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让每一个孩子喜欢作文, 让每一个孩子会写作文!”这就是我——一个普通语文教师最大的心愿。为此,我不断地思索着,探索着……思索、探索中, 一场作文教学的“红色革命”便在我班悄悄地开始了。“红色”代表着火热的激情,我希望这场作文的“红色革命”能够点燃学生习作的激情,让我班所有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言词”与“意义”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众多思想家探究的哲学命题。“言词”从其发端以降,就被纳入不断地注解和阐释中,从而导致了多种“意义”的生成。“意义”作为对对象价值的把握,因为“言词”的介入而得以明晰。“言词”与思想、观念一样,都是一种存在,它们在彼此构架和创造。文章从分析“言词”与“意义”的关系出发,通过探讨“话语”、“文本”和“时空历史”,认为:理解者的偏见、先在、前结构、不同视角等造成了解释的多样形态,每一种形态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而理解者解释“言词”、“话语”、“文本”、“历史”的过程,也就是解释自我的过程。但说与不可说浸透于整个解释过程中,人类将永远面临“说不可说”的尴尬。  相似文献   

3.
关注语境在一定程度上要涉及到历史和意识形态,而结构主义将语境看作是一种共时性的文本间的关系。在文本的不同话语转换过程中,文本实际上面临着一个重新语境化的问题,因而“回到语境”这个提法是一个含混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宗璞的《红豆》产生于建国以后文艺思潮短暂解冻的“鸣放”时期,作者大胆的把笔触深入到爱情——这一文学表现的禁区,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但是由于它处于“文学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泛政治化语境中,作者仍然陷入了把革命和恋爱对立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主人公在文本中做的价值选择,从深沉意义上反映了启蒙话语与革命话语之间复杂的不可调和的对立与冲突。  相似文献   

5.
从性别角度对“十七年文学”中“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进行解读,可以揭示中国传统性政治权力关系在现代革命叙事的存在和背景原因,并且可以探究文本中强权话语的运用及其革命政治与性政治重合的潜规则。  相似文献   

6.
1942年以后,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在延安和解放区诞生,这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话语形式即"革命话语"的诞生.政治语汇的大量使用、语言的模式化,以及隐喻和象征的固定化则是革命话语在语言上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7.
以卫慧的《上海宝贝》为代表的“另类小说”,不但是对宏伟叙事和全权意识形态话语的一种反驳,也是对传统价值观念和话语方式的一次颠覆性尝试。建基于反思的知识学批判——“反拨”,则是对人的身体性的正当性的论证,并突显了偶在个体的生存意义问题。应把这一文化新现象置放在时代的现代性思潮背景中,抱以理解地同情,同时也应对这一现象采取分析的姿态——同情地理解。卫慧们的身体写作与法国女性主义创立的“女性写作”理论惊人契合,是中国女性书写的一次新尝试。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小说中的女英雄不但参与暴力革命活动,有的还舍“身”作妓,或以国为“夫”,终生不嫁。“秋瑾之死”的舆论风潮,是文学启蒙向舆论抗争转型的标志。文本的互文性,使得相关的文本氤氩升华为彼此互补的一个全新语境,并由此梳理出从少年,到青年、中年,再到老年的革命女性谱系,以及这一身体国家化的自觉。“革命一献身”这一主题,暗含着伦理必须和政治联系在一起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前一次革命为后一次革命“预留”了空间,后一次革命在前一次革命的基础上推进。正是这三次革命的相互关联、递进,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20世纪中国革命具有“高山滚石”效应,革命一旦启动,越滚越急,越滚越猛,前一次的成功,会激励后一次的继续;前一次未能实现的目标,后一次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去实现,革命的诉求指数不断提升。20世纪中国革命显示,弱势的革命党难以完成革命建国的重任;强势的革命党可以实现革命建国,又难以完成革命之后的政治转型。革命成功后,强势政党往往不愿让其他政党分享治权。强势革命的最大难题,不是革命如何发动,而是革命如何结束。发动革命需要激情,结束革命更需要理智。革命成功后,政治必须转入常轨,回归常态,尽快“去革命化”,建立常规制度。  相似文献   

