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将“阿伦特”困境问题移入“德育课程”研究领域,从“阿伦特”困境的“传统”“权威”两大视角出发,重点探讨作为专门学科的“德育课程”传统的可能性争论问题,梳理“结构—功能”论者、“现象—解释”学者及社会批判论者围绕“正规德育课程”的权威与“祛魅”的争论,指出当前德育课程改革的“帕累托改进”路径——德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从“育知德育”转向“育行德育”;德育课程的生成逻辑:从静态建构转向动态生成;德育课程的主体角色:从“有利于教师教”转向“有利于学生学”;德育课程的现实功能:从“专注甄选”转向“关注发展”。  相似文献   

2.
德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开展德育建设要从文化规律出发,利用文化因子,充分发挥文化的价值整合功能。为此,应重估“灌输”在德育中的价值,发挥“灌输”对文化的自觉选择和价值定向作用。由于文化视野中的德育具有主体性、民族性、价值定向性、创新性等特质,“灌输”作为德育的手段,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所以,“灌输”在本质上与德育是契合的、适应的,在运用中要遵循德育的特性,以人为本,尊重道德主体,注重文化灌输,注重个人示范。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能够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与德育功能,将践行和培育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构建、课程实施及资源开发的全过程和各环节。而大数据技术是优化课程思政应用理念,确保课程思政德育功能发挥的重要保障,在此背景下我们应结合课程思政与大数据的基本内涵,明确课程思政在“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融合”“教师主动功能发挥”及“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上的难点问题,把握课程思政教学所拥有的“凝练价值”“挖掘价值”“点亮价值”等作用,以此为课程思政教学及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困境及其成因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主要有:德育课程地位的失落;课程内容的失宜;课程实施的失效;课程评价的失实。德育课程建设陷入困境的根源主要有:价值性工具与工具性价值的矛盾;课程目的的一元性与学生需求的多元性的矛盾;显性德育课程内容的认知性与德育内容内化过程的体悟性的矛盾;德育内容的精神性、思辨性与科学方法的实证性、精确性的矛盾。要使德育课程建设走出困境,课程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的德性;课程内容建设应更接近学生的生活;课程实施要加强显性与隐性课程的结合;课程评价要注重过程,以评价促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中小学校党建引领学校德育课程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现阶段中小学校党建引领德育课程建设还面临着领导体制机制尚欠科学系统,德育课程政治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德育课程教师队伍缺乏专门化、专职化、专业化的管理和培育等现实挑战。中小学校党建应坚持问题导向,完善中小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领导机制,打造德育“金课”,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协同,优化德育教育人才培育机制,实现党建育人与教学育人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分为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对青少年学生渗透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品德课程担负着主阵地的作用,渗透的方式不仅包括课堂,还应包括课外,方式需要不断创新。湖北宜城市流水中学一直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美融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德育“体验教育”的方式,形成了一条新的德育途径——探究性德育实践。  相似文献   

7.
在课程思政全面推进、英语德育润物无声、高校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高校英语新闻教学要充分利用China Daily这一思政素材资源库,扎根中华传统文化、汲取世界文明养分,实现以价值塑造为核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三位一体”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8.
“意向性”是现象学的重要主题,是意识的本质和根本特征,是行动前对于“做什么”的构思,且构思的内容清晰。基于问题、现实与发展的要求,高职数学课程建设基础需要“重新概念化”。文章通过回顾与慎思,重新认识课程的主体、知识、目标与形态问题:①课程主体意向性,“一体双元”——“人”作为课程主体的主要元素,知识作为课程主体的次要元素;②课程知识意向性,涉及知识的价值、教学实现、组织与评价;③课程目标意向性,从知识立意转向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及人的发展、社会要求与数学价值三个课程目标维度;④课程形态意向性,课程形态要基于核心知识课程主线,呈现“过去—现在—未来”的课程时态,做好数学与专业融合,以及做好围绕核心能力的课程架构。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改进课程育人,推动学科统筹,特别是加强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课程教学的管理和评价,提升综合育人效果.学科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要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因此,价值观与文化理念,不只是人文学科、德育活动的任务要求和价值追求,而且与看似边缘化的体育课程息息相关.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文化理念与民族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总目标,它更加全面深刻地突出了德育的核心地位和作用。课程改革的实施,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首先对德育课程改革实施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继而从价值澄清理论中吸取可资借鉴的理论精华,并把它们同我国德育课程改革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是目前我国基础技术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在这一体系的构建中,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与确立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其不仅承载着中小学技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也引导着中小学技术课程体系、评价与管理体系的构建与有效开展。中小学技术课程目标体系科学与合理的构建.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基本教育国情与中小学技术教育的基本性质与任务.正确认识中小学技术课程目标体系的基础性、时代性与适应性问题;此外,还要依据课程的基本原理,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具体考察目标体系中的平衡性、层级性与统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高职大学生文化价值观教育融入"思品课"的过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武装头脑的过程。从"思品课"教学内容的四个主要板块,即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修养以及法律意识等分别进行论述:坚定理想信念是行动指南,培养爱国情感是力量源泉,提高道德品质是衡量标准,树立法律意识是约束保障。  相似文献   

