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部小说集《彷徨》的创作过程就是一部鲁迅的心史。这在《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孤独者》和《伤逝》两篇小说中,鲁迅有着明显的自我指涉。他将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以艺术的形式体现在文本中以求得心灵的安宁。到了《弟兄》和《离婚》则安定下来,收缩起了敞开的内心。纵观这四篇小说,鲁迅的创作经历了由内指自剖到外指言他的转变。由内倾而外倾,体现出鲁迅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中省思自己的事业、爱情、亲情,并逐步走出阴郁的心灵世界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遗产,他一生都在追求意识觉醒和思想解放,其中包含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明天》、《祝福》、《伤逝》被称作"妇女命运三部曲",鲁迅对这三部小说中的女性命运给予了观照。本文简要例证鲁迅叙事中的女性意识,分析其创作背景并探讨他是如何为女性走出內囿困境和挣脱传统桎梏指明道路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彻底的革命主义者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者的鲁迅。是“五四”时期较早关注妇女解放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始终把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尤其关注处于社会最底层、最受压迫的妇女。文章从《祝福》、《伤逝》、《离婚》三部作品入手,分析鲁迅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伤逝》主题内核: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不同意关于《伤逝》主题的传统看法。认为《伤逝》的主题内核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并将作品的意蕴揭示过程分为终极意义的憧憬期、现实生活的品味期、凡俗人生的彻悟期、生命追求的抉择期等四个阶段。鲁迅对这部小说的创作主旨的卓然确立和题材的独特处理,体现了他“开掘要深”的创作主张,使小说超越了《娜拉走后怎样》单纯分析社会问题的深度,超过了当时许多同类题材的社会分析和心理分析小说。  相似文献   

5.
《伤逝》和《微神》是鲁迅和老舍两位文学大师一生所著的唯一的爱情题材的小说。两部作品很大程度上都是作者面向自我的创作,在幽深复杂的创作心理之下,潜藏着两位作家各自情感生活的波光云影。创作心理的差异又带来了对于同一题材在叙事视角和启蒙“除魅”问题上的不同开掘。两首“爱弦上的哀歌”,两种不同的吟唱方式,但却都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和充沛的理性思辨。  相似文献   

6.
鲁迅《伤逝》与东西《后悔录》的忏悔叙事以独特的话语结构显现着中国文学叙事伦理的结构形态及其建构的历史轨迹。从《伤逝》真诚忏悔的悲壮到《后悔录》无奈后悔的荒诞,忏悔叙事的现代嬗变在两部作品之中建构了不同自我与他者关系,形成了文学书写的不同伦理形态。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作品常读常新,《大师名作坊(鲁迅卷).在酒楼上、伤逝、阿金》导读体现了作者对鲁迅的文笔与眼光的观注,汇集了极富新义的论述,将鲁迅及其创作置于特定的“空间”与“时间”来阅读与考察其中不乏极富启迪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奥赛罗》和《伤逝》分别是莎士比亚和鲁迅的悲剧作品。虽然两部作品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出于风格迥异的作家之手,但在女主人公的命运及悲剧根源等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本文采用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这两部作品,试图证明男权中心文化的毒害是两位女主人公悲剧的根源,女性地位的提高需要男性和女性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作者根据中外鲁迅研究权威的提示和鲁迅其人其时独特的审美观和创作方法,对《伤逝》文本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提出《伤逝》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格式特别”的第一部诗体小说,这一创新的见解。并通过对《伤逝》的诗的构思、诗的形象、诗的手法和诗的语言的具体而细致的分析,富有逻辑力地说明作品具有抒情性、象征性、哲理性、充满意境美、旋律美、和谐美,诗美丰茂,诗味醇厚。  相似文献   

