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太极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瑰,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易学,发展于中国的道学、儒学文化,并且涵盖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太极文化以太极图形、色彩的相互矛盾关系,表达了"全息一元"和"一分为二"的宇宙观,说明了一切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太极图包含了关天事物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根本规律的哲学理念:在相互矛盾的对立体中追求平衡与统一,实现矛盾各方的相互包容、化解,最终使矛盾的对立各方趋向多元的和谐统一;以太极图为标示的太极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维和文化观念等,为太极拳运动实践提供了思想依据。太极拳作为表述中华太极文化的生命形态或典形载体,太极图示所表达的哲学思维和文化观念应是其核心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和谐德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和谐德育研究以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德育要素的整体联系入手,深化多层面教育规律的研究与运用,构建德育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强德育的合力,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和谐发展。和谐德育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原理为理论基础,传承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整体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借鉴西方文化中"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公正即和谐"的文化思想,吸纳教育学、社会学中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3.
思维方式是一定文化的特质,是一定文化之所以成为该文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重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于和谐价值的追求,就应该了解为什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于和谐价值的追求是那么恒久。决定这一点的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整体思维方式,即讲求一元、天人合一、注重整体、追求和谐的独特思想;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尤为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家、人与国之间关系的和谐,由此衍生出独特的中华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日渐增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不断上升,这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中华民族历来强调以"和"为贵,强调处理天人关系应追求"天人合一"为目标。传统思想对现代是有借鉴和启迪意义的。"天人合一"的朴素观念仍然对解决当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义,天人应最终走向"理性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社会秩序井然,万事万物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即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并由此形成了整体和谐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智慧,至今仍有着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筱旭 《教书育人》2012,(27):32-33
和谐校园不仅仅要实现大学内部的自我优化与协调,更重要的是实现高等教育内外部各组成要素和利益群体之间的协调。它所追求的是整个大学系统的内外各个环节、各种要素围绕大学的根本任务处于一种相互和谐、相互促进的状态。和谐体现在大学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宏观和谐,大学与大学之间的中观和谐,大学内部各组织要素与利益群体之间的微观和谐三个层面。[1]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从和谐校园中微观层面的师生关系入手,把和谐的理念引入师生关系的范畴,重新  相似文献   

7.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有关于和谐文化的记载,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都表达了对社会和谐的主张。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和"是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价值目标和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8.
自由作为人的本质最高追求的总价值目标,标志着人与宇宙,社会的高度和谐,在对其追求与实现中,中西化形成了两大不同的模式,东方中国传统社会-化模式是“天人合一”的人与天、人与人之间简单的和谐统一,西方社会-化模式是以“主客二分”的方式充分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仙在矛盾,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中、西优秀明成果,是一条将会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逐步通向自由之域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9.
和谐意味着一种最佳的生存、发展状态,是千百年来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天人合一”、“中庸”、“中和”等“和谐意识”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和谐思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的和谐意识,把和谐的观念、和谐的价值取向内化为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和谐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氛围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作为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荟萃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书法中蕴含着大量的和谐元素,在教学中注重挖掘这些和谐元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和谐观念,发挥书法课在素质教育中的最大作用,不失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书法教学内涵,贯彻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代表与体现,其强调中庸的理念,甚至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君主治理国家的核心思想。而从造物艺术的角度来看,"天人合一"思想的应用体现出了古代匠人的独特审美思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传统造物理念的诞生。在这一审美思维的影响之下,中国匠人在制作器物或工艺品的过程当中,比较重视所使用材料的自然形态,追求浑然雕琢的艺术造诣,强调不留人工痕迹。  相似文献   

11.
乌托邦建立在二元对立的实体论思维模式之上,它以超验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否定为基础,进化史观的烘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了近代西方乌托邦的涌现。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典型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诗学思维模式,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在历史观念上,循环史观是中国历史观念的主流,最为根本的是天人合一肯定现实世界存在的合理性,这一切决定了中国只有逍遥隐逸的桃花源,而没有否定现实世界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中国传统体育追求的价值取向作了研究。中国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整体思维方式具体表现为追求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礼让为本、和谐完美。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哲学还是一种普遍和谐的观念的哲学,提倡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讲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身心内外的和谐这四个层次。因此,天、地、人的和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反复强调和追求的境界,理应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城市规划与发展的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文学在古希腊罗马、中世纪、近代与现代四个时期的分别表现在追求外部的自由、内心的自由、自由行动本身、以及对于自由进行反思,自由成为西方文学人生哲学的核心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前期、中期与后期主要体现了"思无邪"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国家统一的历史意识、以及"人俗"与"天理"平衡的观念,始终贯穿着"中庸之道"的人生哲学,即和谐精神.自由与和谐的理想对于西方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思想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对于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的启示有重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观念;树立生态伦理学观念;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以明清时代的河东书院为例,探讨中国古代书院园林建筑模式及其所蕴涵的设计思想与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场所,不仅在建筑特点上体现了天人合一、尚中等儒家哲思,更强调了“以人为本,寓教于景”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境界,将儒家伦理秩序、“忠顺”与“比德”观念和知行合一的践行思想都融入其中,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导致“人类中心主义”的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整体与和谐的“天人合一”思想恰好可以弥补“主客二分”思维的缺陷。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其自身的消极因素 ,因此 ,必须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天人合一”思想 ,同时开展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在超越传统的“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开创新的文化世纪。  相似文献   

18.
王欣 《教育艺术》2008,(12):58-59
民生、和谐、发展是三个密切相关的范畴。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和谐的基础。和谐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更是系统的。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和谐与否决定了事物发展的状况,其中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和谐与促进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活动中的运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强调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认识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运动规律,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又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统一;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并且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认识中,“和”是一种品格.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意指不同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之间所形成的和谐统一关系.即古人所谓的“和而不同”.与哲学上所讲的“矛盾的对立统一性”问题也是相通的。和谐是中华“和”文化的最佳追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德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