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1 毫秒
1.
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分析的基础上,以上海市静安区"现代戏剧谷"为例,研究了创新模式整合资源提升城市域文化软实力,提出积极打造城市文化创意创业集聚城市,"文化创意创业"品牌形成创新新动能,是城市文化创意创业集聚城市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滕文莉 《今传媒》2016,(2):143-145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资源型城市需要打出属于自己的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独有的城市文化形象,在精神文化层面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的的实现,需有效利用大众媒体的传播优势.本文从近年来榆林媒体张季鸾相关报道入手,分析了榆林市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过程中媒体建构的具体策略,以期促使榆林更好地利用文化资源,实现建设文化大市的目标,并对其他资源型城市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城市文化资本强调城市所拥有的物质、精神、制度等公共文化财富,在城市更新与城市营销实践中,各城市正积极探索如何实现城市文化资本向城市形象转变路径。西安寄托深厚的历史遗产等文化资本,借由意象书写、空间重塑以及媒介实践等方式强化"古城"形象。其"古城"意象实现从长安、废都到盛世之变;以空间为媒介实现"古城"景观重塑;新媒介参与城市形象话语更新"古城"叙事。  相似文献   

4.
创意城市汇聚了丰富而各具特色的创意资源,文化与科技的创新发展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将城市建设的重点从物质设施的建设转移到创意的发挥.创意城市下文化园区的集群式发展消解了最初的地理空间集聚概念.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文化创造力的发挥,并赋予文化园区新的发展特征,即创新聚合化、社区联结化和社会正效应.通过文化创造力的发挥,文化园区促进了文化资源的流动、融合,促进了创意城市文化生态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动画是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探讨文化传播效应时,动画特殊的文化影响力就注定成为不能忽视的议题.本文试图以日本动画传播的成功经验为案例,深入探讨动画"议程设置"效应在提升国家声誉资本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当今国家形象认知的新特点,国家形象塑造的新方法与新思维.  相似文献   

6.
赵阳 《视听界》2012,(6):74-75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正以其他产业无可比拟的优势迅猛发展。与其他产业相类似,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资本支持,由于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无形性等特点,其融资手段受到很大限制。从长远看,如果不能有效地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形成一种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将会成为该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领域,我国尚无相关法律来调整和规范,与之相关的内容多散见于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纲领性文件中,且多为政策性表述。这些规定对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表述多是高度概括性的,  相似文献   

7.
档案文化创意服务"走出去"是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是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有力举措.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通过分析我国档案文化创意服务"走出去"的核心要素与当前面临的挑战,借鉴国内外的优秀典范,研究我国档案文化创意服务"走出去"的未来路径,以适应全球文化深入交流与广泛传播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走向"创意"产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意产业是这两年国内谈论较多的话题.2000年10月,文化产业第一次写入中央文件,社科院也成立了文化研究中心,很多地区"十一五"规划中把文化产业规划作为单项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9.
《申报》的女性广告无论是在创意表现还是内容选取上,在生动诠释当时代女性观念的同时,也对整个社会女性形象的塑造、社会物质和精神潮流的引领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分析《申报》女性广告文化之魅力。  相似文献   

10.
在主办国以全球化之文化形式着力进行本土价值之输出进而塑造中国形象的同时,各参展国也在不遗余力地以对中国的"文化转移"与"文化亲和"形式输出各自的文化价值并进而宣传其所属国家形象,即参展国"全球本土化"之形象建构.  相似文献   

11.
全媒体时代历史文化型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户松芳  张文刚 《新闻知识》2012,(12):36-37,73
全媒体时代,城市也需要有创意的传播。本文借鉴媒介社会的相关理论,从历史文化型城市的地域精神个性出发,借力全媒体时代释放人文优势,以传播历史文化形象为基点,打造具有较高关注度和美誉度的城市品牌,以期实现城市形象的建构与认同。  相似文献   

