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南宋著名理学大家朱熹一生游历名山秀水,留下了大量旅游诗赋,分析其旅游思想,主要包括儒家的山水比德思想,道家的逍遥物外思想,理学即景穷理,寓景说理的旅游思想,以及从心灵深处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生态旅游思想,对当前江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让江西从旅游大省转变为旅游强省,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摘要:朱熹一生寄情山水,不仅有层次较高的旅游动机,而且形成了很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人格。他的旅游动机主要表现为好佳山水以探奇求美;远游以广其见闻;交游以得名胜;优游和缓以养生休闲;脱尘氛以识天地之理。他的旅游文化人格主要体现为平生山水之心、诗酒之兴、怀古之思、仁智之乐。其旅游动机与文化人格对于当今旅游者有参考价值。一  相似文献   

3.
"羁旅山水"是以士人羁旅行役为视角来揭示山水审美与家园追询之间的文化联系。古典诗歌中有"以山水写羁旅行役"的悠久传统,这一传统由谢灵运大体确定,经南朝诗人的创作实践而定型,在唐代以后成为一种固定的诗体样式。南朝诗人的羁旅山水也确定了山水美学的最初范式,使家园感成为山水审美文化意蕴中最深沉、最能彰显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4.
作为理学之集大成者的朱熹,对自然山水有着传统文人特有的喜好。以理学家的思维来观照客观世界,体现的是一个理学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思考。朱熹武夷讲学期间创作出的武夷棹歌,以景喻理,浓缩了自己的理学思想和审美元素。诗歌中对自然生命哲学的诗意表现和山水审美境界的生态启示包含了朱熹对自然世界的理性思考,是上升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境界的理学家独特的山水审美观。  相似文献   

5.
根据朱熹现有诗歌编年可知,绍兴二十三年至绍兴二十七年,朱熹在泉州同安任上创作了大约一百三十多首诗歌。从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中可以发现,青年朱熹流露出了自己初宦时期特有的离愁别绪,改变了自己对登临山水的看法,也完成了自己逃禅归儒的思想转变,为他以后的山水诗创作和理学思想的确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肇始于五代而盛于宋,朱熹起了很大作用。朱熹的哲学被奉为官方哲学,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有力工具。而他所创办或讲学于斯的书院,却培养了不少英才;他的思想体系也从不少有识之士,如明末清初启蒙学者中吸取养料。这就有必要根据历史事实,分析研究南宋书院究竟有哪些优良传统、朱熹思想有哪些积极成份值得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7.
徽州文化旅游已经成为继黄山风光后黄山旅游的又一大品牌.朱熹理学思想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渗透在许多徽州物质文化遗存中.本文阐述了开发“朱子“旅游的现实意义,并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朱子“旅游产品的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8.
朱熹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而且也是一位热爱大自然、极富生命情趣的人。朱熹在福建的福州、南平、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和宁德等地留下了榜书、题名和诗刻等不同类型的摩崖石刻。朱熹在福建的摩崖石刻的价值体现在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有助于研究朱熹的书法艺术、理学思想、教育思想和提升摩崖石刻所在地的旅游文化品位。研究朱熹在福建的摩崖石刻,对推进朱子文化研究,进而展现出伟人朱熹更为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和精神世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朱熹心灵现实中的忧国忧民的济世怀抱、用世不能的幽独情怀,游心山水的自然意趣,充满诗情与理趣的襟怀胸次,是一个统一的心理世界。诗人于大量诗作中抒写其心灵、性灵与志向。全面解读朱熹深沉的情感世界、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坎坷的心路历程,可加深对朱子精神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朱熹童蒙教育思想及实践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蒙教育思想是宋明理学家朱熹德育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朱熹的童蒙教育从理论上看,其教育内容主要是"洒扫应对",教育原则是"禁于未发",教育方法是"各因其材"。在实践上,朱熹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制订儿童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朱熹的童蒙教育思想对今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在康有为的视界中,朱熹、陆九渊的思想泾渭分明,学术地位相差悬殊。在讲“宋明学”时,康有为讲到了朱熹和陆九渊以及朱陆之争,并对两人的思想予以比较。康有为对朱熹与陆九渊的比较和评价秉持孔教立场,奠基于对宋明理学的整体审视之上,既呈现出康有为与同时代人迥异其趣的朱陆观,又提供了解读朱陆关系的另一种样式。  相似文献   

