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诗歌是否可译以及怎样翻译诗歌 ,这是译界长期争论而未达共识的问题。文章坚持“诗歌是可译的”主张。在诗歌翻译中 ,我们应奉行“诗人译诗 ,以诗译诗” ;“形可变而神不可失”等原则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是中国古典诗歌外译的大家,在汉语古诗外译方面成就斐然,被《中国文化报》誉为"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许渊冲翻译中国诗歌的标准是他本人提出的"三美论",即认为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他还认为翻译求真而诗求美,所以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许渊冲主张以诗译诗,在他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其所翻译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押韵的。基于此,简述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许教授的诗歌翻译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诗歌翻译不能为了押韵而押韵,避免出现"因韵害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颖 《双语学习》2007,(12M):172-173
本文试从可译性的角度来探讨诗歌翻译中静态意象的处理方法。通过讨论诗歌翻译的两种翻译观指出诗难译但不至于不可译。可通过归化、保留静态意象信息的模糊化等方法来解决诗歌翻译中语言和文化的断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覃军 《海外英语》2012,(7):144-146
有关诗歌可译性的争论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达不成一致的看法。文章首先从理论与实践方面肯定了诗歌的可译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作者之心灵与原诗之意境是诗的灵魂,原诗之诗味是诗的精髓。故翻译诗歌要译诗之灵魂与精髓,即要译心、译意、译味。然后,结合实例讨论了诗歌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诗歌英译的过程和翻译主体因素对传递意境深有影响。翻译主体的审美经验介入,在目标语主流诗学的影响下直接作用于诗歌的审美移植和诗性传递,翻译主体应该减少对翻译客体的主观干预,达到诗歌翻译以诗译诗,译诗为诗,实现意境和语言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以诗译诗诗人译诗 --王佐良诗歌翻译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王佐良的诗歌翻译理论,指出其诗歌翻译理论集中体现为“以诗译诗,诗人译诗”,在翻译实践中王佐良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主张,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今天的翻译界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日前曾就汪榕培先生“以诗译诗”的诗歌翻译路线发表过一篇文章,先入为主地提出“以韵促译”的翻译认识,以此梳理与定位汪译陶渊明诗歌翻译行为。解读汪榕培英译吴歌后得出新论,即汪榕培诗歌翻译行为不仅体现着“以韵促译”的翻译策略,而且也体现出“以唱促译”的翻译特色。  相似文献   

8.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诗人。卞之琳在诗歌的研究、创作和翻译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国新诗的口语化、格律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所提出的“诗人译诗,以诗译诗;格律译诗,以顿代步”的翻译主张对我们今天的诗歌翻译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他用诗歌体裁翻译的莎剧,也成为了格律体莎剧译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9.
意义的阐释与重建——论诗的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诗歌的可译性进行探讨,表明诗歌是可译的,诗歌翻译离不开对原文意义的阐释与重建。译诗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诗歌的可译性。诗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其意义也是可以移译的,虽然完美的译诗不是人的能力所能企及的,但通过对原诗意义的再创造,译诗完全可以成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意义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不是给翻译设置了障碍,而正是给翻译开了绿灯。诗的可译性是以意义的确定性为基础,又是以其不确定性为旨妇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选取晚清著名诗人、学者马君武的诗歌汉译本作为例证,考察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代,译者在译诗中的语言选用问题,揭示译诗者与译诗的若干历史关联,旨在再现一部真实的文学翻译史,为晚清诗歌汉译史研究提供径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对英汉两首诗歌的译文的分析,所分析的英语和汉语诗歌都是属于同一诗歌类型,即意象主义诗歌。通过对英汉诗歌译文的对比和分析,找出此类诗歌翻译的特点。这对我们诗歌翻译,无论是汉语诗歌英译,还是英语诗歌汉译,都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诗歌翻译向来是翻译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在诗歌翻译中,单纯的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是无法表达出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和深意的。很多学派都认为诗歌是完全不可译的。而以巴斯内特为代表的文化翻译学派却对诗歌翻译在文化层面上进行分析,得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文章主要通过巴斯内特的翻译文化探讨诗歌翻译的可译性,说明在语用和审美的层面上,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相似文献   

13.
文章试图追寻诗人穆旦的英诗翻译的踪迹,并探讨他的译诗是如何影响其后期现代派诗歌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旅游英语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其中的诗歌翻译更是特殊中的特殊.以功能目的论为指导,以传播中国诗歌文化为目的,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社会属性、诗歌的情感以及诗歌中的典故四个方面对旅游英语翻译中诗歌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由于其高度的审美价值,使得诗歌的翻译成为翻译实践中一座可望而难及的高峰。要在译文中尽可能的保存诗歌的审美价值,散文体译诗、创造性转换和"意""形"兼顾的韵体译诗是追求诗歌翻译经典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6.
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自提出以来引起了中国翻译界广泛的讨论.而目的论这一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为翻译评论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因此本文试图从目的论角度对许教授的中国古诗翻译理论与实践作出分析,以说明翻译目的在其翻译理论和实践中不容置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汪田田 《海外英语》2012,(5):166-168,189
在对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原作的接受者,又是译文的创造者。译者的价值评判标准、文化修养、生活阅历、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等客观原因会影响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翻译。该文从译者角度出发,介绍"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研究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试图证明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与"忠实文本"翻译原则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诗歌言情表志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意”与“象”两个方面。英诗汉译中,意象的翻译标准可采取直译法、增译法、转译法、变译法等方法,以“传神、优雅、合意”为翻译标准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9.
汉语具有与生俱来的诗性特质,诗歌翻译不能无视这种特质。对汉英两种语言文字及其诗歌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以普遍的翻译标准衡量性质完全不同的诗歌翻译是不切实际的。此外,诗歌翻译的实践性不仅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也需要更大的胆识。  相似文献   

20.
诗歌翻译:诗形、诗味、诗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任何其他文学形式都无法比拟的重要地位,原因就在于汉语本身具有与生俱来的诗性特质。诗歌翻译不能无视诗性汉语的特点。在对汉英两种语言文字及其诗歌进行分析比较后我们发现,以普遍的翻译标准衡量性质完全不同的诗歌翻译是不切实际的。此外,本文还论述了诗歌翻译的实践性不仅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更需要灵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