13.
隐性德育课程是军校开展德育工作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按其存在形态可分为自然一物质环境和精神一文化环境两种类型。对军校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建立在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当下学员主体意识增强、学员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军校实施主体性德育的要求。由于隐性德育课程强调“隐”这一特征,使其开发和控制更具操作性。在隐性德育课程开发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谨遵无灌输原则、方向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充分挖掘学校各个方面内含的隐性德育资源。  相似文献   

14.
师爱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上海市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以毛蓓蕾老师的“大爱精神”为典范,倡导全体教师要以做好教育服务为第一宗旨,坚持把宽广博大的爱施予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始终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情感。“大爱精神”已成为三中心小学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逐步探索出一套学校德育发展的新路子——少先队工作自动化、家庭教育课程化、课堂渗透体验化、优质资源整合化以及品牌特色辐射化。  相似文献   

15.
人类文化教育存在“水”、“火”两种意象,即有软、硬模式之分,其中水的功能兼具软、硬。中国文教传统的主流是软模式,强调柔能兼刚、柔能克刚,其实质是教(育)兼(胜)政(治)。“德”育是“得”育,也就是生命教育。要传承中国文化精神命脉,自然离不开“化”字。儒者的特性恰是点点滴滴的濡化之功,“化”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正体现出水的基本特征。传统中国人在自然界寻求秩序与和谐,并视其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范型。儒家试图通过修礼来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服从规律中转而驾驭规律,这是中国教育的大智慧,水的教化意味蕴涵的是理想境界:“人我和谐”与“天人合一”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荣辱观的理论和实践,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国古代学者,特别是儒家思想家认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即所谓“知耻”,无论是对治国还是育人,无论是对改善社会风气,还是提高人的品格,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特别在“立人”、“治教”与“治世”上发挥出“大节”、“大端”的作用。认真分析中国传统荣辱观,可以为今天的道德教育和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抗日战争时期的道德教育思想,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辩证地扬弃了其中的糟粕。其中主要包括:在先秦“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标志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在春秋时期“集体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为特征的集体主义伦理思想;以先秦时期的“自律”思想为基础,提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道德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认为,道德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情”“文”在碰撞中实现的统一。“情”是指人们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文”主要指礼仪文化。礼仪规范缘依人的内在情感生活而制定,同时又有人文化的提升,能够对民众包括情感在内的生活起规范引导作用。“情与文的结构性平衡”的道德教育模式不仅是个人道德成就的过程,也是一个历史性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9.
高职商科类专业学生应具备"听、说、读、写"技能、协调组织管理技能、自主构建学习技能。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商科类专业岗位通识教育模块的设计中,坚持系统化与综合化、通用性与迁移化、国际化与市场化原则,设计了"价值观与专业认同""听、说、读、写、管""人文、身心修养与保健""职业能力拓展"技能等四个通识教育模块化课程,较好地实现了商科类专业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由于基本职业素养培养的长期性、艰巨性、全面性,本文指出在高职院校构建基本职业素养课程体系的必要性。为此,高职教师应树立"大职业素养课程观",在课程教学中关注基本职业素养共核。基本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包括思想基础模块、身心健康模块、职场基础模块、职场拓展模块、职业素养实践模块、自选助推模块。其课程开发思想应借鉴"全人教育"理念;突出层递性和互助性;打造尖端课程。相应的课程开发原则有"意识先导"原则、"活动"原则、"与时俱进"原则、"垂范"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