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慎强调文质并重,其中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他也十分注重文采的修饰。杨慎重视文法,他特别指出古人作文不厌其复、状物传神等特点,他对古人作文中引用方式的梳理,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此外,杨慎对陆机《文赋》中"警策"一词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但存在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2.
诗人的一生,就是一部漂泊的历史,陪伴他们的,是他生命中的梦想,是一路的山山水水,自然的风物。人、梦、山水交织在一起,幻化出动人的旋律。古代思想家王廷相曾说"梦思也,缘也,感心之迹也"梦是思虑,是感知、记忆。于是古人写诗时常常借梦抒情。或以梦为喻,或写梦中景,或是梦后感。  相似文献   

3.
我们常用"吃一堑,长一智"来比喻:一个人经受一次挫折,就会增长一份智慧。学习也是如此,当学生在学习中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后,他对知识的记忆会特别深刻,掌握也更加牢固。教学中,教师若能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置一些小"陷阱",诱使学生出错,再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教学,既生动有趣,又富有成效。笔者以"一元二次方程"为例谈谈再数学教学中设置"陷阱"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对于"诗圣"这一美誉,历代学人多认为其特指的对象是杜甫。明代杨慎却将"诗圣"的桂冠戴在李白头上,显示出扬李抑杜的诗学倾向。究其根因:一、杨慎和李白相似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二、李白的诗歌更能符合杨慎含蓄蕴藉和诗以道性情的诗歌美学;三、比之杜甫的苦吟,李白敏捷的才思更能让才气横溢的杨慎折服;四、比起杜甫诗的偏枯,杨慎更欣赏李白流畅的诗风。杨慎的观点为文学史上的"诗圣"说,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5.
从异乡观和故乡观可分开来说,杨慎的异乡观与苏轼同多异少,都走过由排斥、亲近、发现优点、天教异乡看美景到暂时故乡化的思维进程,只是苏轼走向了更彻底的异乡"前生"化,而杨慎只做到第二故乡化——"并州故乡"。但两人的故乡观差别极大,只在最低的故乡具化上相同,且杨慎似更突出,然在故乡泛化、意念化和故乡"寄生"化上,杨慎则无表现。苏轼旷达,杨慎沉重。其原因是政治上杨慎被永远充军,回乡是最后诉求,其"并州故乡"观,实质是政治道德的归隐态度,而苏轼被贬谪,回乡不是唯一出路;对待人生,苏轼佛、道兼用,"寓""寄"于物,杨慎坚守儒家人格,拘泥执著。  相似文献   

6.
已经深夜了,叶子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每当深夜,那个"他"便悄悄进入叶子的心……上学期,学校开运动会时,叶子无意间看见了同年级的他,就像是被电到了似的,叶子一下子被他吸引。从此,叶子便"不得安宁"了。每天,叶子都期盼着看到他,哪怕看一眼也好。只要一天看不到,叶子就心烦意乱。"我喜欢默默欣赏他打篮球时的潇洒;我渴望感受他从我身边走过的瞬间。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过秦论》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也"进行了充分论证,认为"仁"与"义"是其核心。  相似文献   

8.
杨慎从自身遭遇出发,对屈原、宋玉二人的未遇明君表达了极大的同情。对于屈原及其作品,杨慎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其可与日月争光。与朱熹相比,杨慎能从文章写作角度出发去合理评价宋玉的《招魂》。在《楚辞》的诠释与考证方面,杨慎也表现出卓然独立的创新精神,时见真知灼识,反映出他广博渊深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警惕"老实"的孩子肖峰向小时候就是一个性格很内向的孩子,他对社交有一种恐惧感,胆子特别小,做什么亨都非常拘束,生怕别人嘲笑他。他不愿生活在社会现实中,总爱将自己置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他还常常杞人忧天,认为世界上这事不公平,那事不合理,有时还无缘无故地流...  相似文献   

