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田 《新闻前哨》2010,(4):58-59
一、“公共领域”与大众传媒哈贝马斯认为,国家和社会之间可以存在一个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育论.不受国家的干涉,这便是“公共领域”。它其实是一系列社会政治、文化和人民原有生活发生变化、转型的过程。一方面.这个平台促使市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化,使原有的城市居民从家庭的私人角色中分离出来:另一方面,公民在公共领域中活动和话语舆论将会形成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李洁 《今传媒》2011,(8):19-21
自从中国迈入信息化社会,互联网也随之快速地由精英阶层进入中国的市民阶层,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同时,创造了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第四媒体",这一媒体独立于公共权力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之外,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中的许多观念极为契合。互联网的出现对于促成中国社会"公共领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呈现出自身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3.
情感类电视节目可以看作私人话语向公共领域的大众传媒扩张的典型现象,在其方兴未艾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问题。本从参与节目的当事人、受众和传媒三个不同视角来分析这类现象背后的负面影响,指出传媒的私人话语应适当回归私人领域,维持公共话语在传媒的重要地位,使传媒主要成为公众利益的代言人和倡导理性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市场、社会等多重力量都以不同的方式和强度影响着中国传媒。传媒得益于这些力量的推动,在社会话语表达和公共空间的建构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传媒同时又受这些力量的掣肘,市场绩效的趋利本质、碎片化的新闻理念、强国家传统的持续影响,致使传媒只能是离散的而非合力的、有限的而非常规的公共空间建构者。  相似文献   

5.
吴畅畅 《新闻大学》2012,(4):133-138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市场、社会等多重力量都以不同的方式和强度影响着中国传媒。传媒得益于这些力量的推动,在社会话语表达和公共空间的建构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传媒同时又受这些力量的掣肘,市场绩效的趋利本质、碎片化的新闻理念、强国家传统的持续影响,致使传媒只能是离散的而非合力的、有限的而非常规的公共空间建构者。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市场、社会等多重力量都以不同的方式和强度影响着中国传媒。传媒得益于这些力量的推动,在社会话语表达和公共空间的建构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传媒同时又受这些力量的掣肘,市场绩效的趋利本质、碎片化的新闻理念、强国家传统的持续影响,致使传媒只能是离散的而非合力的、有限的而非常规的公共空间建构者。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4,(19)
本文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传媒工作者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虽然这些微博信息题材广泛,但生活类的内容比重接近四分之一,近四成内容属于私人话题。话题性质对于微博转发数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公共话题比私人话题确实更能获得他人的转发,但话题性质对于评论数和赞数的影响并不显著。相比之下,粉丝数对于转发、评论和赞的影响才是最显著的。作者认为,作为一种公共空间的实践形式,微博呈现出公共话语与私人话语互相渗透的特点,而传媒工作者在微博上发布的公共话题在引发讨论以及获得认同上的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对大众传媒私密化倾向的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下,大众传媒呈现出私密化倾向,公众领域与私人领域、公众话语与私人话语的界限模糊不清.本文就传媒私密化的表征进行分析,并由此提出,传媒应重新回到意义与公共领域的场所,成为公众利益与理性话语的代言者,是大众传媒伦理建设的题中要义.  相似文献   

9.
今天主要讨论空间问题,接着是结构,然后是新媒体。社会学关注社会空间。社会空间指的是什么?指公共空间、私人和个人空间。对公共空间的认识和使用凸现出公民社会的发展程度。在西方大家非常友好,互不相识的人在大街上遇到很可能会笑一笑,  相似文献   