10.
要对以“大众”“消费”“文化研究”等为关键词的当代文学理论进行追本溯源式思考,就有必要对近代以来的文学理论生产机制作必要的梳理。在这个过程中,将“言说语境”和“叙事方式”作为思考问题的角度,无疑能够将问题聚焦于“生产机制”这一中心话题之中。一方面,从言说语境的流变来看,近代来以来文学理论的言说语境经历了一个从“现代性”到“消费”的变化过程。尽管“现代性”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未完成的命题,但当代提倡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言说语境,既是近代以来所生成的“现代性”语境在当代的流变,也是对现代性话语的传承与呼应。而随着消费社会的生成以及大众文化的繁荣,“消费”已逐步取代“现代性”成为当代文学理论言说的话语背景。很显然,以“消费”为中心的大众化立场,与之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的精英化立场是格格不入的。于是,以“批判”理论的引入为标志的批判话语得以生成。另一方面,从叙事方式来看,近代以来在以革命斗争为主题所生成的“革命”语境中,宏大叙事成为革命年代叙事方式的首选,其话语表征是注重文学艺术的革命宣传功能和政治教育功能。到了当代,随着言说语境从革命向“消费”的转移,叙事方式也从宏大叙事向大众化叙事转移...  相似文献   

11.
杜拉斯立足于女性的欲望与情感,在文本创作中建构女性的主体身份,让长期处于失语状态下的沉默的一个人数众多的“少数族群”得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让长期在“菲勒斯”中心话语的历史中被湮没的女性声音得以被听见、被重视乃至被认可。笔者试图以女性主义为工具,从杜拉斯文本中的男性解构与女性主体入手,在传统的文本细读和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探讨杜拉斯的女性关怀,做一种尝试性的言说。  相似文献   

12.
1942年以后,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在延安和解放区诞生,这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话语形式即“革命话语”的诞生。政治语汇的大量使用、语言的模式化,以及隐喻和象征的固定化则是革命话语在语言上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文化环境的变迁和政治意识的变换,“革命记忆”的主题话语及其相应的叙述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该 文是要就“国家寓言”、“精神创伤”、“个人经验”这三种主题话语进行比较、分析,其意义在于揭示出文学中所反映出 的在共时和历时交互作用下,人们对“革命”作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动力和资源的不同认识,从而探讨革命作为 一种精神资源的世纪命运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革命 恋爱”小说中,身体书写为我们理解这一类型小说的丰富内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革命需要身体来进行,身体需要革命来运动,身体与革命是两个互动的因素。身体有着无法被革命话语压抑的言说与诉求。革命叙事不仅对身体进行新的规范,而且生硬得扭转身体的欲望,僭越了身体。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伊始,“伤痕文学”作为第一波文学潮流出现在文坛。随即,评论界提出了“带着伤痕的新人”的这一批评话语,即作品不仅要揭露伤痕,更重要的是要表现新人,并开始提倡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这一诉求是和新时期以来把现代化再度作为民族国家建设的目标这一想象同构的,或者说它是一种策略,通过这种诉求和策略来达到一种新的自我认同以及国家认同。论文试图考察“社会主义新人”这一批评话语在当时整个文学场域中的运作,回答塑造“新人”的欲望为何如此强烈和迫切的原因,并且探讨它在当时的整个文学语境中的“超话语”功能。  相似文献   

16.
日前,笔者在一次语文阅读教学评优课活动中听了一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执教者为了让学生升华对司马迁“忍辱负重”这一高尚品质的认识,给学生补充阅读了“卧薪尝胆”、“苏武牧羊”及“胯下之辱”这些历史故事,一堂课下来,执教者海阔天空,但却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与文本对话,去理解和体悟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十七年“红色经典”小说虽然大多是讲述革命起源的故事,但在规定的意识形态内,从小说文本里所看到的不仅仅是革命叙事,也不仅仅是英雄叙事,还有潜隐在文本话语体系里的“怨恨”叙事。这种怨恨叙事主要通过革命群众对苦难的回忆,对压迫的控诉,以及对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等多种方式呈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现代性追求一开始就包含了内部的建构和反抗,随着这一进程的深化,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打破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旧话语,注入了非理性的精神,创建了具有个体性、异质性的新话语,即小说范式的革命、非理性的生命本真表达、“情绪”置换“人”成为叙事的中心、荒诞叙述与叙述荒诞。其艰难建构的个体话语使小说逐渐回归文学本体性,为后来的先锋小说开辟了前路。  相似文献   

19.
作为乡村革命的仿像,《暴风骤雨》的文本深层隐含着相互作用的多种意识形态因素,使文本在社会重构、“新人”的重塑、社会心理重组等层面呈现出复杂的话语形态。在革命话语统一叙事的和谐表象下,文本呈现出多处叙述裂隙与深层悖论,赋予《暴风骤雨》复杂的意识形态内涵与丰富的历史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水浒》这一独立完整的“话语空间”里,儒道释三教的相互激荡与摩擦,不仅让我们确定无疑地看到了儒家所处的绝对优势、以及道释宗教在这种权威控驭下的妥协态势,更在其循环往复的递级上升中,窥见一个至为分明的“扬清激浊”的理性内核——宋江在文本中最终的灰飞烟灭、价值失落,即是明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