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公民社会逐渐形成、公民意识逐渐觉醒的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公民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一种建构能力,使学生能够建构自己的公民身份,进而能够建构公民社会,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成为公民的教育”是一种直面我国现实的、具有创生取向的学校公民教育新理念.“成为公民的教育”落脚于学校日常教育实践,创建班级公民武生活,让学生在班级中正如“公民”一样生活.“成为公民的教育”是在创建班级民主法治的公民式生活中完成的,即:通过班级自治与民主,实现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通过班级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培育学生的法治精神;通过参与班级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通过班级公民式生活体验,使学生自主养成公民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1.爱国主义教育美国学校利用一切宣传教育手段宣扬美国的民主与自由,将美国的政治制度标榜为世界上理想的政治制度,灌输美国政治制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政府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国是最强大的国家等观念。培养知情的、有效的和负责任的公民即"好公民"是美国学校公民教育最为重要的目标和任务。在美国,好公民就是爱美国,爱美国的社会制度,遵守美国的宪法和法律。2.民主法治观和道德观教育美国学校要求学生学习宪法,学习独立宣言、联邦宪法、人权宣言。美国的  相似文献   

3.
张敏 《教育导刊》2011,(10):45-47
优良学校制度是影响学生公民精神养成的关键因素之一。优良学校制度不仅为学生公民精神养成提供制度保障、环境支持及实践机会,而且它本身也是学生公民精神养成的重要资源。从公民培养的角度看,优良学校制度建设应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自由、平等、民主等为价值基础:各教育主体的权利界定为关键环节:各利益主体的民主参与为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4.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冰心曾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学校有了爱,便能使师生的人格得到尊重,身心健康愉悦,潜能得到发挥,从而使校内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以此为基础,人人战胜自我,奉献自我,形成高尚的人格,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师生素质,使学校工作得到全面发展。可以说,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关爱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指对学生施以国爱、师爱、母爱为一体的爱,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热爱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的每一个侧面,关爱教师的成功和发展。因此,学校的一切工作应该以“关爱”为前提,“关爱”应该成为学校的校魂,关爱的内核是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5.
在杜威思想体系中,民主生活方式是民主的真正内核,民主生活共同体是社会的理想形态。学校公民教育是维护和建设民主社会的重要手段,而公民教育的有效实施要求学校成为民主生活共同体,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理智地参与社会的能力和习惯。主动作业的引入,使学校教学富于社会精神;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有助于学生的规则意识发展。我国公民教育应重视杜威思想,基于学习方式变革、学校管理民主化两大路径,将学校改造成为民主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口语交际是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全新概念,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需要,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本文着重探讨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口语交际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中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一是巧妙调动,使学生想说;二是民主和谐,使学生敢说;三是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说;四是教授方法,让学生会说。  相似文献   

7.
<正>如果说花的生长需要雨露的滋润,那么培育祖国的花朵则需要的必定是爱的感化。陶行知先生说过:"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光身体需要补充营养,精神上也同样需要。有了适当的营养,学生才能将其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教师的爱是学生茁壮成长的动力。父母的关爱,像一个太阳,让人感到温暖;兄弟的关爱,是一幅美丽的图腾,不会让人感到无助;老师的关爱,则像一幅延绵不断的画卷,让人无法忘怀。爱是一种感情的  相似文献   

8.
<正>教师应用博大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位学生,时常对学生倾注爱心,让爱的细流滋润每一个孩子,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地成长。一、关爱每位学生班级管理要以爱为出发点。班主任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之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  相似文献   