10.
歌剧《伤逝》是为纪念鲁迅先生的百年诞辰,由王泉、韩伟改编,施光南进行谱曲而成的。本文以该剧中子君的第一首抒情咏叹调《一抹夕阳》为主线,从作品的原创分析、演唱分析和情感处理三方面对其进行阐述,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和艺术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感受到歌剧《伤逝》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1.
2010年有关鲁迅思想的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文章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特意从中概括、梳理出十个专题:鲁迅与当代中国、鲁迅与左联、鲁迅与启蒙、鲁迅与五四、鲁迅与现实主义、鲁迅与激进主义、鲁迅与中外文化、鲁迅与存在主义、鲁迅笔下的动物意象、鲁迅的接受研究等。述中有评,评述结合,既为读者提供了按图索骥的方便,也在评述中显示出了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精神分析理论是鲁迅现代思想的源泉之一,鲁迅对其进行了科学地认识并加以创造性的转化.应用于自己的杂、译作和小说创作中,更深入地挖掘了中国人复杂的内心世界。鲁迅开拓的这一传统为中国现代主义学与西方现代主义学接轨做出了贡献,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的人格心理的形成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也与精神分析理论有着天然的契合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从1981年到2004年,江苏省鲁迅研究会的学者们在将近25年中,从不同的角度接近鲁迅、阐释鲁迅,以细腻、朴素、扎实、创新的学术精神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风格,以执著和勤奋孕育出了江苏鲁迅研究的丰硕成果,被全国鲁研界所重视。  相似文献   

14.
鲁迅没有过时,鲁迅研究还有着广阔的空间。当下的鲁迅研究至少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一是发掘鲁迅的和谐文化资源;二是总结鲁迅的文化斗争经验,回应当前文化思潮的不良倾向;三是鲁迅精神品格研究,防止鲁迅被“软化”;四是深入开展鲁迅生平研究;五是拓宽鲁迅作品研究的空间;六是拓展鲁迅的比较研究;七是开拓文化视角新领域;八是拓展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九是加强鲁迅研究之研究。  相似文献   

15.
胡适与鲁迅的新诗在创作方法上都尊从写实主义。但在具体创作上又呈现出明显的差异。鲁迅的写实主义更为严肃也更为深广,具有蕴藉深曲的特点;胡适的写实以说理见长;具有平淡直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周作人的新诗创作有共性,但异质性更为明显。表现在在新诗审美特性的选择上,周作人强调艺术的美,鲁迅则更强调艺术的真。在新诗的具体创作实践中,鲁迅的诗思在诗美的层面上达于崇高的"深,"周作人的诗情在诗美的层面上显示出和谐的"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John Chinnery所写的Lu Xu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一文中一些观点的分析,谈对阿Q形象和鲁迅创作的一些看法。说明20世纪80年代初的鲁迅研究尽管改变了建国初和文革中对鲁迅及其作品批评的偏差,但因为时代、民族和文化的不同,对阿Q和鲁迅的理解也就不同。  相似文献   

18.
《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是大学文学教授尝试进行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验报告。它指出当今语文教育存在遮蔽人文精神、遮蔽创造力、遮蔽能力、遮蔽文本、遮蔽母语等"五蔽"现象,提出了用现代民主与科学精神来进行"去蔽"和"立人"的观点。实践中,他走进中学课堂与中学生共同研读鲁迅,领会鲁迅精神,"与鲁迅相遇",为大中学现代文学教学特别是鲁迅作品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美术”研究无疑是整个鲁迅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从鲁迅与美术这一研究视角切入,还原作为艺术家的鲁迅,美术对鲁迅审美观的影响,以及鲁迅的艺术家审美型人格等几方面、综合概述美术对鲁迅艺术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以及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已经成为获得世界性声誉的艺术典型。他的精神胜利法,他的自私卑怯、愚昧无知、狭隘保守、麻木盲从等弱点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国民精神诸多弱点的集合体现。老舍作为20世纪小说作家中最杰出的创作者和批判者之一,有着卓越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创作和文化批判的诸多方面,他都受惠于“五四”新文化倡导者鲁迅,本文以阿Q这一类型人物为例,就老舍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找寻鲁迅因子所在,从中透晰他对鲁迅创作精神和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