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对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我县在全面提高农村学校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又在“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实施农村骨干教师培养新举措”、“建立城乡支教和农村新教师顶岗培养制度”等方面作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为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毛建国 《山东教育》2005,(35):63-63
“城里的老师又来啦!”5月10日,成都市锦江区花果小学的学生用最热烈的方式,欢迎该区教师进修学校4名数学教师的到来。这个数学教研组定期到这个远郊农村小学,培训教师,辅导学生。这是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倡导城乡“捆绑式”教育的一个镜头。  相似文献   

3.
教育均衡化,教师是关键,社会发展,教师流动是必然,而教育部提出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号召,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从政策研究、现状分析、实践探索、所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这几方面对国内教师支教问题进行了梳理,以及对国外教师流动的文献做了简单的整理,希望能对健全城乡教师流动机制,乃至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2011年襄阳市襄城区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改革工作,要求城区学校教师申报高一级职称时必须具有农村学校支教经历,并且建立了相应的城乡教师交流互动机制,让城市教师走进农村学校参与教育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互动。襄城区教育局局长张永成说:“职称制度改革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广阔平台,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教师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鼍。”职称制度改革激活了襄城区教师队伍,主动提出到乡下支教的教师明显增加。截至目前,全区已经有16名教师到各个农村学校支教。  相似文献   

5.
教育均衡的重点在农村,关键在教师。充分利用校本研修、城乡支教和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等工作载体,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精心打造教师队伍和教师专业发展,努力引领着教师走向卓越,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有效促进农村教育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对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我县在全面提高农村学校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又在"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实施农村骨干教师培养新举措"、"建立城乡支教和农村新教师顶岗培养制度"等方面作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为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前,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问题正成为教育公平视野中研究热点之一。在理论研究领域,分析得出农村优质教师资源短缺是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实践领域,全国各地都纷纷推行轮岗、支教和挂职等相关措施以缩小城乡师资的差距。利用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探索缩小城乡教师资源差距的新途径,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问题正在成为教育公平视野中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理论研究领域,农村优质教师资源短缺是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实践领域,全国各地都纷纷推行轮岗、支教和挂职等相关措施以缩小城乡师资的差距。利用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探索缩小城乡教师资源差距的新途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话题:支教工作 导语:广东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很不平衡,教师城乡区域性结构失衡问题尤为突出。城镇教师局部超编与广大农村特别是穷困山区教师缺编现象并存。农村地区合格教师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直接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启动“教育人才智力扶持山区计划”。至今支教工作成效有目共睹:  相似文献   

10.
支教、援教工作是城乡学校和城乡教师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实现双赢的工作,起着增进城乡教师感情,拉近城乡学校距离的重要作用。自2003年以来,黄石市积极开展城镇教师援助农村教育的支教活动,先后选派了762名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初中、小学支教,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师资队伍短缺的状况,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谷瑞英 《成才之路》2009,(17):19-20
以前常听农村同行教师抱怨在农村学校教美术如何如何困难,我暗地里还觉得这些教师矫情。2007年我响应上级号召由所在城区学校到边远农村中学来支教。真的到了农村才体会到这句话背后的无奈,因为城乡教育不仅有差异,而且差距还很大!在支教之初,我所见到的农村美术教育现状令我尴尬。真实的情形是:  相似文献   

12.
“倾心支教,合力兴教。”自1999年以来,武穴市教育局先后选派城区(郊)27所学校240人次教师到7个乡镇32所农村学校支教。通过包点、结对、“三送”(送教、送艺、送爱心)下乡等形式,建立校际间结对帮扶关系,从管理、教学、科研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援助和交流。加强了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合理配置了教师资源,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了教育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13.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分布的城乡差距,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因此,要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大力改善并提高师资水平.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就是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红瑶地区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城镇教师支教与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城镇教师支教存在的问题;城镇教师支教走持续发展轨道等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促进和地方倾斜政策的鼓励下逐渐成为一股热潮,教师短期的政策性交流与长期的自然流动并存,以到农村支教为主要形式,总体规模较小。其中仍存在相关利益主体目标不一致、教师城乡交流态度矛盾等问题。因此需要多方面进行考察论证,以构建完善的城乡教师流动体系。  相似文献   

15.
当下,许多地方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了推进教育公平,积极采取了诸如取消“示范学校”评选、安排教师“支教”以及规定教师评审高级职称需有农村学校教学经历等一些措施。然而,“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积病成痨的教育不公平现状岂是单凭一句简单的口号或者是临时出台一些应急政策所能够改变?许多教师“移民”之心痴心不改,城乡学校之间的“师资失衡”现状“涛声依旧”。因此,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冷静思考,直面城乡“师资失衡”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突破城乡“师资失衡”困境。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促进和地方倾斜政策的鼓励下逐渐成为一股热潮,教师短期的政策性交流与长期的自然流动并存,以到农村支教为主要形式,总体规模较小。其中仍存在相关利益主体目标不一致、教师城乡交流态度矛盾等问题。因此需要多方面进行考察论证,以构建完善的城乡教师流动体系。  相似文献   

17.
目前关于城乡教育差距的研究多是基于政策设计者和制定者的视角。从政策承受者的视角对陕西省X市的城乡教育差距进行分析表明,城乡教育在设施、师资和生源上都存在差距,城乡教育的二元结构、农村师资和生源的流失是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而国家采取的特岗教师政策、支教政策和撤点并校政策并未能有效缓解城乡教育的差距。政府应在教育经费上向农村倾斜,并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村的师资和生源,推动城乡教育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的建设对于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对于振兴乡村教育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对于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及推进全国教育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构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重点是要打造教师资源城乡共享联合体、教学研究城乡交流分享体和学校文化城乡互鉴融通体。在建设过程中,可考虑以“双向共享”推进教师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对话沟通”搭建城乡教育研究平台,以“文化互融”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深度合作。  相似文献   

19.
教师“支教”即支援教育,从教师资源相对过剩的地方抽调教师到教师缺编的学校,它呈现出教师“城→乡”的单向流动。近年来,支教在中西部许多省份大力实行,它对教育的发展以及缩小城乡间的教育差距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支教”的积极作用1.调剂余缺。“支教”通过对城乡教师的调剂,缓解了城乡之间因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教育发展和教师资源不平衡状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受援校缺少教师的现状,满足了其教育需求。2.取长补短。支教学校一般具有人才资源优势,“支教”为其富足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受援校可以充分…  相似文献   

20.
“去锻炼锻炼,再偏僻我也不怕,反正我还年轻。”龙山县年轻教师方弟虎本在很多人羡慕的县城教书,却三次请缨去偏远的山区小学支教。近年来,龙山县每年都实行城区100名教师下乡支教活动,产生了很多像方弟虎老师这样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