10.
个人与社会之间需要信息沟通的渠道,广播电视媒介以其自身具有的技术优势和由此生发的扩散传播力,成为二者相互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这一传播过程中,信息汇集、交融和升华逐步形成更具有核心意义的公共空间。新媒体的出现,为公共空间的营造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技术支持,广播电视媒体中的公共空间也因此显示出更为强大的聚合力,现实中的众多个体借助这一交流平台享有了观察社会、表达话语以及体验私人空间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崔波 《编辑之友》2008,(3):75-77
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换》等著作中,哈贝马斯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出现及其所导致的个人解放,由商会、俱乐部、咖啡馆、出版社、报纸和杂志等公众意见“场所”所构成的公共空间日益扩展,它既是瓦解中世纪社会的基础性因素,也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雏形。“公共领域首先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它原则上向所有人开放。在这个领域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和社会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伯溆 《青年记者》2008,(11):17-18
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性动物会受到社会结构的制约,这些制约往往发生在社会空间里。所以,社会学者关注社会空间。社会空间指的是什么?指公共空间、私人空间和个人空间。对公共空间的认识和使用凸显出公民社会的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13.
微博对“公共领域”复兴的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晓冬 《新闻窗》2011,(2):61-62
一、公共领域的承担功能和形成要义 尤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创立的"公共领域",指的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是一种公共话语空间(dialogic),至少应承担两个功能:培养个体认同,批判性地检验政府的政策。"公共领域"功能实现的保证在于:一、  相似文献   

14.
查尔斯·泰勒认为,在传媒影响下形成了一个打破时空限制的公共空间,公众通过社会想象参与对话协商,形成共同意见。而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使社会想象和共同体体现多元化特征,从而在现代社会形成了多元公共领域。这个多元公共领域承认政治平等、多元的政治和文化差异,公共意见通过自由对话和公共协商产生,这是实现民主的一种可行而良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和社会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伯溆 《青年记者》2008,(16):17-18
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性动物会受到社会结构的制约,这些制约往往发生在社会空间里.所以,社会学者关注社会空间.社会空间指的是什么?指公共空间,私人空间和个人空间.对公共空间的认识和使用凸显出公民社会的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16.
在对公共领域思想的研究中,以公共协商为主的公共空间如何在多元主义情境下生成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在提倡多元价值观的今天,对公共领域的研究有着更为急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公共领域的理论出发,针对新媒体时代公共话语空间构建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分析政府、媒体以及公众在建构公共话语空间中的不同作用,从而探讨新媒体时代构建公共话语空间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7.
公共空间是现代社会出现的横向的三大板块中的重要一块,它由广场、剧院、图书馆、草地、喷泉、咖啡馆等构成,是人类进行化休闲、交流活动的必要空间。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类就非常重视公共空间的构建,苏格拉底的哲学殿堂就是建在广场、街头。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西方国家档案馆继法国之后,逐渐步入公共档案馆的发展轨道,我国档案馆与西方国家档案馆相比.进入社会公共领域的肘间,整整晚了一个世纪,近20年来,我国才开始努力实现着从封闭向开放的历史性跨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叶芳 《新闻战线》2015,(2):32-35
所谓公共话语空间是指公民在国家政治权力之外,运用自身的话语权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讨论的活动空间。媒介的出现使得社会公共话语空间得到迅速发展,其为社会公共事务讨论提供了一个话语平台,且让社会大范围的公共对话与讨论成为现实。政府运用新媒体参与公共话语空间的特点首先,政府以及媒体的把关功能弱化。在媒介领域,所谓把关是指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媒体从业人员或其他组织会对信息进  相似文献   

19.
周璇 《现代视听》2012,(9):32-36
最近网络蹿红的"杜甫很忙"或者"XX很忙"等网络用语体现出了网友的恶搞与涂鸦。在这背后,其实是一种网络公共空间中话语的再生产和传播,作为一种虚拟公共空间,互联网在话语的解构和重构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杜甫传统形象的解读和对现代形象的分析,得出我们对精英形象的恶搞应该把握住"度",即话语的解构和重构是有界限的,在市民社会日益成熟,公共空间日趋多元化的今天,规范公共空间话语的产生和传播还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化、全球化以及网络化的发展,我国的公民社会开始出现,我国的公共领域在某种程度上也开始了实质性的建构。而我国独立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影像方式,以独立的精神姿态介入到公共/社会话题之中,开掘出了新的公共活动空间和话语空间,影响着公众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身份认知。独立纪录片的这些特质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公共领域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