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今,灌输在我国的道德教育中被普遍否定,它被认为是德育效果差的最主要根源,是造成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罪魁祸首。尤其是基础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提出“德育回归生活”后,灌输更是被处处“喊打”。我们需冷静地面对灌输的现实处境,重新审视它在德育领域中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重点基于灌输在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意义及其价值实现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现今,灌输在我国的道德教育中被普遍否定,它被认为是德育效果差的最主要根源,是造成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罪魁祸首。尤其是基础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提出德育回归生活后,灌输更是被处处喊打。我们需冷静地面对灌输的现实处境,重新审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新时期高校德育的指导思想。道德道德教育的内涵要求德育理念必须"以人为本";道德的发展规律和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要求德育理念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对"见物不见人"、"单向灌输"及"知识化"等传统德育理念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杨启华 《教育探索》2008,(12):98-100
从德育所具有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角度分析,道德灌输既有合理性,也存在不合理性。道德教育中的灌输与反灌输处于不断协调之中。为兼顾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避免灌输与反灌输之间的争端,应该力求做到道德教育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道德教育的适应与超越目标的统一。道德教育的个体性功能更为根本。道德灌输只有在不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正【编者按】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几乎无人怀疑,而学校德育的实效却颇遭人质疑。由此看来,一方面要加深对道德教育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在德育实践中大胆探索、推陈出新。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以"我们的道德教育信条"的形柳式,夕从浪主体性德育与制度德育的视角阐释他们对于道德教育的新理解,旨在改变人们对于道德教育似乎就是"灌输+惩罚"的刻板印象。本期刊发的这  相似文献   

6.
论树立高校理性德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丽华 《职教论坛》2004,4(12):19-21
当前在我国高校德育领域还存在这样的片面认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就是不断的强化和灌输的过程.这显然还是一种非理性的道德教育观点.灌输作为德育方法之一是必不可少的,但灌输的实质就是强迫学生接受道德的知识,这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校的德育现状,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高校的道德教育就必须从非理性走向理性.在分析高校德育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后,提出了我国高校树立理性德育观的必要性,最后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实践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论灌输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及其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宁娟 《教师教育研究》2004,16(1):68-70,56
灌输作为一种方法,其本身无所谓好坏。将灌输等同于“强制灌输”、简单化为“知识传授”以及对灌输一词理解的“西方化”倾向等错误是拒斥一切灌输的原因。在道德教育中,灌输作为一种方法依然发挥着作用,这是德育对象提高道德判断水平和道德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在道德教育中,灌输作用的发挥必须是在理清灌输含义及正确实施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8.
欣赏型德育模式既反对灌输,又反对放任,它希望走一种"中庸"的教育路线,倡导德育成为"美丽""动听"的教育,使德育过程的参与者"诗意地安居"。中外优秀道德教育影片赏析德育选修课的开展,体现了欣赏型德育模式在高职德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使德育成为了"一部精彩的影片",它既解放了教师,也放松了学生,使他们在自由放松的状态中快乐地接受道德教育,从而有效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工读学校的学校德育经常遗忘、远离真实的学生生活,尤其是"问题学生"的真实生活,片面地用科学技术、工具理性、道德灌输来入侵学生的生命世界.工读学校内部的德育更多是一种直接的道德教育.在工读学校,直接的道德教学必须转向间接的道德教育,实现全方位德育,营造全方面的德育环境是关键,在工读校园生活中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全方位的道德影响,工读学校的德育才有前途.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学生的"学"是德育评价的重心所在。这种评"学"取向的德育评价模式是基于对完整道德教育过程和道德教育功能认识的偏颇,遮蔽了学校和教师的道德责任。转向评"教"取向的德育评价是道德教育和德育评价的特性使然,也是学校和教师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同时,应理性考量评"教"取向的德育评价的价值和作用,避免其被过分夸大或被贬损等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11.
试析灌输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爱民 《教师教育研究》2004,16(1):65-67,51
灌输的本义是“输送”,它是个中性的概念。德育实践中,由于对“灌输”认识的偏差,使得道德教育活动成为一种压抑人性的活动,究其原因,可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教学论等诸层面找到根据。由于德育是培育人性的活动,道德教育必须以师生之间的“心灵”交往为基础,使德育散发人性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2.
德育灌输的实践价值取向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灌输"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教师方法贫乏的一个客观结果,是教师实施的一种不恰当的德育方式和方法."灌输"不是一个方法层面的概念,试图通过德育方法的革新来克服"灌输"德育的困境无异于隔靴搔痒.灌输的根源在于精英化的德育价值取向,是精英化德育价值取向的主观选择、必然要求和实践表征.认识灌输的实质有利于德育真正回归生活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解放.  相似文献   

