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大众文化的普及促使我国社会文化日益向一种"全新的文化共生状态"迈进,而与此同时,迅猛发展的传播技术也改变了传统受众的行为模式,继而推动我国传统社会加速向媒介化社会嬗变。在媒介化社会语境中",媒介"犹如一道通关密语,深刻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与发展,尤其是伴随着新媒介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粉丝群体。作为坐拥"青少年"和"粉丝"两种身份的社会个体,青少年粉丝是粉丝群体的"中坚力量",他们富有主动创造的激情,却又打上了叛逆浮躁的标识;他们既是媒介化社会中积极主动的弄潮儿,却又经常在媒介技  相似文献   

2.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指的是在纸质媒介与数字化媒介之间来回穿梭的阅读与交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有以下作用: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开拓他们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形成独立观点;更好地实现媒介融合,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更好地利用新媒介学习平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3.
大众媒介文化是新闻系的一门与流行文化结合非常紧密的富有创新性、实践性、跨学科性的必修课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适宜采用理论解读、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主体间性的授课方式有利于鼓励学生参与和创新;多元化的视角方便引导学生认识与反思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关系;这门课程的现实意义体现在能够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为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媒体人奠定理论和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校园媒介环境由各式各样的校内、校外媒介及其传递的信息和符号(包括内容和形式)所构成,是一个充满符号互动的意义环境,它是校园的传播环境、信息环境和文化环境。以"媒介涵化"理念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以全面、系统的观点组织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利用媒介技术有意识地营造媒介环境,从知识、技能、思想道德、社会交往、媒介素养等方面全面进行"涵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造就学生。  相似文献   

5.
翻转课堂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产物,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要在信息化的环境中通过现代教育媒体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翻转",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本文着重讨论翻转课堂与教师媒介素养间的关系。本研究发现,教师媒介素养高有助于进一步发挥翻转课堂的实效性,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接受度、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及学习兴趣等。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的快速增长,媒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如何与媒介"打交道"已经成了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媒介素养作为一种生存技能越来越受到关注,媒介素养教育进入学校的课堂也"迫在眉睫"。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作为独立的课程进入学生的课  相似文献   

7.
交互网络技术裹挟着全新的信息环境向青少年扑来,使得传统媒体的技术门槛被撤除;Web2.0催生的一系列社会化软件呈现出参与式的媒介景观,前所未有地激发了青少年的"传播能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传播行为失范和道德失衡。这迫使媒介素养的研究重心对此做出反应,采取有效策略帮助青少年恰当地提高"传播能力",担当起数字公民的责任,实现社会和自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媒介素养教学方法和教师培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全球文化急剧变化以及素养在提高个人、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如今的素养概念已经扩展为包括数字、视觉和电子媒介以及流行文化在内的一种内涵;这也就提升了媒介素养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在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环境下进行,它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师生关系的改善、公民技能的提高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媒介教育者面对后现代媒介文化所面临的挑战,本文从当代儿童媒介环境发展的本质与儿童社会地位的变化出发,指出培养批判消费者是媒介教育的现代主题;通过分析英国媒介课堂的教学试验,提出了实施媒介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媒介间性"理论的含义是传统媒介与现代数字化电子影像屏幕媒介之间互补、吸收、更新和融合,这种理念在文本、影视作品和影视后出版物等诸多媒介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借助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以及"互文性"等相关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介间性"及其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众媒介文化传播的日益广泛以及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于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的伦理自觉正在成为学校教育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与议题。在当前的媒介技术与文化传播过程中,媒介技术理性的持续"至上",媒介传播自由与公正的失衡以及媒介学习主体理性、情感与信仰的分化,都给媒介素养教育造成了伦理困境。该研究在深刻理解媒介素养教育伦理自觉内涵的基础上,试图打破媒介伦理困境,重新建构媒介伦理的内涵与价值,并指出要真正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伦理自觉,需要复归媒介的价值理性与伦理精神,重塑媒介主体的自由与责任"规范",凝聚教师的媒介素养与道德引领。  相似文献   

12.
媒介材料是学生上课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美术课前没有准备好需要的媒介材料,学生的美术活动过程则好比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师的课设计得再精巧也无济于事。新课改下的美术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需要很多美术媒介材料。如果这些媒介材料全靠买,对农村的家长而言有些为难,也有些是想买也买不到的。这就要求美术老师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的美术媒材资源,并尝试将这些媒介材料结合教材合理地运用在课堂中,既省钱又低碳。  相似文献   

