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可  陈晞  梁海 《当代传播》2011,(6):67-70
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早在数十年前就对互联网传播的形态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作出了预言.互联网,尤其是web2.0时代的互联网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它与前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人际传播形式之间有何异同?本文从麦克卢汉、梅罗维茨等人的媒介技术思想出发,首次以茶馆和微博为一对范本,在对二者的信息传播模式比较的基础上,揭示了微博传...  相似文献   

2.
移动短视频的流行促进了互联网时代媒介文化的转向,满足受众对增强感性认知以及扩大社会交往的需求,同时催生了一种横向的、立体性的关系认知。但是媒介技术乌托邦式幻想使人忽视了媒介文化繁荣的背后却暗含危机,特别是过度的文化产业化倾向,忽视了文化教育功能的均衡;过度依赖算法机制造成的多样化信息环境的消解以及人们认知的窄化。据此,文本指出构建互联网时代信息价值的必要性,以人文价值消解技术理性的过度偏向,以人机同构的"共存、共进化"的价值观,去重构批判性的自律主体,去主动消解媒介技术性"异化"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时代发展催生技术进步,技术运用带动时代升级.在技术与时代相互促进、彼此助力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信息传播先后经历口头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广播电视传播时代.今天,早已进入互联网传播时代的人们正在探寻着走向以互联网终端为媒介的移动互联网传播时代.在这种背景之下,社交媒体逐渐吸纳传统的新闻媒体的功能,成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着人类社会交往的需要,进而决定着社交媒体的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进化路径与媒介融合模式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东耀 《编辑之友》2015,(11):72-76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技术、服务和理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WebN.0已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标尺及进化的路径.Web1.0、Web2.0、Web3.0、Web4.0等代表着不同的互联网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对新闻传播业具有重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媒介融合的发生并且持续推动着媒介融合的深入.媒介融合模式的变迁和互联网的进化路径密切相关,互联网的进化重构了传者与传者、传者与受者等之间的关系,这是媒介融合的核心.追求人机合一、传受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刘茜  刘清渭  闵勇  吴晔 《传媒》2023,(10):23-25
<正>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互联网媒介演变的过程也就是连接关系重新建构、迭代的过程。在互联网1.0模式下,“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的模式打通了个体与内容的连接,一个人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够迅速及时地获取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互联网2.0模式是社交媒体的时代,其本质特征是参与、展示和信息互动,互联网充当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互联网3.0模式下,互联网媒介建构起一张全方位连接人与外部世界的交互网络。在此过程中,原有的信息传播模式发生改变,机器和算法被纳入了互联网媒介系统运行的核心位置,人与机器发生了间接互动。进入互联网4.0模式,  相似文献   