12.
张梦 《传媒》2018,(4):25-27
媒体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也是信息传播不可或缺的主要载体和展示平台.市民是城市的居住者、缔造者和见证者,也是媒体最直接、最广泛、最忠实的"用户".媒体不仅为市民呈现日常生活的场景,还记录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构建了市民之于城市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媒体与城市共生共荣:城市,因传播而有意义;媒体,让城市更加美好.在转型与融合的道路上,如何树立形象、做好宣传,构建城市文化内涵?如何创新活动、搭建平台,打造新型融合产品?如何利用资源、做好服务,获得更多话语权?如何抓住契机、扩大影响,提高舆论影响力?《长江日报》作为武汉市委机关报,近年来,以"用户思维"积极探索媒体深度融合,通过打造权威报道,用活动搭建融合平台,参与城市发展和治理等多元化途径,在满足用户需求、凸显媒体责任、构筑文化内涵、调动战线资源、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锻造城市发展中的媒体力量.  相似文献   

13.
余华新  张春华 《新闻世界》2013,(10):282-283
通过对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研究,挖掘和传播城市独特的社会文化,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化支撑和外部环境,是城市形象传播的主要职能。本文以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省会城市南京为案例,分析江苏城市形象传播的现状与尚存的不足,并提出了提升城市的形象传播力的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14.
连续多年坚持原创性、专业性和群众性的深圳创意十二月活动在2011年末迎来了第七届。本届共有88项活动,主题词为"文化深圳,以创意为代表"。各项活动紧紧依托深圳作为"设计之都"的国际影响,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在全市营造浓郁的创意氛围。在第七届"创意十二月"报道中,《深圳商报》通过消息、通讯、评论、  相似文献   

15.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出版机构以内容、品牌、用户等核心资源为基础,通过全方位的知识产权开发和满足用户多层次的文化需求等方式,介入影视、演艺、会展、培训、旅游等文化创意项目经营,形成"出版+文创"的产业新形态,出版资源文化价值的多维度实现和经济价值链条的延伸,成为出版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分析了在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古镇形象宣传片创作的创新之路.受众为中心、故事化情节、打破刻板成见等创作手法为古镇宣传片赢得喝彩之声,形成了受众对宣传片的认可和自我想象,有利于扩大消费和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  相似文献   

17.
吴志远 《当代传播》2021,(6):41-46,50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都市社会研究转向空间政治,尤其是城市空间中的空间正义问题.基于媒介化理论,本文分析了大众媒介对于城市空间正义的现代性意义,大众媒介通过议程设置突出空间占有、空间使用、空间消费、空间再造、空间抗争和空间想象这些元素,用具体的新闻报道、广告、舆论、艺术设计等内容,建构了城市空间正义的四道"媒介墙"的角色,即:区隔之"墙":建构城市空间所有权的正当性;监护之"墙":影响公共空间资源再分配的公平性;遮蔽之"墙":通过代言或标签化扭曲不同社群在城市空间中的平等性;想象之"墙":干预城市空间中异质空间的开放性.但大众媒介的资本属性和技术特征使其建构的城市空间正义具有局限性.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新技术对大众媒介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这也启示我们思考未来网络社会中空间正义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18.
孟霄 《传媒》2021,(8):65-67
2019年是"国潮"文化快速发展的一年,人民日报策划团队通过精准规划和高效运作,在北京三里屯打造出爆红的"有间国潮馆"快闪店.场馆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基点,通过五大核心创意展区,融合传统与时尚、技术与艺术,让大众感受到中国文化与国产品牌之间的融合碰撞,创造性地演绎了"国潮"新理念.  相似文献   

19.
文化地理、党报与城市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媒介建构主义对符号现实的建构机制为理论依据,通过分析三份中央党报<人民日报>(包括<海外版>)、<光明日报>和<中国青年报>对全国31个主要城市的新闻报道为例,来研究分析中国城市媒介形象的建构机制.研究发现,我国的新闻生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我国强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文化地理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决定了重要的新闻流向分布呈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向全国扩散的饼状结构;而且也直接影响了我国主要城市在报纸媒介中的形象不是行政形象就是经济形象.这种单一的城市媒介形象在当前国际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与个性化城市形象的塑造目标是格格不入的,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下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文化例外"原则移用到我国对外的文化贸易纷争中时,既暴露出了自身的缺点,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因此,推动"文化例外"原则自身的完善,灵活使用这项原则,实现本国文化政策和WTO规则有效地接轨,是合理利用"文化例外"原则的前提.在"文化例外"原则的庇护下赢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以创意产业为主导,结合我国优势资源,实现文化产业国际地位的提升,才是我们解决国际贸易纷争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