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伴随高校德育理念的变迁,德育课程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本文以天津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工作为实例,指出高校应着力构建全景式的德育课程体系,遵照德育课程的发展规律以及学生道德认知的规律,从文本解读、情境生成和主体参与三个方面统筹规划,从而实现当下德育课程和德育教育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高校德育课程难上这是很多高校德育教师的共识,师范院校的德育课堂也处境尴尬.在小学教育专业《德育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己讲授道德小故事、集体讨论学习、加强案例教学等一系列尝试,促进师范院校德育课程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高校德育课程是由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教师人格魅力作为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显性德育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政治理论与哲学理论的传授;隐性德育课程则主要是将这些理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观念或政治观念,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然而近年来,高校德育工作的失效性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在对显性德育课程考察的同时,隐性德育课程也进入人们的视野。隐性德育课程的构成要素,大致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中包含的隐性德育课程、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与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4.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德育课程建设显得越来越综合化和系统化,道德内化在德育中也显得日趋重要。文章以道德内化机制为视角,从道德内化机制体系剖析影响道德内化的因素,并将影响因素与德育课程建设进行关联性分析,探讨了内化机制与德育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长期关注的重大课题,也是能否从根本上遏止道德滑坡,实现"以德治国"的关键.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要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重新反思高校德育课程体系结构,整体构建新的德育课程体系,在改进和加强德育正规课程、显性课程的同时,充分重视和优化非正规课程、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使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功能互补,尤其要加强隐性课程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6.
浅析我国德育建设取得的成效,指出为避免当前高校道德说教功能弱化、道德调控功能弱化、道德选择混乱、道德约束乏力的现状,提出高校德育建设应确立德育指导地位、引导德育向现实生活回归、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教育、建立完善道德约束机制等各项举措。  相似文献   

7.
德育课程建设作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一环,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内容。古今中外不同的民族文化哲思理路为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不同的路径经验,“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是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哲学思路,决定了双方在高等教育德育课程设置上的分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把教化功能融入课程体系当中,实现了知性与德性的完美融合。这种传统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逐渐式微,最终导致传统文化德育职能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缺失。进入新时代,高校面对德育存在的种种困境,应重回“天人合一”的思考方式,实现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的转变,构建课程德育体系,真正肩负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校本课程是我国对课程改革提出的一种新的理念,本文从目前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的现状出发,指出了道德价值观对学生的重要性,从而揭示了我国目前德育校本课程开放的必要性。在介绍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文章主要介绍德育的功能以及为了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采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活动性德育课程对于高校德育具有极大的价值,它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及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具有学科性德育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成为高校德育的主要的教育形式。高校活动性德育课程应当贯彻主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应当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相似文献   

10.
文本式的德育课程只能影响学习者道德发展的一个层面,基于其上的道德发展只能是畸形的发展。只有建构生活化的德育课程体系,让德育课程“回归生活世界”,道德发展才可能是全面的、健康的发展。文章从社会道德文化、学校道德生活和学校道德教育活动三个系统方面建构生活化的德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多级晶体管放大器引入负反馈后,利用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对负反馈放大器的电压增益进行分析,以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为例展开,并就分析值与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2.
谢婧  黄孙庆 《高教论坛》2009,(9):117-119
高校德育课程关乎大学生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的提升,意义非常重大.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课程管理体系·需要在德育课程生成、实施和评价三方面贯彻人本主义精神,使大学生将德育内化为自我发展的要求,自觉自愿地参与学习,成为人格健全、社会责任感强、政治觉悟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3.
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精神,通过问卷调查、查阅文献等途径,了解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现状,以解决小学德育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是国家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国家事权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需要在国家宏观管理和统筹指导下激发公共治理的活力,不断促进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实现课程要素、课程类型以及课程设计思路等核心维度的整体建设。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现,应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构建一体化与多元共治的课程制度体系为保障,以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核心动力,以促进多元主体的协同育人为主要途径,全面提高德育课程的育人功效。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德育课程的母体。德育课程作为文化之一分子,必然要受制于并促动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与转型。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层面反思,我国德育课程目标要体现具有教育出发点和基础性质的民族精神一——“刚健自强、厚德载物”;德育教材内容应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并根据时代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将其与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如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相契合。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超越灌输与启发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树立“德育大课程观”。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是大学德育中的重要内容。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的发展、个体精神安顿和道德人格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大学德育要想获得教育实效,必须遵循“人性化德育”的教育理念,创设师生共同学习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课堂上“活起来”,使优良的道德传统内化为学生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完善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直接德育教材教学存在教学目的的片面性、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以及教学方式的灌输性,而校本德育课程教学具有教学目的的整合性、教学内容的宽泛性与教学方式的多样性。通过调查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校本德育课程中,增加了学校德育课程的种类,拓宽了教师德育教学的方式,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德育实践体验。虽说其实践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几方面出发,就如何更好地将其推广普及,提出相关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8.
德育课程是德育工作的核心,美国小学德育课程模式在数百年发展中经历了从单纯移植到建立国家德育体系,并随社会变革使德育课程模式逐步向现代转型,再到从小学德育的世纪改革走向综合德育课程模式新兴的演进历程。数次重大的转型推进了美国德育的现代变革,形成了一个兼容并包、整合互动的德育课程模式,对美国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陶行知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对当代大学生德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从德育的出发点、德育的目标、德育的方法三个方面对陶行知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的意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推进德育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以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为入口和龙头,全面推进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德育内容不断完善,适应学生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使德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促进德育形式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使德育思路得到根本转变,实现了显性与隐性,他育与自育,学校、家庭与社会,知与行的结合;改进德育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和谐健康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