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总论21世纪社会发展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叶澜(1·2)科学发展观及其教育意义!!!!!刘志山(2·1)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普通教育!!张振元(5·5)基于教育奠基的视角解读和谐社会的构建!!!!!!!!!!!!!!!纪大海(7·1)“和谐教育”论——基于“和谐社会”构建的教育发展观!!!!!!!!!!!!!!!彭泽平(7·5)构建和谐社会与教育使命!!!!!!!!!!!王想平,支爱玲(8·1)素质教育思想与实践从200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谈话想到的!!!!!!!!!!!!!!!顾明远(3·1)在没有压力下会学得更好!!!!!顾明远(4·1)学习化社会与素质教育!!!!!!王晓辉(7·12)又该呐喊“…  相似文献   

2.
以“平等·参与·共享”为核心的新残疾人观,运用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科学的观念来认识残疾人和残疾人问题,对我国残疾人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残疾人观的沿革和新残疾人观的形成,分析了新残疾人观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并试图从中寻求对今后的残疾人工作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就业不仅是残疾人获得收入、解决生计的有效途径,也是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和体现人格尊严的重要途径。研究及实践表明,残疾人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根本目标和服务导向。为促进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梳理近几年国家相关政策文件、江苏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相关文件基础上,借助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江苏省),通过随机整群抽样和深度访谈,调查了江苏省残疾人就业现状;分析了残疾人就业资源及对职业教育的需求;通过战略思考,提出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相关建议:亟需采纳全新的残疾人资源观、潜能观,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以满足残疾人的教育、培训和就业需求,促使其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残疾人事业不是慈善的事业而是社会必须履行的职责和义务,二者存在本质的区别。本文从慈善的内涵及慈善视野下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本质、残疾观的社会建构转向、平等人权的必然要求、社会代价的视角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五个方面论述了残疾人事业的社会责任性。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残疾人事业社会责任性本质的回归对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本质认识和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开卷有益.正确认识和对待综合国力的竞争……贾永祥/1~2.封二.中国“人市”的理论思考···············……胡丈革/3·F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学思考…永政/4·F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全社会经济效益 的有效模式·······························,·…魏一禧/5 .F二.基尼系数与构建和谐社会············……争朝/6·F二.“和谐社会”从理想到现实·········……草连君/7~8‘F二 本刊特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哲学思考··…范纯炎/l一2·4.正确认识我国阶级…  相似文献   

6.
郁冬 《文教资料》2008,(27):154-155
残疾人高等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和谐社会视域下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深刻体现。和谐观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和谐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出发,把握和谐观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具体分析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注重以和谐观协调教育诸要素的关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是转变发展观的关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应深刻认识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区别;经济增长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区别;优惠政策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区别;政绩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研究媒体折射出的残疾人身份对于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传播正能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考察情态和评价资源等语言项目,试图揭示新闻语篇中残疾人身份的建构。语料来自China Daily中有关残疾人报道,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媒体折射出的残疾人具有弱势身份、患者身份和自强身份;媒体在构建残疾人身份时,运用的话语策略,不利于残疾人主体身份的构建,媒体有义务采用有利于话语和谐的策略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指导,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既要反对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代替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要反对以西方文化的“和谐“观代替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社会和谐的观点是他们在自己的学说中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面论证了的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等方面的和谐关系,它体现出的伦理是一种人本的定位和一种人性化的关怀,其实质是依靠人,更要规范人。为此,需要一种新的伦理观来引导。“八荣八耻”的新时期荣辱观就是这种最适合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伦理观。新时期荣辱观能培养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人主体,能规范人的理念和行为,其本身也融入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中。  相似文献   

13.
经济改革、诚信友爱与和谐社会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探讨了经济体制改革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来理解和谐社会的提出。然后从伦理学角度,探讨诚信友爱作为目标价值对和谐社会道德建设及其实践的重要意义。作者认为,诚信友爱作为和谐社会构建所要达到的道德目标,将促使和谐社会道德建设朝着这一目标而努力,从而将影响现有道德规范体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和价值取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大同”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是儒家构想的“和谐社会”,是源于“不同”之上的“致中和”,其精神实质是“和而不同”。这些思想精髓对于今天“和谐社会”的理论构建仍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条件,提供了建构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和客观要求。中国历史上和谐社会的种种设想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与传统社会相对应的静态和谐。西方思想史上,真正把“和谐社会”作为社会理论概念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他强调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提倡社会和谐”。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的和谐结构是和谐社会的表征。构建和谐社会,首要的是要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关键的是必须进行社会体制和社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7.
反思与批评毫无疑问是建构和谐社会的一个思想路径,借鉴加尔布雷思“好社会”的分析,可以引进另一种对和谐社会的致思方式,即:(一)十分具体地探讨并界定一下什么是对的;(二)区分开什么是完美无缺和什么是切实可行的,并在两者之间划一道线。这种探究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在思考方法、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政府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及定位方面都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运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河北省五个地级市的15周岁以上的各类残疾人的婚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论是:男性残疾人,婚姻状况极不稳定;残疾人家庭的子女病残率高,残疾老人的婚姻状况不佳: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就如何有效解决残疾人婚姻中存在的问题,增进残疾人婚姻稳定,维护社会稳定,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庸方法论与邓小平和谐社会观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但他所追求和建设的社会主义就是一个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邓小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犹不及”、“执两用中”、“和而不同”、“和合之道”的思维方式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它既是中国古代“中庸”文化传统在现代的发扬,也使“中庸”的思维方式得到了更新和升华。努力挖掘中庸方法论与邓小平和谐社会观之间的联系,有助于从思想根基上加深对邓小平和谐社会观和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