6.
从机械时代、电力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媒介作为人体的延伸参与着人的感官、肢体、神经系统以及思想意识的建构。不同时代媒介属性与功能各不相同,因此媒介对人体的延伸呈截除、碎片、整合等多重效果。在机械与电力时代,媒介对人进行截除及碎片化延伸,侵占与反噬人的存在价值。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促进了媒介融合,其对人的历时性、全面性、整合性延伸,使"人"得以回归与救赎。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媒介与新媒介逐渐融合,电视的受众也由被动接收消息转变为主动选择信息,互联网时代SICAS理论模型的演变和这样的趋势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基于SICAS理论,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下,对电视写作的传播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人类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为线索,探究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主流传播媒介与人类信息流动的关系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论证了媒介是有偏向的,不同媒介构造不同的符号环境,媒介的进化改变的是信息的本质,而人为了适应一种媒介环境会趋向改变自己的行为。结合当今的主流媒介——第二代互联网异军突起的现状,剖析其信息特征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姜边 《出版广角》2021,(14):89-91
从媒介进化角度看,数字阅读媒介呈现人性化的进化趋势,这种进化趋势体现在阅读信息传播、阅读信息交流、阅读信息仿真、阅读信息获取等方面.在阅读信息传播方面,数字阅读媒介人性化进化表现为由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逐步转向突破媒介传播的时空限制.在阅读信息获取方面,其表现由烦琐化、盲目化向便利化、精准化发展.在阅读信息感知方面,其表现为由单一化、碎片化的感知体验向完整化、生动化的感知体验转变.在阅读信息交流方面,其表现为由个体化、小范围的交流逐步转向群体化、大范围的交流.数字阅读媒介人性化进化的趋势需要人们谨防数字阅读媒介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信息化、数字化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互联网在联系一切的同时,也带来了媒介生态的巨大变化.新的媒介生态需要出版业更新观念,需要基于互联网思维树立出版业战略运营的意识.在媒介融合时代,出版业可持续发展要有战略布局,需要四个意识,即战略意识、数据意识、用户意识和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1.
徐利德 《青年记者》2017,(21):27-28
保罗·莱文森是北美媒介环境学的第三代代表人物,师从尼尔·波兹曼,并与麦克卢汉保持亲密关系,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进化论思想.在整体媒介史观的引导下,莱文森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三个核心的媒介进化观点: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和“补救媒介”理论、媒介演进三阶段(玩具—镜子—艺术),这三个理论也成为其媒介进化理论的奠基石.在其理论中强调人和人的理性对媒介发展的重要地位,具有较强的现实人文关怀.同时他认为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环境需要一致,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媒介的演化,所以需要新媒介的“补救”.本文从保罗·莱文森的著作、理论思想、研究背景等角度探析其媒介进化理论的思想逻辑,分析莱文森的媒介观点的关联性、内在的逻辑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受众研究从"魔弹论"到后来多种多样的受众观并行,除了不停地在受众更有力还是媒介更有力的观点之间摇摆外,在技术层面上,也经历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几大媒介的产生与发展.互联网作为新媒介,参与性、开放性更强,而"新媒介的受众和使用者也越来越具有主动选择性、自我导向性,既是文本的生产者也是接收者".①在以往探究受众效果的时候,其所研究的信息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信息都由媒介自身生产.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也可以由受众参与生产,造成媒介生产的信息与受众生产的信息一同传播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社交网络传播逐渐成为互联网媒介时代受众进行数字化生存的重要传播方式。人们使用社交网络进行社交(对话)、信息的生产与分配、自我展示从而获得相应的社会支持,从而提升自我的肯定性情绪,最终达到提升主观幸福感的目的。但是互联网媒介既能提供数字化的机遇,也能提供数字化的威胁,正确认知互联网媒介的属性,合理地、健康地使用社交媒介,才能在人与媒介"同构"的良性互动之中,增强提升自身主观幸福感的能力。因此,本文从考察社交媒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入手,分析使用社交媒体传播过程之中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所在,最终提出明确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传播的双重属性——机遇与危机并存,确实地提升数字化生存的能力,提高受众媒介素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提升主观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后互联网时代,媒体不但是信息传播的媒介,而且是产业链重组以及社会生态重构的中介;不但是信息传播的平台,而且是社会应用的平台.主要表现在:其一,作为关系的中介:从信息生产到关系生产;其二,作为智能的中介:从信息社会到智能社会;其三,作为创业的中介:从信息平台到创业平台.对于媒体组织而言,从媒介到中介的转型,就是要适应后互联网时代的变化而做好布局,以实现“跳出出版做出版,超越媒介看媒介”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5.
石焱 《青年记者》2020,(5):82-83
媒介与技术的融合一直是媒介史上最本质的发展规律。在技术发展相对迟缓的第一媒介时代,少数精英和意见领袖操纵传播链条,普通大众作为纯粹的信息接收者而存在,形成自上而下、人在“媒介外”的一对多传播格局。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介生态系统呈现出崭新面貌:不存在权威性的传播中心,普通大众成为掌握主流话语权的社会阶层,“自媒体”“大众媒体”等新词汇迭代更新,人由“媒介外”侵入“媒介内”。美国学者马克•斯波特将这种媒介系统称为第二媒介时代。在多数人的思维还停留在第二媒介时代之时,以浸媒体作为主流媒介的第三媒介时代已经悄然来临①。  相似文献   

16.
无线网络应用于手机、PAD等移动终端,标志着我们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小巧、便携的移动终端为用户提供与互联网媲美的信息服务,将人从电脑前解放出来。同时移动终端的普及与运用也改变了传媒产业的格局与组织结构,使媒介融合呈现新面貌。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与大众生活密不可分的传媒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以互联网、手机、通信技术为载体的新媒体,发展迅速,其即时性、互动性及海量信息存储等特性,使之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众所周知,媒体尤其是新媒体是营造舆论导向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对媒介没有理性的认识与控制,可能会导致媒介对人的精神形成反支配和反控制[1].  相似文献   

18.
伴随媒介技术进化与互联网移动化趋势,移动媒介盛行,信息传播、社交、消费方式等都发生着重大变革。在微时代,人们对微媒介生存方式也产生着深度依赖,移动微生活契合着当下人们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与零散闲暇需求,即时的碎片化传播时刻将个体置于信息网络节点,使其可以随时发布信息或进行评论,并便捷满足各种诉求。"微评论"有着微式传播、移动多元、多向互动等特性,当下,影视热播剧极易引发微媒介热点话题,造成移动媒介终端的"刷屏"现象,而影视剧中的争议话题也更容易引发广泛关注,并产生较大传播影响力,在微媒介空间形成二次传播与评论,甚至N次传播与评论。在当代媒介转型与社会转型时期,影视剧难免涉及当下社会热点问题,但在"微时代"的影视传播信息环境中,影视剧与媒介、与大众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些新变化,本文试图思考如何理解这些新变化,以及微媒介议题中的影视剧"阶层质疑"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孔玮 《传媒观察》2012,(1):28-29
正二十一世纪,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崭新一页。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媒介技术的进步,新的传播手段、传播方式、传播形态不断出现,大众媒介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手段源源不断地将发生在全球各地的信息展示给人们,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便捷。整个地球犹如一个"地球村",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在全球化时代,大众媒介的发展突飞猛进,影响力与日俱增,社会生活的领域几乎都无法摆脱媒介的  相似文献   

20.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一个集信息即时发布、交流于一体的网络交流平台,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的新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