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学派的核心理论,主张目的决定手段,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应受译文的预期目的所制约。外宣资料的主要特性就在于它的宣传和传播性。因此,在翻译这种文体时,尤其要要体现它的特点,凸显其潜在的交际目的。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结合实例分析,对《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概览》的英译策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据中新社消息,如今在上海各大书店,各类翻译小说占据越来越多的位置,一些以往并不招人待见的小语种翻译文学,开始蚕食畅销书架。乘着世博年的东风,上海掀起了一轮翻译小说  相似文献   

3.
魏琼 《考试周刊》2011,(65):27-28
注释性翻译和解释性翻译是两种重要的翻译方法,在翻译和文化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文化翻译与语义等值的关系、解释性翻译和注释性翻译与文化传递的关系,以及由于文化空缺而造成的解释性翻译与注释性翻译的必要性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特殊文本,世博标语大多以中英文双语的形式出现,以实现其传达信息、指导读者行为的目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流派以目的论为核心,强调文本和翻译的功能,其理论对世博标语的翻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以此解读上海世博会主题标语的翻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本间性理论强调的是文本之间存在相互指涉的关联性。在文本间性理论视阈下,分析文本间性理论与翻译的关系,探讨林语堂文化翻译态度及其文本间性翻译理念,对林语堂作品中的文化翻译进行互文性分析,并指出林语堂作为译者,既充分认识到文化翻译的文本间性特点,又采取了适当的翻译策略来传递文本间的互文契合。  相似文献   

6.
张晓莉 《考试周刊》2014,(75):14-14
本文主要介绍描写性翻译研究的翻译批评方法论,试图说明描写性研究对于仅从规定性角度对译作进行分析的局限性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弥补,可以为各种翻译定位,拓宽翻译研究的领域,对我国翻译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教学评价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举足轻重。对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进行动态的、及时的形成性评价,将极大地改善翻译教学的现状。通过对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及其理论基础的分析可见,应当运用多种方式对翻译教学进行形成性评价并使其贯穿翻译教学的始终,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得。  相似文献   

8.
汪晖 《考试周刊》2011,(24):237-239
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10月31日圆满落幕。本届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充分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当代文明成就,汇集了人类探索城市发展的共同智慧,创造了多项世博会的新纪录,谱写了世界博览史的辉煌篇章。对世博会对外宣资料的翻译当然字世博的宣传中无疑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世博获得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探讨2010上海世博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  相似文献   

9.
诗歌翻译向来是翻译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在诗歌翻译中,单纯的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是无法表达出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和深意的。很多学派都认为诗歌是完全不可译的。而以巴斯内特为代表的文化翻译学派却对诗歌翻译在文化层面上进行分析,得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文章主要通过巴斯内特的翻译文化探讨诗歌翻译的可译性,说明在语用和审美的层面上,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相似文献   

10.
绿色翻译是将普遍存在于生态翻译中的绿色方法与绿色理念相结合的一种生态翻译实践表征形式,其本质是基于生态翻译学进行的绿色行为方式与绿色行为活动.将绿色翻译置于生态翻译学的语境中来考察其相关特征发现,共在性、共生性、和谐性奠定了绿色翻译的生态翻译学基础.绿色翻译具有本体意义上的和谐性,绿色翻译所内含的三个基本问题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具体体现为:译者生存的境遇性问题、文本生命的生成性问题、翻译生态的交互性问题.基于生态翻译学的立场来考察绿色翻译的这三个问题,有利于译学界更好地理解与把握绿色翻译这种特殊的翻译实践活动,从而以整体论的方式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翻译过程包括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交际和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交际这两个过程。因此,译者要帮助译文读者找到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上海世博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及其英译"Better City,Better Life"也广受好评。本文旨在运用关联翻译理论从语义关联、联想关联和文化关联三个层面分析上海世博主题的翻译,加深对该主题及其翻译的认识与了解。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81-2010年CNKI核心期刊关于翻译教学方法论文的统计,分析近30年翻译教学方法研究的发展,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深化对翻译教学方法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语言学语篇研究的理论指导下,以2010和2011年专八英语考试中的中翻英部分为语料,对比分析了不同译文的衔接手段,语言结构和用词等,指出了学生在翻译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翻译策略,研究表明:如果学生能够合理的运用衔接手段,是可以有效的提高翻译质量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温家宝总理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及英译本为例,从显化的角度,考察了语义角色,文化信息,概念意义,连接词等四类显化翻译的典型特征,并分析了显化翻译发生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进行适当的政治文本显化翻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英语影片的中文译名在内地、港澳和台湾三地差异较大,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分析2010年部分英语影片片名的汉译来观察在翻译过程中对归化和异化策略的使用及其对翻译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由于汉英语言文化上的显著不同,国内读者和外国受众在认知语境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外宣译本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译本是否具有最佳关联性。文章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为例,以关联翻译观为指导,着重探讨了变译策略在外宣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翻译工作坊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还处在建设过程中。翻译工作坊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学生在组内既按照分工独立工作又与团队其他成员合作,最终共同完成一项翻译任务。这样的活动具有社会协作,建构知识的特征,体现了工作坊的优势。应该将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作为翻译工作坊的核心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基本要求是要保证学生的参与质量,主要路径在于指导学生工作团队的建设,并对其运行过程进行指导和监控,使学生在参与工作坊的活动中有效提升个人翻译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衔接和连贯是构成语篇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手段。语篇的连贯通过不同的衔接手段得以实现。该文探讨这两种手段在《2010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的英译过程中的应用。通过源语语篇与译语语篇的对比,研究语篇衔接与连贯的传译规律。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热门词语不断涌入人们的视野。“给力”作为2010年热门词汇风靡网络及公众日常生活,不仅在国内被广泛使用,还引起了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然而,“给力”一词的英文翻译却五花八门。我们不可能从英文中找到一个完全对等的词;其丰富的内涵不是任何意译所能表达的,而音译词geili是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