12.
元好问晚年在山东度过了六年金之官员被羁管的生活。后又以金之遗民身份和文坛领袖的声望,常年奔走于燕京、真定、山东之间。在山东,他与东平行台严实父子、冠县令赵天锡结下友谊,与羁管在山东的金末文人相互唱和,友情深厚。他创作了大量诗文,记叙了齐鲁山水之美和金末元初山东社会景观,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他的游历对战后文物的修复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全国故里之争饱受争议的情况下,涉及闽赣两省的朱熹故里也未能幸免。从起因和发展来看,朱熹故里之争的影响确实不容忽视。由于婺源、尤溪、武夷山、建阳四地在朱熹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各不相同的SWOT,因此朱熹故里旅游的合作发展虽有优势互补的基础,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根据区域旅游竞合理论,四个地方可以通过联合公关营销、创新旅游产品一体化模式、强化区域一体化合作的组织模式等策略来协调争议,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旅游文学”是适应旅游与旅游业的兴起而提出来的。作为旅游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山水文学,它以山水为描绘对象,通过描山绘水,尽力表达出作者的审美情趣。特别是古代山水文学作家,不但为我国古代文学增光添彩,也为旅游文学提供了借鉴。以旅游生活为反映对象,抒写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旅游文学,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朱熹早年出入佛老,盛年归于儒道,其思想是融合出世的佛学和入世的儒学而成。对从神性的印度文化中流入属于人间的中国文化中的佛学,朱熹既有作为儒家士大夫的排斥,又有作为哲学家的吸纳,前者着力于佛教面向世俗世界和社会生活的形而下的方面,后者则关注佛学超世出神的形而上之思。最终,朱熹在对佛学的扬弃过程中,创造了既有中国文化渊源、又有印度文化因素的理学。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朱熹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阐述了严复从教育教化、社会运行制度、物质保障三方面对朱熹社会治理思想的吸收与继承,以及严复对朱熹社会治理思想继承与发展对当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徐彦俐 《林区教学》2010,(12):44-46
在我国,"比德"性的审美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对自然美,特别是对山水美的欣赏习惯。人们深受重实践理性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山水审美中,习惯于将山水看做理想、追求、憧憬、道义以及人格等的象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就是这一倾向的高度概括。在当代旅游活动中,旅游审美的途径成为一种直接关涉当代人生命感悟及其价值实现的文化重建活动,旅游审美就是当代人的生命感悟的实践和实现方式。粗浅地论述了孔子的"比德"思想以及人们在欣赏山水时所获得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8.
朱熹论山水自然之美,在儒家"比德"传统之外,更欲穷究深邃玄理,归宿于"养性成人","曾点气象"是对在寄情山水中实现心灵境界的最好说明.朱熹从其形上与伦理相互诠释的哲学进向出发,试图以天道诠释人道,以先验的道德意志诠释更为侧重现世伦理的"比德"传统,以弥合由双重价值取向而导致的人格裂缝,则山水逍遥之乐转而成为明德尽心以提高人生境界的途径.朱熹提出了一种旨在提高士人精神生活质量的文化策略,但由于其理论的巨大裂隙,其形上追究的一面被遗忘,而其伦理论证的一面被悬为后期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不可超越的元典,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9.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在中国道德教育思想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研究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学术成果中主要涉及其哲学基础、道德教育目的、道德教育阶段、道德教育方法及其现代价值几个问题,对于以上问题的研究各有特点和不足,整体构成了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对朱熹教育思想的探讨应当重视外缘研究.朱熹的心路一直徘徊于入仕从政和退隐从教之间,二者形成一个巨大张力,极大影响到朱熹的教育观念.入仕从政是儒者定位、士大夫身份和时代背景所赋予朱熹的首要使命;以道进退、学政分离、育才化俗则是退隐从教的不得已;"格君心之非"、教育立国、"庆元党禁"充分证明朱熹教育思想的强烈政治诉求,在政治与教育之间的出入徘徊构成朱熹教育思想的底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