能感与希望负向预测手机依赖,且自我效能感在希望与手机依赖之间存在着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大学生大五人格、社交焦虑和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采用中国大五人格简式版(CBF-PI-B)、社交焦虑量表(IAS)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对32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运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大五人格在性别、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社交焦虑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3)神经质、社交焦虑与手机成瘾倾向存在显著正相关,严谨性、宜人性、外向性与手机成瘾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4)社交焦虑、宜人性、外向性、神经质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有显著预测作用。表明人格的培养和完善,以及社交焦虑的缓解有助于降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方法采用金伯利·扬的网络用户自我判断量袁和艾森克人格特质量表,对商洛学院120名和西安文理学院8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其中男生59人,女生147人。结果(1)被试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在网络成瘾量表不同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学科性质、教育程度、生源地等变量上的差异,差异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2)被试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在神经质维度、精神质维度、掩饰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内外向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3)网络成瘾者的网络依赖性和精神质维度、神经质维度呈正相关,而和掩饰性维度呈负相关。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者采用团体辅导的干预手段,降低其成瘾倾向,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筛选出30名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对他们进行了包括初次相识、人生规划、时间管理、我与手机、自我管理、临别留念的6次团体辅导干预,并在结束后对其进行后测。结果显示30名被试前后测总分的平均分分别为56和42,被试前后测结果在四个维度和总分上的差异均显著,P<0.01。由此得出结论:团体辅导对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的干预效果显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成瘾倾向。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人们对手机的使用出现了类似于成瘾的心理行为特点,其中不乏高校大学生.借助于手机成瘾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陕西省高校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孤独感虽对手机成瘾的影响并不显著,但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尤其对大学生因社交抚慰而造成手机成瘾有显著影响.同时,大学生手机成瘾又反之对其孤独感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正性注意偏向训练增加手机成瘾倾向高职学生对积极信息的关注,探讨该训练缓解高职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有效性。同时采用手机成瘾量表(MPATS)对某学院892名高职学生进行测量,其中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为139人,占比17.58%,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确定手机成瘾倾向被试80人,将被试分入空白对照组和注意偏向训练组,每组40人。采用改版的点探测注意训练任务对注意偏向训练组40例进行注意偏向的训练,随后进行后测及4次手机成瘾倾向追踪评估。经测量研究后,发现在后测以及2周、4周、8周、3个月的追踪评估中,训练组被试的MPATS除了社交抚慰因子分无显著性差异外,戒断症状、突显行为、心境改变三个维度因子分和总分评分显著下降,而空白对照组没有明显改变;在训练后,训练组与时间交互的MPATS各因子和总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积极信息关注的注意力偏向训练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700名在校大学生使用大学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年级学生在专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差异显著。大学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各维度与专业承诺均存在正相关。其中,目标选定和未来规划两个维度与大学生专业承诺有很强的相关性,大学生目标选定和未来规划能力对专业承诺有明显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专业承诺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选取了天津市7所高职院校400名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其自我认同感的基本特点及人口学维度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职学生总体认同感处于中等水平;自我认同感与学习态度、自我意识、人际信任呈显著正相关;自我认知水平在性别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区域、独生子女、年级维度上差异显著。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的调查,直观地反映出高职学生个人成长中的心理特点,为今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学生学业拖延量表和自我同一性问卷对大学生学业拖延状况、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行测量,探讨大学生学业拖延状况、自我同一性状态及其关系。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拖延;且均有非常强的减少拖延的意愿;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不同的任务情境中学业拖延程度差异显著;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的时间分裂、自我意识过强、精力涣散、定向迷失四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学业拖延和自我同一性各个维度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对攻击行为倾向的影响,采用网络游戏成瘾量表和攻击行为倾向量表对77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1)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指数、攻击行为倾向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总分、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言语攻击和敌意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二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年级.(2)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和攻击行为倾向存在显著正相关.(3)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对攻击行为倾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网络游戏成瘾得分越高,攻击行为倾向的总分就越高.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学业自我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的学业自我发展有显著性特点,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的学业自我发展处于中等稍偏上水平,在学业自我总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专业类型差异、学校类型差异以及城乡差异,具体表现为:男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大一和大三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的学生;艺术类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理类的学生;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高职院校和省重点院校的学生,同时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得分又显著高于省重点院校的学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对绍兴市某高校的2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大学生归因方式总体倾向于内部归因,并在专业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②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并在专业、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③大学生归因方式各维度(能力、努力、情境和运气归因)都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努力归因方式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有留守经历高职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价值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有留守经历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特点及其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及自我价值感量表对238名有留守经历高职生进行测量,并与250名无留守经历高职生对照。结果:(1)有留守经历高职生主观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有留守经历高职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年级、专业和经济状况等维度差异不显著;在性格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维度差异显著,外向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内向学生,学生干部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3)有留守经历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略低于无留守经历高职生,但差异不显著;(4)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其中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预测力更强。结论:性别、年级、专业和经济状况不影响有留守经历高职生的幸福感,性格、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以及自我价值感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