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笔记小说的发展史上,纪昀明确揭示了关乎笔记小说的创作理论,即“著书者之笔”。“著书者之笔”是纪昀笔记小说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儒家经义为内涵,以史法为尺度,以诸子体裁为创例,以简淡诙谐为归趣,排斥二度虚构,与蒲松龄的“才子之笔”势成峙立。纪昀将其灌注于自己的小说创作实践中,为中国小说史贡献了一部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成功之作——《阅微草堂笔记》。该文比较详细地剖析了“著书者之笔”的基本内涵及其与纪昀小说创作的内在联系以及所呈现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随着名教的危机,汉末魏晋以来,兴盛于先秦时期的形名学再度复兴,并融入当时的玄学之中。受其影响,刘勰《文心雕龙》“论文叙笔”时,运用了形名学方法,“校练名理”,不但对各种文体之“名”与其创作之“理”细加辨析,而且“循名以课实”,全面评论了历代作家创作的得与失,从根本上规范了各种文体的写作,使得《文心雕龙》“正文救弊”的旨意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虞世南作为初唐书法“四大家”之一,他不仅以其圆润秀美的书法而流芳后世,在书法理论上也成就斐然,其理论代表作《笔髓论》充分反映了虞世南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本文从《笔髓论》着手,分四个方面论述虞世南的书法创作观:心与手的关系,心与意的关系,各体书的创作特质,关于创作的心态。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一个是"才子之笔",一个是"著书者之笔".但是两者的审美想象和理性现照之差异较为突出,<聊斋志异>用审美想象征服了读者,而<阅微草堂笔记>却因过多的理性观照稍逊风骚.从小说创作理论上探究原因.主要是二人创作的出发点不同、所持的体裁观不同、作者的审美想象与理性观照不同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的传奇性具有鲜明而独特的特色: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所谓“极骇人之事”,就是采用夸张渲染的艺术手法叙事写人,以突出人物超现实的神与奇;所谓“极近人之笔”,就是一种写实,即在渲染人物超人、超现实的行为时,以表现其真实心理。这一特色在中国古代小说、小说理论的发展中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纯尧教授独辟蹊径的“一笔皴”山水画技法,虽然建立在傅抱石“散锋笔法”之上,但又有新的发展,它很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山水画创作上的两难——即以线造形和以皴状物的矛盾。“一笔皴”画法为绘画的再现性与表现性的统一找到一条合理的通道,是对中国山水画笔法的一个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清代道光年间书法家周星莲以《临池管见》一文而名播后世。其书论之“笔醒”说颇具创意,堪称妙绝。本文具体阐发了笔醒的含义及其三个基本条件:用敬,擒纵,心空;论述了笔醒是抵达书法自然之境的关键,它不仅揭示了技法的精湛,而且更揭示了一种旷达的襟怀和洒脱的心态。  相似文献   

8.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20多篇“科举士子”题材的小说。蒲氏自19岁至72岁一直不绝于追求科举,然而却屡试屡败,坎坷异常,因而郁积“孤愤”之情。“孤愤”才是他从事《聊斋》中“科举士子”小说创作的真正动力。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的一支妙笔,往往会突破单打一的限制,呈现“一笔多用、多笔一用”的妙处。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探讨这种多维笔法在环境和人物描写中所潜隐着的“一击数鸣”或“数击一鸣”的匠心独运之处。  相似文献   

10.
杨盛峰 《语文天地》2011,(12):45-45
纽渎《屈原列传》一文,发现它正面写屈原的文字并不多,倒是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来写楚国的历史和与屈原有关的一些人,正如李景星在《四史评议》中所说的,《屈原列传》“通篇多用虚笔”。究其虚笔写屈原之处,共有六个方面,试分述之。  相似文献   

11.
修辞策略的风格是修辞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对深化修辞策略研究、提升修辞策略艺术水准以及进行高品位鉴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着重探讨、论述修辞策略风格的概念、审美价值、分类主要标准和形成条件等四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图画书是儿童文学里一个重要和基础的种类,它以独特的文体魅力弥补了文字读本的缺陷,成为儿童文学中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论文依次从绘画的主体性、整体的视觉传达性和主题蕴涵的哲理性三方面探讨图画书文体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查明昊 《家教指南》2003,(3):100-104
前人在论述王梵志与寒山诗歌时 ,对翻著袜法未有提及 ,并以寒山体笼统地指称寒山整个诗歌的特色。其实 ,翻著袜法这一手法直接开启了唐代僧俗文人的创作 ,导引了宋代诗人所常用的翻案法。寒山体专就寒山诗表现禅悟之类诗歌而言的。寒山诗是诗僧文学中通俗诗风向清雅诗风回归的中介 ,回归原因之一就是唐代禅风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北宋末年是江西诗风的极盛期、墨守期和新变期;新变的趋向是苏黄互补和诗词合流。  相似文献   

15.
陶诗平淡自然风格之成因,很大程度由其田园诗中真实的自我形象使然。即其诗作是诗人在躬耕自资的过程中完成的,其中贯注了诗人对田园最真实的感受。他不是站在旁观的角度对田园风光的欣赏,而是以自我躬耕的实践去贴近田园、土地。因而,其田园诗的价值就在于其中凸现了一个真实的躬耕陇亩的诗人形象,在于他笔下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真实田园。  相似文献   

16.
关于苏轼的词风,历来说法不一。但从古至今,很多学者皆认为苏轼是豪放派词人。其实问题并非那么简单,本文从苏轼对词的认识着手,系统地分析了苏轼的豪放词、婉约词,从而得出苏轼是多种词风兼具的词人,以求人们对苏轼的词有一个全面的、崭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印度·卫藏·敦煌的波罗-中亚艺术风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藏的波罗 中亚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印度、敦煌佛教艺术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9~ 1 1世纪间 ,西北诸族间的佛教艺术通过丝绸之路联系起来 ,印度波罗艺术也通过这条通道进入中国 ,在敦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物。本文认为 ,波罗 中亚艺术风格的酝酿合成是由西北吐蕃完成的 ,之后又通过“下路弘法”而进入卫藏  相似文献   

18.
<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八课的写作中包含了许多典型的英语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这些特征清楚地揭示了英汉思维模式和文化上的差异.本文对课文中的这些特征和差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便帮助学生克服汉语思维模式负迁移的影响,提高他们的英语议论文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9.
郑毅 《鸡西大学学报》2007,7(2):87-88,59
清词蔚为大观,与前代的明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自清以来,用“衰弊”或“中衰”来概括明词之整体风貌也似乎已成定论,其中一条重要依据就是明词所表现出来的“俗态。”本文就明词的尚“俗”风气展开论述,阐述明词尚“俗”的基本情况,探讨明词出现尚“俗”风气的原因以及对明词之尚“俗”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风建设面临着新挑战,如何搞好党的作风建设仍然是党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制度创新是党风建设的关键。制度创新的实现途径有:1.建立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2.党要管党,从严治党;3.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4.依法治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