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多维解读、立体构建”是分析教材的关键。“多维解读”指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从作者、文本、编者、儿童、生活五个维度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从而感知不同视角下文本的不同侧重点。“立体构建”指基于多维解读,对不同维度下文本的侧重点进行整体建构。教材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的内容,还应从书本知识走向生活实践,既要看到文本的人文内涵,还要看到文本的语用价值实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当前教学现状中教师备课迷信教参和优秀教案,不敢做个性解读的问题,提出要细读文本,让备课从深入文本着手的看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论述了细读文本要从读出“情”“趣”,读出内蕴,读出超越三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3.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非无原则地认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置学习材料(文本)的“应有之义”于不顾。个性解读、多元理解毕竟还要受一定的条件制约。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重视”和“严肃对待”来自学生的这些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感受和看法,教师心中要有一定的“尺”度,  相似文献   

4.
运用“四维互动”阅读教学模式探索《愚公移山》的阅读教学,使文本回归其在《列子·汤问》中的语境以激活作者文本;通过解读单元导语、阅读提示等编写系统要素以吃透编者文本;通过抓住文中的“人”和“神”之别以创设教者文本;通过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愚公的行为以放飞“学者”文本。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该篇文章时容易出现的解读较为浅显、脱离文本内容、过度联系当代生活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目标是什么?一些教师将其“一分为二”,即公开课上的“文本解读个性化”是为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潜能;家常课上的“文本解读个性化”则是为了考试。公开课与平时的家常课风格迥异,公开课是为了展示,家常课是为了应试;有人听课就体现“个性化解读”,  相似文献   

6.
“文本”一词来源于英文text,后来通常用来指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文本是有“文眼”的,是文本中的密码。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解读并挖掘出文本深处的内涵,破译“文本密码”,让孩子们在英语课堂的学习中也能时刻感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教育。《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更是把情感目标放在了首位,  相似文献   

7.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舞台.炼就与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力的方式自然就是课堂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要从解读文本与解读学生开始。解读文本与学生就是“走进”文本与“走进”学生。“走进”文本就是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即关注文本“说的是什么”、“怎样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等问题:“走进”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即关注学生“需要学的是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样”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要关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阅读文本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前提,只有通过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学生的感触才是“原汁原味”的,才是“超级震撼”的。而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情操的熏陶都是源于对文本的解读,文本给学生提供了阅读、思考、感悟的客观条件,而学生也从文本的解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运用“留白”的手法:预设留白,创设感悟契机;解读留白,挖掘文本内涵;追击留白,深化文本思想,构成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阴晴圆缺”,让学生主动地探究,用自己的知识和独特的经验去体验,去“补白”,去演绎,去创造。  相似文献   

10.
罗惠 《新疆教育》2012,(16):67-67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的根应当生长在文本之中,不应突破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一底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会出现偏差,产生“误读”现象。当遇到这种“误读”情况时,教者对学生加以批评或者“置之不理”,就会影响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的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当教者发现学生对文本“误读”时,应采取善待的态度,给予合理的引导。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文本解读可不求甚解。”这话我不敢苟同,任其说我也只能赞同一半。在学生解读文本时,可如陶渊明所言:“好读书不求甚解。”然而,《说文解字》云:“读,诵书也”,“读”字的本义是背诵朗读的意思,后来“读”又引申为“阅读和理解”。书大体上具有文本与意义两个方面,陶渊明的“读”和“解”实际是说了知意而后达理这样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读和解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王莉 《教师》2012,(6):75-75
如何对文本进行解读和感悟呢?对文本的解读与感悟从某种意义上就是面对文本时的“入”与“出”过程。“入”就是解读文本,就是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对话”;“出”就是感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对文本实现真正的参与、真情的体验、真切的感悟,完成对文本阅读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3.
拿到书很快就翻完了,孩子们对课文就不感兴趣了.带着一知半解,和老师一起囫囵吞枣.这样解读文本低效!教师要思考,做点什么让文本“活”出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14.
楼波 《广西教育》2007,(6A):15-16
文本是“言”与“意”的统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应做到“言”与“意”合。所谓“言”,就是语言;“意”是指情感、思想、精神、智慧。语文教学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积淀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5.
顾军然 《广西教育》2008,(19):55-55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的根应当生长在文本之中,不应突破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底线”。一旦突破这一底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会出现偏差,产生“误读”现象。当遇到这种“误读”情况时,教者对学生加以批评或者“置之不理”,就会影响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的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当教者发现学生对文本“误读”时,应采取善待的态度,给予合理的引导。  相似文献   

16.
陈梅 《现代语文》2010,(2):58-58
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太多的不如人意,问题是多方面的,备课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具体表现在:文本解读不到位,仪凭占有的有限材料就匆忙下笔,写出教案:教学目标制定、达标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确定存在偏颇;教学方法一经确定,印拘泥于预设而不注重生成。……既然主要问题出在备课力。面,解决问题当然就要从备课抓起。怎么抓呢?笔者认为天键就是先要念好“读”“定”“变”这“三字经”。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无论是教学怎样的课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之前的解读文本将对教学效率的提高起极大的作用。但笔者通过对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的观察得知,某些教师在教学描写革命领袖文本时常出现“零解读现象”,即在不解读文本的情况下就进课堂,从而导致很多学生毫无收获出课堂。本文就“零解读现象”出现的成因以及预防措施展开粗略的思考,目的在于提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王宁玲 《广西教育》2012,(33):40-40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倡导学生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其实,个性化阅读作为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起关键作用的“支点”。  相似文献   

19.
陈庆新 《教育学报》2004,(12):14-18
本文试图从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角度阐释阅读教学的意义 ,教师的作用以及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首先要读“进去” ,从文本考虑 ,要努力缩小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从学生考虑 ,要帮助学生建立“前理解” ;从方式考虑 ,要创设多样的阅读活动 ,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要读“出来” ,落实大量读“进去”的积累 ,帮助学生形成对文本规律的初步认识 ;借助精要的文本理论 ,提升学生鉴赏能力 ;以写促读 ,促进学生建构成自己的文本理念  相似文献   

20.
教师应是文本优秀的阅读者,文本能动的展开者。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教师先得与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笔者认为,在解读文本时,教师要读好“三字经”,着力提高文本解读的厚度、效度与宽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