9.
当前欧洲公民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积极的、负责任的公民,而具备一定的参与能力正是积极、负责任公民的重要体现和要求。因此,培育学生的公民参与能力已经成为欧洲国家公民教育的核心任务。本文认为,欧洲中小学培养学生公民参与能力的途径主要有四种:一是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二是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三是努力营造民主的参与式校园文化;四是注重评估学生社会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0.
多元主体参与共同治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路径。美国学校公民教育强调学生公民作为主体参与社群事务,帮助学生在参与社群中养成公民资质。本文对美国学校公民资质教育理论、实践以及相关文献展开研究,对学校公民参与社群管理相关案例进行了梳理,对参与探讨地方公共议题、参与关注特殊群体,以及参与社群事务管理等案例进行了阐释。我国学校教育应帮助学生在参与社群中为人民服务,对一系列志愿活动项目进行服务学习式的转化,从而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civic education course at Universitas Terbuka (UT). Its purpose was to design a new approach for the online tutorial for the course by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online and distance education and investigating participant feedback on the current offering of the course and tutorial, which i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all programs at UT. The study draws from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framework, which promotes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as well as teaching about democracy by example. This model is intended to create meaningful learning experiences for students in a reformulated civic education course, in which they would learn to think critically through interacting with classmates, experienc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supporting fellow students in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processes. In this model, learning is seen as occurring within the community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social presence, cognitive presence, and teaching presence where, students are able to develop civic competences, namely civic knowledge, civic skills, and civic dispositions, as well as experience a democratic interaction that forms the core of civic interactions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以共同体的形式出现。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共同体的性质和形式是不同的。当代社会共同体是指向个体性的共同体,它以契约为中介把人联系起来,因此是公民共同体。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在性质上与社会共同体具有一致性,属于公民共同体。学校是充满理性和友爱的公民共同体,是师生交往的共同体,是彰显公共性的共同体。但学校共同体还具有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建构学校公民共同体,既要按照公民共同体的要求,追求个人的合理利益,以契约构建政治共同体;又要超越契约,追求共同体的公共性,以道德的关爱构建教育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学校公民教育不仅要讲授和传递公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通过公共生活的交互性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当代社会在生活方式上已经逐渐从传统的"私己生活"向现代的"公共生活"转型,这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学校公民教育应当依托于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型,为学生建构出公共生活的实践平台。在具体的教育策略上,学校公民教育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公共生活策略,主要包括学校领域内的民主管理策略、社团自治策略,以及学校领域之外的"小社区"生活策略和"大社会"生活策略等,来培育和锻炼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民行动能力,提升学校公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透过晓庄学校在目的共享、责任共担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特征可以发现,陶行知强调的“学校是共同生活场所”的观念,体现的是一种“共同体”学校观。陶行知之所以强调学校应当成为共同生活的场所,与其“生活教育观”以及“社会即学校观”紧密关联。这也使其学校观不仅有助于我们思考“共同生活”这一学校共同体构建的途径,也提醒我们从“学校与社会关系”这一更宽广的视角考虑学校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徐特立认为,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居首要位置。德育的目标,既要培养学生崇高的革命理想、志气和作风,又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要履行“人师”职责,彰显“身正”风范,高度关爱学生,实行民主管理;德育的良策是“情”“理”交融的感化,具体做法很多,其中包括诗教;要少用惩罚,并严禁体罚;转化差生是德育工作中的难点,感化教育仍不失为卓有成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朱小石 《中国德育》2007,2(4):19-21
当前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需要把美育融入德育。学校教育要充分利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使学生获得思想濡染和人格塑造。美育融入德育,要使学生由“技巧人”转变为“审美人”,由“感性人”转变为“理性人”,由“庸俗人”转变为“高雅人”。  相似文献   

17.
This chapter describes the study as it was conducted in three public high schools in Sydney: a governmental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a non-government or private high school, and a government “selective school”.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ivic education revolved around an identifiable, yet not clearly articulated, set of civic values. For teachers, civic education's main goal was to prepare students for harmonious integration into Australia's highly multicultural society, to maintain and reinforce social cohesion, and, consequently, to foster acceptance of diversity. For students, civic education was an enigma. Although they participated in civic education experiences they could rarely identify them as such. Furthermore, few students could identify subject matter of civic education through what was taught in school subjects.  相似文献   

18.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是项复杂的系统过程,它涉及到诸多因素。如何结合我校的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实施体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并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充满活力的体育课程,并付诸于实践,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为此,我们作了一些探索研究,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19.
教育共同体强调社区教育主体之间的合作协调,成都郫筒小学整合各方教育资源,在学校、家庭、城乡社区联合实施“明日之星”表彰机制,实践教育共同体下的赏识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该实践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学生是整个社区的义务的认识,掀开了素质教育的新篇章,验证了城乡统筹在促进城乡未成年人受教育质量同质化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调查表明,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滥用权力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是“两面人”:一面是滥用权力的受害者,一面是滥用权力的害人者。这导致了社会中很多不和谐事件的发生。虽然这是由于部分公职人员权力滥用的示范与传递效应,但更多的是由于人们与部分公职人员一样,缺少民主意识所导致。民主是防止权力滥用的最根本方式。因此,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提高人们的民主意识,培养人们的民主精神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以监督自身和他人权力的运行。教育无疑在公民民主素养的培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而言,提高学生的民主素养可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通过讨论协商的办法实施道德教育;实行班级自治,在班干部选举中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与参与能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