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学习不是“授予”,而是儿童的灵性在一定情境下的“激活”与“唤醒”。可见,教学情境对教学来说是多么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与操作中的不当,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容乐观的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情境的实际功效,创设情境低效的现象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2.
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常常会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使解题不能顺利地进行,其实质是思维过程受阻.常见故障主要有:一是缺乏性故障.由于某些局部知识的遗忘,或不能联想一些相关的知识(方法),造成思维中断.二是偏离联想性故障.由于没有从整体把握住解题方向,出现偏离性联想,使思维走进“死胡同”.三是迁移性故障.由于已知条件改头换面、已知图形的位差变化、问题背景的复杂化等因素,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在新情境下不能顺利地实行正迁移,导致思维困难.四是干扰性故障.  相似文献   

3.
一在旧学校里,“性”和“道德”是不能并存的,“性”和“教育”也是不能并存的。“性”被认为是一种下流的东西。就象不少宗教认为的那样,“性”是万恶之源,是十恶不赦的罪囚;性欲是魔鬼,是罪行传播的通道。禁欲、独身则是值得赞扬的高尚行为。“性”是一个人自然而懂的,是天生就会掌握的,没有教育的必要。从教育的角度看,教育内容里也是不应该有“性”的,用  相似文献   

4.
情境教学是在当今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什么是“教学情境”?怎样的情境被引入课堂才有效?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思考的问题。我们只有对“情境”的本质含义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对“情境”在小学教学课堂中的价值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才有可能正确地运用“情境”来组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5.
创设情境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趣味性层面上,而忽略对数学情境的本质思考,不能狭义地将创设情境成为看似热闹而缺乏数学内涵的“雾里看花”,甚至是“海市蜃楼”。作为教师,不能一味地赶时髦、做表面文章,而应把“情境创设”的实质当成我们关注的焦点,成为我们促进生成性教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现象]教学是一种特定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和认识过程。因此,“动态”的教学情境,最容易处理好各种关系的综合,最能形成矛盾的统一体。长期以来,教学情境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其表现是:情境完全由教材提供,教师照本宣科,不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课堂的人文情境也处于一种封闭状态,主要表现是:第一,教学不能从课程目标出发,不能按照新课程提出的三个“维度”进行整体设计,使“三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情境的“单一化”、“格式化”设置,是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之一。第二,没有走出“课本是世界”的误区…  相似文献   

7.
“问题论证讨论式”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 ,师生互动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通过三个步骤来实现 :1 .“创设情境”。历史课程情境性的学习可以被理解为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境信息来源 ,使学生通过对历史进程的了解 ,逐步认识历史规律 ,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自然科学的学习大多诉诸事实的分析与逻辑的推断 ,历史学习大多诉诸直觉与想象 ;自然科学的原理能在实验室里重复验证 ,而历史不能重演 ,认识历史不凭借适当的资料 ,即…  相似文献   

8.
“情境”是新时期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完整理解“情境”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前提。基于中西方学界对“情境”的不同认识,分析指出完整理解语文课程中的“情境”应在新课标整体框架下进行,在与2011年版课标的比较中理解其发展,重新梳理“情境”类型与含义。教学实施时,应确立语文课程“情境性”理念,统整课程内容,设计统整的、系列的学习情境,优化评价情境。  相似文献   

9.
陈丽娜 《考试周刊》2009,(43):74-74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策略,它有利于解决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的矛盾。许多数学课堂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数学课也变得生动、富有吸引力了。然而也有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出现偏差,所设计的情境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应注重“实效性”.不能为“创设”而“创设”。在创设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由于他们本身的年龄特点,整个思维构建都还比较稚嫩,思维的敏捷性必须经过有效地激发、正确地引导、反复地训练才能形成。“动像发现教学法”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有“创设情境”、“动像启发”、“归纳发现”、“巩固提高”这四个环节。而这四个环节与小学生思维敏捷性的形成所必备的环节相吻合。所以,应用“动像发现教学法”能促进小学生思维敏捷性的形成。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思维简单地说就是想。而“思源于疑”。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就是设疑,是将学生导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地…  相似文献   

