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流动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合理配置、使用人力资源提供参考,还可以对社会如何构建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的机制和环境以及高校如何制定更合理、更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东北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在区域流动方面有其自身特点,在职业流动上存在着流动频率较低、跨单位和跨行业流动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的多元化,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其流动性强、流动频率高的特点,增加了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目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观念淡薄、社会力量依托不足等问题,亟待创新.我们应当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对毕业生流动党员实施过程教育管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管理中,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经历了从个体显著到群体显著的演变,并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与社会分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文化资本而言,学历证书作为体制状态的文化资本,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动与社会地位;从人力资本而言,人力资本存量提升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向上流动的资质;从社会资本而言,高等教育通过社会资本进行阶层复制,那些社会资本雄厚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有机会获得更好的职业和流动到高阶层社会地位中去。  相似文献   

4.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流动中形成的性别分化现象当前备受关注。以社会性别理论和推拉理论为分析框架,调查我国高校毕业生基于身体流动和身份变迁的就业流动状况发现:男生更能利用空间流动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凭借阶层流动改善代际困境,女生则存在"流动惰性";对男生而言,优势行业会产生强有力的拉力作用以吸引其进入,进而获得更好的行业收益;对女生而言,优势行业总体上对其产生推力使其流入利益链的最低端或劣势阶层。据此,两性若要在就业流动中获得相对平等、自由和充分的发展,必须重构先进的性别文化,创设更加宽容和开放的社会流动机制,革除高等教育内部的性别隔离现象,并推动性别敏感理念在大学生就业政策和就业制度中的制定与实施。  相似文献   

5.
由于高校扩招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造成毕业生流动党员人数剧增,管理难度加大,当前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已不能适应学生党员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应与社会联合,从提高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思想认识入手,不断健全管理机制,保证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组织、教育和管理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6.
廖爱社 《柳州师专学报》2012,27(6):69-70,91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流动的频繁性、流向的复杂性、居住的分散性和岗位的多样性等特点,给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探索构建一种高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联合互动的流动党员管理模式,实现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本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可缺失的关键要素,人才瓶颈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何引导高校毕业生逆流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结合相对贫困理论,采用二元Logit回归分析方法,对毕业生降级流动的机理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毕业生降级流动的总体比例偏低,相对贫困能够解释高校毕业生降级流动现象,体制内就业和获得较高岗位匹配度是高校毕业生降级流动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8.
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日渐形成了待就业毕业生群体,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探究.在社会流动视野下,毕业生就业中后致性因素与体制性因素之间、社会岗位供给与毕业生需求之间、流动成本过高与毕业生社会资本有限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导致了毕业生选择待就业来谋求满意的就业起点.要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构建良好的社会流动机制,解决毕业生待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9.
谢晓生 《文教资料》2014,(3):120-121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形式日趋多元化,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群体不断扩大,教育管理难度有所增加。因此。建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长效机制意义重大。本文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建遇到的新情况,作为党员中的特殊群体,其数量有上升的趋势,管理上的难度也逐渐增加。本文从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产生原因出发,简要分析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面临的困境及可以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遇到的新情况。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作为流动党员中的特殊群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本文在阐述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产生的背景、教育管理上存在难点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几个加强教育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占大学毕业生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问题更是值得关注。文章基于文化资本理论,对重庆市A学院2019届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调查,发现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动的因素,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靓 《现代企业教育》2014,(12):186-186
基于当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数量不断增加的形势,高校和社会基层党组织关于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服务管理问题日益突出,两方面针对流动党员的管理都缺乏系统思路,不能及时有效地实现管理对接,从而造成了党员管理的空当。本文通过建立高校社会互联互动机制,推进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使流动党员尽快落实党组织关系,有多个平台参与党员教育活动,持续发挥党员先进性。  相似文献   

14.
工作匹配是衡量就业质量的核心指标。本文基于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通过建立计量回归模型对高校毕业生的区域流动行为与工作匹配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流动能够降低毕业生过度教育的可能性,增加找到专业更匹配、满意度更高工作的机会。相比不流动和其他流动类型,多次流动对工作匹配的促进作用最大。即便同在东部、中部或西部省份就业,曾经发生跨省流动的毕业生也比不流动者找到匹配工作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就业形式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数量逐年增多。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是新形势下党建工作遇到的新情况,作为党员管理的特殊群体,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加强和改进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文章从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方面提出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以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和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模型,考察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区域流动与其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不管是OLS回归模型还是2SLS回归模型,均验证了就学流动和就业流动会提高毕业生的经济收入.2SLS纠正了OLS的内生性问题后,流动的收益率尽管有所下降,但就学流动和就业流动的收入效应仍然达到10.5%和8.1%.流动对于实现毕业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全社会的整体效率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进一步打破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现状,扫除高校毕业生的流动障碍,鼓励高校毕业生的自由流动.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才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存在着毕业生党员不按时接转组织关系、预备党员不按期转正、党员组织关系"空挂"、组织关系接转手续不规范等问题。新形势下,应通过严把"入口关"择优选拔、督促高校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及人文关怀、进行分类管理合理分流、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等各项措施,加强和完善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探索博士毕业生区域流动的影响因素,并重点考察西部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地点选择存在明显的地缘效应,若博士高校所在地与户籍地或前置学位高校所在地一致,那么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在本地就业;西部博士毕业生比东部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就职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并且西部博士毕业生的外流现象主要表现为企业就业者群体;虽然成渝地区对本地培养的博士有一定的保留率,但对其他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弱。上述发现支持了大学建设和创新型企业建设在博士人才积累中有重要作用的结论。西部地区一方面需要注重依靠本地大学培养博士毕业生,另一方面要注重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企业,以吸引更多博士人才。  相似文献   

19.
高校师资横向流动类型及其多角度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人才流动尤其是人才的横向流动给高校组织与教师个体带来的影响,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学界和高校人事管理关注的热点。高校教师的横向流动根据不同的流动参照点,可以划分出多种类型的横向流动。当然,无论是何种横向流动,高校教师的横向流动的张力都存在清晰的主要因素张力作用线,即教师个体的职业动机、科研组织的效能规则以及教师资源不均衡分布及阶层化的社会流动驱力,在引导或加剧高校教师的多向度流动。只有对高校教师的流动类型和流动模式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才能有利于高校及社会相关部门更加合理地通过流动来配置高校师资。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广西高校和东盟国家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对毕业生境外流动党员联系难、教育难、管理难的问题随之凸显。广西高校对毕业生境外流动党员应当引起重视,强化教育引导,创新管理机制,健全管理机构,加强管理力量,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