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培智学生作为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接受知识相对较慢,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为了让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树立自信心,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依据自身学科的特点与智障儿童的生活结合起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创设生活场景,展示生活、扮演生活角色等教学环节,寓教于乐,让智障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在实践操作中获得适应生活的经验,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是智障儿童。培智学校的教育应以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及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从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入手,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  相似文献   

3.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必须适用于生活。”这说明教学应该是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智障儿童因其智力明显低于一般水平,在自主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比较弱,要让这些学生顺利地参与课堂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教师需要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下面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对智障儿童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龄前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使其掌握生活自理技能,不仅有助于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更有助于培养智障儿童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对于其以后自立于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应针对智障儿童的自身特点,掌握相应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意识,加强他们的生活自理技巧,巩固他们的生活自理行为。  相似文献   

5.
在生活中,语文的影子随处可见。对于智障儿童来说,让语文走进他们的生活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那么,如何让智障儿童的语文课堂变得充满活力与色彩呢?我想将生活化的情境引入到培智语文教学中将会是一件可行的事。教师要想让智障儿童学到更多的知识,让他们体会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就需要在语文课堂中用生动活泼的画面构建出真实的生活情境,从而让他们能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相似文献   

6.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特殊教育的神圣使命。让智障儿童具备正常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与学习自理能力,才能适应将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家庭负担,还能有效地减轻社会负担。本文围绕如何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阐述,旨在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7.
金小义 《辅导员》2014,(15):87-88
正"生活即教育",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它对我们今天的特殊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所谓生活化语文教学,主要是指寻求贴近智障儿童的生活经验、生活兴趣、生活情感和社会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并用直接的、多样的、贴近的方法,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悟生活,促进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我们可根据智障儿童的实际认知情况选择贴近他们生活的语文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与智障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语文走近学生的生活,为  相似文献   

8.
李芝 《教师》2011,(23):74-74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培智学生作为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未知的知识接受起来相对来说是较慢的。为了让智障儿童能够适应社会,生存于社会,立足于社会,培智语文教学应依据自身学科的特点与智障儿童的生活结合起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有效地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实践操作中获得适应生活的经验,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姚冬萍 《考试周刊》2011,(5):224-225
沟通和交往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对于智障学生而言,沟通和交往能力更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技能。如何培养和提高智障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要紧密联系生活,创设生活化的课程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移植生活,构建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联系生活,创设生活化校园环境;融入生活,实现智障学生交往的生命价值。坚持给智障学生创造正常的生活化课程环境,从小培养他们与人沟通的意识、沟通的习惯,是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的重要条件,也为他们今后能更快地适应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霍丽娟 《考试周刊》2012,(83):186-186
培智教育以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及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所以,必须从生活适应课程入手,满足智障学生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正>生活自理,是指自我服务、自己照顾,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智儿童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差,都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儿童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累。"而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来说则更是如此。所以,针对智障儿童的特点和生活自理现状,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  相似文献   

12.
智障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一直是教学的重心。数学这门学科对智障学生来说,不仅仅是适应复杂社会的必需,也是让他们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工具。据此,业界人士提出,智障学生的数学教学要贴切生活。在此过程中,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智障学生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育意义何在?由于智障学生的特殊性,我们在关注智障学生的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要合理地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课堂和社会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3.
培智学校开展生活教育,首先要了解智障儿童生活能力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对江苏省东台市特殊教育学校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能力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表明:受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影响,在居家生活能力方面,中重度智障儿童进餐自理能力较好,着装、如厕、个人卫生自理能力较差,在社会生活能力方面,包括安全、社交人际、环境适应、信息素养和特殊行为等,其整体水平皆较弱。  相似文献   

14.
对于智障儿童来说,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提高他们最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上,让他们初步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最基本的数学问题.因此,我认为智障儿童的数学教学必须面向现实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化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丁志辉 《文教资料》2013,(28):139-140
劳动能力的培养对于智障儿童有效融入社会非常重要和关键。智障儿童接受的以适应生活为中心的劳动技能教育,对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智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智障儿童进行劳动技能教育,可以使他们自理自立、自信自强,更好地适应家庭和社会,并终生受益。  相似文献   

16.
对于智障儿童来说,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定位在提高他们最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上,让他们初步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最基本的数学问题。因此智障儿童的数学学习必须面向现实生活。我们数学教学的策略也应朝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方向而展开,努力实现数学教学的综合化、生活化和实践化,实现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零距离”。  相似文献   

17.
陈海辉 《新疆教育》2012,(12):124-124
智障学生最终的教育目的是让他们适应生活,小学阶段智障学生所传授的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说是很好的适应生活的技巧。所以,智障学生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生活化。  相似文献   

18.
分析智障儿童识字教学的现状,从识字教学游戏化、识字教学情境化、识字教学生活化、识字教学拓展化等方面,对智障儿童的有效识字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提升智障儿童心智,使其回归主流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阐述了中重度智障儿童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缺陷,导致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差,从而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了痛苦与不便,更降低了智障儿童的生活质量。针对这种现状,通过各学科渗透,形成生活自理能力的课堂训练网络;多元活动,搭建生活自理能力的课外学习平台;家校合力,提供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训练基地等三个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可以有效培养并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也为他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家庭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为了缩小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差别,使其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自立于社会。所以,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