13.
条文化的新闻规范由新闻法律法规、新闻行业标准两部分构成。新闻行业标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新闻职业标准,另一种是新闻事业标准。因"报道端"有着自己不同的深层结构,奉行新闻职业标准的媒介呈现的是"建构的社会现实",而奉行新闻事业标准的媒介呈现的是"被要求建构的社会现实"。媒介有"前窗",也有"后窗"。媒介的"前窗",以新闻行业标准在新闻生产中形塑新闻框架;媒介的"后窗",以禁止性新闻规范在新闻生产前过滤事实。  相似文献   

14.
丁骋 《考试周刊》2009,(20):19-20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文化教育在大学阶段的继续,担负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重任。处于信息时代环境之下,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程度趋高,媒介信息以及媒介文化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缺乏媒介素养可能造成价值观的紊乱,并进而影响其人文素质,所以适当地在大学语文课堂引入媒介素养教育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大学语文教学,将帮助学生从认识媒介开始,提高分析、评判文化的能力,并进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是对媒介社会的应对。  相似文献   

15.
以前的课堂是"满堂灌",只有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听讲。后来的课堂成了"满堂问",只有教师的不断追问,学生的不停回答。现在,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方式",现在有些教师将课堂变成了"满堂读"和"满堂悟",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读,然后让学生不断地说"读懂了什么",而教师自己从来不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总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感悟再感悟,就是不说这样做能悟出些什么,就是"满堂悟"了。这"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读"和"满堂悟"有一个通病,即很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况:缺少有内涵的问题,缺少学生自主阅读思维的时间,缺少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点化,缺少教师富有真知灼见的启发与提升。  相似文献   

16.
技术和人的关系是媒介环境学无法绕开的核心问题。对这一问题,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发展过程表明,它所奏响的是现代性的变奏曲。在麦克卢汉时代,英尼斯和麦克卢汉注重考虑"技术给人带来什么",而不追问"技术对人做了什么",这一共同特征使他们的理论带有"技术决定论"的色彩。波兹曼将媒介和文化结合起来,对印刷术评价较高,而对摄影术、电视评价较低,认为它们侵蚀了启蒙时代苦心树立起来的主体地位,具有反现代性的色彩。后麦克卢汉时代,影响最大的莱文森提出了人性化趋势理论、补偿性媒介理论和新型地球村理论,高扬人的理性,预言新媒介技术将带来更好的民主和更好的地球村。在理性、民主这些现代性价值遭遇反思的今天,它们也未能完满解答技术和人的关系本质。  相似文献   

17.
1."亲其师,信其道"——自己人效应要想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首先就要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和"认同感",觉得你是亲切的"自己人",大家在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样学生才能在心理上获得"解放",在行动上不怕犯错,才会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尽情发挥。所以说要想获得一节政治课的成功,首先就要营造和谐、轻松而又民主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时要诙谐幽默、多加鼓励,给学生创造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学生觉得课堂其实就是一个驰骋思维、放飞思想的空间。在这样一个轻松而又愉悦的环境中,学生会激发思维、创造想象、增加兴趣,提高效率。其次,老师要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  相似文献   

18.
龚雄飞 《教育》2013,(33):10-13
"学本式"卓越课堂,是一种探索性的教育实践模式,它强调课堂定位于学生的"学",基本思路是:课堂既要尊重教师的"主导",又要摆脱教师的"控制",要从教师知识灌输型课堂向学生自主探究型课堂转变,激活思维,诱导自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让课堂回归学生的世界,让课堂变成阳光灿烂、灵性生长、创新萌生、青春飞扬的舞台。"学本式"卓越课堂,可以从人性的视角、文化的视角、课程的视角来进行创新和培育。从人性的视角来看,"学本式"卓越课堂指向学生创新培养的无限可能性;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学本式"卓  相似文献   

19.
打造音乐课堂的"动感地带",这是学生对音乐课教学的迫切期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媒介的互动,让音乐以更活泼的形式融入到音乐教学之中,这与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索学习精神有极高的契合度。  相似文献   

20.
教学媒介是教学生产力的标志,课堂教学的转型只有从教学媒介入手才能揭示其实质.教材生活化、图像化让学生拥有感知主动权,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有多种意义表达;幻灯片切换使学生与情境保持动态的适应,"看"与"说"替代了"想",彻底改变了学生在知识面前的旁观和非介入的态度;网络的快捷促进师生对话不断臻于深入,相互接受、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