10.
作为著述之富为明代第一的杨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他的研究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秉承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方法对杨慎典籍的校勘整理;二是对杨慎诗学和文学创作的深度研究,特别是对杨慎俗文学的研究成绩较大;三是对杨慎学术思想的多维度研究,包括杨慎哲学、考据学和古音学。  相似文献   

11.
杨慎每个文章理论观点的提出,皆能切中时弊.他从宗经观念出发,提出文道并重的观点.杨慎主张复古,但同时也提倡创新,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奇"的追求,杨慎所谓的"奇"是指一种新颖独创的风格,并非诘屈聱牙之风格.此外,杨慎还提出了"辞尚简要"的观点,主张从美的角度评价或鉴赏一篇文章的好坏.  相似文献   

12.
历史叙事的首要原则是"真实性",教育叙事的首要原则是"教育性"。具有双重学科属性的教育史学,其叙事研究也兼有教育叙事和历史叙事的特点。教育史叙事的"真实性原则"体现在"生活真实""、逻辑真实"以及"情感真实"三大层面;其"教育性原则"体现在"教育性的历史"和"历史的教育性"两大层面。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历史的"真实"叙事得以被重新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To many Chinese students, learning the words such as "make" and "do" seems a piece of cake, yet learning how to use them appropriately is anther case.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Chinese learners' use of the verbs "make" and "do", two major representatives of high-frequency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lexical uses by comparing authentic learner data with native speaker data using computerized corpora, thus to shed some light on vocabulary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China.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人文,文人心,永不失矣”。  相似文献   

15.
不同注家对杜诗中"他日"一词的理解存在很大分歧,甚至是在同一首诗中解释也可能完全不同,以至于相反。"他日"一词最早大约是出自叶左传曳,有三种基本含义,但是各个含义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并不相同。到了唐代,"他日"一词的含义主要是指野将来冶要要要相对于诗人作诗那一刻的将来。杜诗中"他日"一词的含义就是如此,指向杜甫作诗那一刻的将来。杜甫以后一千多年中"他日"一词的用法大体如是。  相似文献   

16.
The tridiagonal coefficient matrix for the "fixed-fixed" spring-mass system was obtained by changing spring length. And then a new algorithm of the inverse problem was designed to construct the masses and the spring constants from the natural frequencies of the "fixed-fixed" and "fixed-fres" spring-mass systems. An example was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results.  相似文献   

17.
审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浅入浅出"的现象,没有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只图个表面热闹,"对话教学"流于形式,缺少精辟入里的有效分析,热闹之后,学生什么也没有。因此,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应该从研读文本,提高"对话"质量入手,实现阅读教学的"返本归真"。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应有情感"投入"安庆四中刘玉珍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也可以说,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知识交流的场所,也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教师笑容满面、精神抖擞地走进教...  相似文献   

19.
案例一
  阿城在班里有"英语小王子"之称,同时,他还有个绰号叫"数学小跛子",足见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偏科生。他愤愤地说:"这完全是智商问题,背单词、练听力、写作文,我就是有兴趣、有动力。但是要我做数学,我再怎么强迫自己,拿起一张数学试卷咬紧牙坚持做,一节课过去了也没能做出几道题。最害怕的是数学老师的提问,因为我总回答不正确。上数学课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直视数学老师的眼睛!"阿城认为,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偏科的情况,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那些怎么学也学不好的科目,是不是可以不用学了。大学要的也不是全才。"可牢骚归牢骚,高考可是不能有半点马虎的,数学也是绝对无法忽视的。阿城给自己定的目标是集美大学,这可是省重点大学,要是数学成绩太差,怎么考得上?  相似文献   

20.
特级教师余映潮针对中学语文教师的教材阅读,首次提出了"理读"的概念。他将"理读"解释为"寻找式地读,清理式地读,整理式地读",这是一种有效的教材阅读方式,也是"理读"的第一种境界;语文教师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细致解剖文本,进而达到"理解式地读"的要求,也就是"理读"的第二种境界;最后,语文教师在阅读教材时还要具备理智辩证的眼光,客观地审视和处理语文教材,争取进入"理读"的第三种境界,即"理智式地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