11.
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 ,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的学科 ,它没有语文那样充满情趣 ,它是数学符号、推理与运算的结合 ,学生学习时会感到枯燥无味 ,注意力往往不易集中 ,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创设情境 ,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 ,激发其深入探究的兴趣。下面就低年级数学“情境教学”谈谈个人的浅见。一、创设直观情境 ,增强求知欲。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认识过程。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 ,他们一见到色彩鲜艳的实物、图片 ,或一听到…  相似文献   

12.
倪雪  刘冲 《地理教育》2024,(5):17-21
情境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开展情境性评价对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转变教师评价观念以及探索多元评价方式具有实践价值。研学旅行情境性评价设计以“为何评”“评什么”和“怎么评”为认识前提,以确定评价目标、选择评价内容、设计评价任务、制定评价标准、开发评价工具为设计要素。由研学旅行情境性评价案例分析可知,组织情境性活动、设计情境性问题、开展实时学习评价和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是研学旅行情境性评价的操作关键。  相似文献   

13.
发现法又称问题探索法。它的特点是教师不直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替学生创设情境,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用发现法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有益的尝试。今简介如下: 一、创设情境,设疑置难教师在复习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应用教材中集合、对应的方法,要求学生说出一些3的倍数。如3、6、9、12、15、18、21、24、27、30……使他们看出能被3整除的数不能象能被2或5整除的数那样,它的个位上没有什么特征可找,从而防止知  相似文献   

14.
沉浸式教学顺应了智能时代“境身合一”的主体性学习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受到广泛欢迎。沉浸式教学的特征是情境性、具身性和交互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沉浸式教学,有助于创设主体“在场”的教学情境,突显学生的主体性,以情理交融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悟理解,综合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挖掘情境资源,有效运用现代智能技术,帮助学生沉浸于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实现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5.
职业学校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他们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认识并非完全像专业课程那样陌生,这极易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麻痹、漠视心理。如果教师缺少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热情。因此,教师要增强语文学科的情趣性和吸引力,有效的手段是运用教学策略,使教学内容“陌生化”,使教学内容“陌生化”的基本策略便是创设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16.
物理学家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维工具和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渐形成了一般化的程序或通法,我们称作认识路径.本文分析了中学物理问题认识路径的一个组成要素——“认识方式”的类型、特点,并对如何帮助学生选择认识方式提出了建议,旨在引领学生像物理学家那样思考,以系统化的思维模式和信息处理对策面对新情境解决新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认识分数”是小学阶段认识分数的开始。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把一个物体、图形或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来表示。这里的“结合具体情境”既是教学时需要把握的目标.也指明了学生认识分数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8.
“合作学习”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并已在教学实践中被广大小学教师所采用。许多教师为创设学生合作学习问题情境,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而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有不少的合作学习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下面就谈谈比较常见的六种“病症”及其“防治”方法,与同仁们商榷。  相似文献   

19.
转向认识论前提的考察十七世纪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涉及认识对象问题的争论。唯理论者认为感性事物变幻莫测,只有“实体”才稳定可靠。他们把“心灵”“上帝”“物体”之类的实体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在他们看来,实体独立于特殊事物之外,不能被经验所感知,只能靠理智的直观。然而,在经验论者看来,只有感性事物才是认识的对象,一切知识都不能超出经验的范围。所以,洛克虽然也承认上述三类实体的存在,却又说其实我们对它们毫无所知。我们只能认识对象的可感性质一“名义本质”,无法认识对象的“实在本质”。这样,作为认识对象的外界事物究竟是怎样的,是象我们在经验中所感知的那样,还是另有某种独立自存的实体?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执一端,问题并没有解决。进入十八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几年来,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情境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失之片面,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并不能体现新课程精神,与教学内容“形似而神离”。这就失去了情境教学的目的性、实效性,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副“花架子”。一、情境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1郾情境创设过于注重趣味,缺乏目的。例如,一节“认识乘法”课,教师在上课一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