13.
过去的一个世纪对道德灌输的批判并没有达到其本来的目的,相反,道德教育功能渐愈式微.在批判灌输的同时,人们也抛弃了传统,对历史上优秀的德育方法未能光大其现实价值对象性.欣赏更适合道德教育本身的兴味,它作为对德育方法整体的超越而成为道德教育的方法论,关键还在于它构建了一种新的德育精神.  相似文献   

14.
西方关于大学生道德发展研究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现代德育理论中,道德发展(moraldevlopment)主要是以学生的道德判断、推理能力的提高为标志。6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在反对道德灌输,建立无灌输的道德教育主体思想下,把通过道德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判断、推理能力的提高作为德育的中心任务。德...  相似文献   

15.
道德之知本是一种实践之知,当代的德育却以普遍化、客体化的知识割断了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走上了一条唯知识化的道路.20世纪末全球性道德教育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对道德教育本质的认识不够全面,即把道德等同于知识,忽略了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行为的改善.德育要提高实效,就必须从"知识"转向"故事",从"灌输"转向"对话",从"大道理"转向"小细节",从"感悟"转向"践行",从"受爱"转向"创爱".改善师生的道德生活环境,强调学生的德育体验,是学校德育工作要加强的环节;德育工作真实化、生活化是改变德育工作空洞说教倾向的必然选择.基于此,德育研究者提出了生活德育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6.
《嘉应学院学报》2022,(1):85-88
无灌输道德教育相对于道德灌输而言有其突出特点和独特优势,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道德灌输的一种有益补充。当前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道德灌输的同时把无灌输道德教育运用于高校专业英语精读教学十分必要,就教师个体而言,必须转变育人观念、挖掘德育素材、探索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灌输问题是我国德育改革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界定了灌输的内涵和特征,并进一步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论证了单纯倡导或反对灌输都是不科学的态度。要正确对待道德教育中的灌输问题,必须解决以下两个基本关系问题:一、传授道德知识和培养道德能力的关系;二、道德教育中师生主体性的双向发挥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的发展,泛道德主义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教育逐渐成为"乌托邦"的理想和德育的灌输,于是雷锋逐渐离我们远去,雷锋精神逐渐被人们淡忘.如何激活雷锋精神的道德影响力,让雷锋精神重焕光彩,让雷锋精神成为大学可学可用,能学能用,活学活用的德育资源,成为时代的课题.文章试从四个路径出发:坚定理想路径、改变观念路径、注重实效路径、倡导志愿者学雷锋路径,提出具体的措施,探讨雷锋精神对大学生的德育价值如何实现.  相似文献   

19.
受近现代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道德教育过于强调工具性价值,致使德育的主体性被严重消解,并且日益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在具体的德育领域表现为道德灌输加剧、受教育者道德主体意识的缺失、德育实效低迷等方面。为此,道德教育必须深刻地分析个体道德生成与生活世界的内在必然联系,重新审视其工具性价值,实现对生活世界的全方位的回归,才能真正达成道德教育引领学生“学会生活”的理想愿景。  相似文献   

20.
我国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家道德教育思想更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如仁爱诚信、崇义重德的德育内容;因材施教、重体悟轻灌输的德育方法;注重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德育观念等。因此,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儒家道德教育的智慧以创新高校德育是德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研讨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