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犯罪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学生犯罪与大学生犯罪心理息息相关。大学生犯罪心理是在社会、学校、家庭等外在不良因素的诱导和在其不成熟心理、畸形需要、错误的价值观等内在不良因素的驱使下形成的。对大学生犯罪心理的预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剧变,大学生犯罪日趋严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应该说社会转型是大学生犯罪的深层动因,包括宏观社会环境、微观社会环境等外在环境的变异以及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等内在环境的变异,对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通过分析,文章旨在对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犯罪问题的研究及预控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犯罪心理诱因及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犯罪受多种心理因素影响,预防大学生犯罪是一个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参与的集体协作过程。本文针对大学生犯罪心理诱因分析与防范教育展开讨论,认真分析了各类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特质,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教育举措,旨在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效力,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人的违法犯罪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心理因素支配下完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影响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形成因素的分析,提出一些预防大学生形成违法犯罪心理的对策,以期达到控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有关大学生犯罪案件的报道频见于各种新闻媒体,从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人的行为是在人脑意识支配下实施的,人的犯罪行为也是在人的犯罪心理的支配和控制下进行的,与其心理因素关系密切,通过对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对策,有助于遏制大学生犯罪,维护高校校园及社会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动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峻 《教育与职业》2006,(24):40-41
文章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犯罪现状和心理动因的分析,认为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对大学生犯罪的防范与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矫治和预防,减少大学生犯罪。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的人数不断增长.然而,在校大学生故意犯罪的比率也逐年上升,并且手段之残忍,犯罪动机之幼稚,令人深思.在校大学生故意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深层次地研究大学生犯罪心理及心理健康问题对于高校预防大学生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犯罪是目前存在的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就大学生犯罪心理进行分析,阐述了犯罪心理的表现、诱因、自我调适和预防措施,以期对当前大学生犯罪的遏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案件呈上升趋势.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理大学生网络犯罪行为,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针对大学生犯罪心理和动机,提出了有效的防范措施,以实现对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有效预防,使其得到良好的成长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违法犯罪呈现多发势态,并由一般违法行为向刑事犯罪发展,不断出现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根据王大伟教授的“社会震荡与个人失衡”犯罪成因理论,从大学生犯罪心理因素入手,探索环境、需要、社交、情爱和认知等五个影响大学生的犯罪因素,以利于预防与控制大学生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11.
陈道明 《教育探索》2008,(12):130-131
现代社会背景下的犯罪青少年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特质。通过分析犯罪青少年学生心理特质结构的人格心理、认知价值、意志自控、需要动机等特质因素,探讨、解释其犯罪的心理成因,对于预防青少年学生或儿童形成犯罪心理特质,进而预防犯罪,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犯罪增加和低龄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分析和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项重要工作,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和不良亚文化等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前,无论是发达的西方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都面临着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的严重状况。青少年犯罪主要有暴力性犯罪占很大比例、性犯罪近年来呈增长趋势以及犯罪者的文化素质不高等特点。青少年犯罪心理表现为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犯罪心理的报复性和犯罪心态的逆反性、犯罪故意的突友性和犯罪手段的残忍性等几个方面。家庭在青少年犯罪心理健康发展中扮演最重要的社会控制角色是各种犯罪社会学派的共识,而不当家庭教育则是形成青少年犯罪心理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是降低青少年犯罪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犯罪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在描绘当前我国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及其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分析大学生犯罪的社会原因、经济原因及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原因等,进而指出预防大学生犯罪的一系列措施,以期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犯罪增加和低龄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分析和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项重要工作,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和不良亚文化等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6.
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原因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任何人的违法犯罪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心理因素支配下完成的,高校大学生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提出一些预防大学生形成违法犯罪心理的对策,以期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大学校园犯罪案件数量呈上升的趋势,引起社会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关注.构建大学生犯罪心理防范立体教育模式,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一项战略措施.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健全大学生犯罪心理防范长效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防御是构筑预防机制的基础;发挥团体心理咨询、个别心理咨询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的监护和疏导功能,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有效干预,是构筑预防机制的关键;加强法制和思想政治教育,营造积极上进的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不良心理的自我调适与防范能力,实施全面有效的管理是构筑预防机制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大学法制教育对于预防和制止大学生犯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探寻一条有效的教育途径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探讨的课题.文章从分析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原因特征出发,提出了大学法制教育的相应对策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犯罪是大学文化变迁的一种伴生现象,大学生文化的本体性缺陷及其外界性、结构性、过程性冲突,是大学生犯罪的本源性因素.由于大学生犯罪处于人的社会化初始阶段,可以通过文化调适,实现对大学生犯罪的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20.
李军  明兰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3):125-128
当前大学生犯罪问题愈来愈受到社会与高校管理者的关注,预防大学生犯罪既是家庭和社会的任务,更是高校的任务。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针对当前大学生犯罪成因,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途径,在预防大学生犯罪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对有效预防大学生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