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学堂奖励出身制度是清末教育变革的产物.从其诞生伊始,新教育即面临着严重的生源和认同危机.为鼓励兴学和就学行为,清政府对高等小学以上的学堂毕业生进行某种出身奖励.学堂奖励出身制度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清末新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清末以来的学风等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末,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提倡新教育。在此精神鼓励下,阜阳知县刘昌彝率先于光绪31年(1905)在阜阳办起一所蚕桑学堂,开安徽职业教育先声。此后到清政府灭亡,数年内安徽先后办起实业学堂14所,分农、工、商三类,高、中、初三级。其中高等2所,中等1所,初等11所、前后招生400余人。清末实业学堂虽办了多所,但这一时期安徽对如何  相似文献   

3.
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清末的实业教育.所谓实业主要是指农、工、商、矿等经济建设事业,有时也包括农业、铁路、蚕桑、森林、水产、医学等与国计民生相关的事业.而发展这些事业所兴办的教育,即为"实业教育".在近代中国,实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概念引入,到概况引介,再到实业学堂萌生的艰难过程.  相似文献   

4.
清末官、民广泛设置实业学堂是教育近代化的标志之一。清末官民兴办实业学堂目的明确,特色鲜明,且经过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的历练,逐渐向规模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但由于受传统教育羁绊严重,清末官民置办实业学堂还存在诸多弊病。研究清末实业学堂的发展历程和弊病根源,对今日职业技术学校的营建和管理有历史借鉴功效。  相似文献   

5.
师范传习所是清末正规师范学堂创办完善之前的师范人才培育机构.通过对《岭东日报》的报道等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出清末粤东地区先后创办了23所师范传习所.师范传习所与地方新式教育得到较好的融合,不少学堂创设了附设师范传习所.师范传习所在清末地方师资培养方面的作用并不亚于正规的师范学堂,不能单纯将师范传习所视为师范学堂的过渡性机...  相似文献   

6.
以清末实业政策和新教育的产生为背景,铁路教育和铁路学堂开始兴起。铁路教育以派员留学、普通学堂开设铁路课程或附设铁路班、兴办专门的铁路学堂等形式进行。至清倾覆,包括铁路技术、铁路管理和铁路外交等学科的铁路教育体系粗略形成,最初的一批铁路人才得以培养,铁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得以奠定。但由于学堂隶属关系变化频仍、经费困绌、师资短缺等原因,使清末铁路教育的发展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7.
重庆的职业教育产生于清末光绪二十九(1903)年前后,建立最早的是位于合川县大河坝的"四川蚕桑公社民立实业中学堂".清末重庆创建的实业学堂共24所,基本上涵盖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生产领域,形成基本的学校体系,有-定的管理体制,有一个初略的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式学堂教师主要由本国毕业生、留学生、旧学教师和外国教习构成.新旧并存的教师构成影响了新式学堂“新”之程度,使新式学堂呈现出新旧杂糅的特点.这四类教师群体之间存在着互动性,其组合比例因时间、地域、学校种类呈现出差异性.清末新式学堂教师结构及互动性体现了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过程中新旧质素之间并不完全呈对立关系,而是继承、渐变与积累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清末民初内蒙古赤峰喀喇沁右旗兴办的崇正学堂是百年老校,其体现了清末民初蒙古族的革新家贡桑诺尔布启发民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担任多年校长的邢致祥先生身体力行,积极实践了贡桑诺尔布的教育思想.崇正学堂为蒙古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材,在蒙古族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近代东部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新式学堂教育在安徽的兴办、发展,不仅是清末教育变革在地方上的一个缩影,在内陆地区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堂教育经费的筹措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种种困境,使学堂的兴办呈现出发展与困顿二元并存的局面,制约了清末安徽教育变革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1.
野桑蚕是与家蚕亲缘的野生资源,是家蚕遗传进化研究的物质基础,是家蚕品种选育重要的种质资源.秦巴山区是野桑蚕的起源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进化形成了丰富的野桑蚕种质类别.初步查明秦巴山区野桑蚕的多态性表现极为丰富,其中有着重大开发利用前景的有三个方向:一是野桑蚕天然有色茧基因的分离和转育;二是野桑蚕抗性基因利用;三是野桑蚕特异性生态变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初中国女子职业学校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女子职业教育产生于20世纪初,建立的女子职业学校主要有:女子桑蚕学堂,保姆讲习所,女子师范学堂,女子医学堂,女子体育、艺术、政法类专门学堂,女子手工传习所等。  相似文献   

13.
家蚕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是由病原体侵染、蚕体的生理状况和环境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根据各类蚕病发生规律,对家蚕传染性蚕病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探讨。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以柞蚕蛹为原料提取蛋白质,对提取条件进行了探索.用改进的凯氏定氮方法对岫岩柞蚕蛹的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法简便、快速、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15.
人类文化都是以符号化的思维及符号化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不同符号的表达,蚕桑文化也不例外。远古时期的华夏民族群体生活中.留下了内涵丰富的以蚕桑为中心的图像符号、传说及史实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的原初面貌以及变迁发展。以桑、蚕、丝为主要内容的蚕桑文化元素,成为华夏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蚕丝及蚕丝服饰成为儒家文化所倡导的礼治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 ,湖州桑蚕业兴盛 ,成为全国桑蚕业的中心 ,其主要原因是中晚唐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桑蚕业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对江苏省宝应县三所公办名校改为民办的实践的全面调查表明,公办名校改制对当地教育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增加教育供给、促进教育均衡、端正教育行风、提高办学效益。借鉴宝应县“放优扶弱”的教育发展思路,对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办学水平、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蚕病是蚕业生产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因而蚕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在分析蚕病发生原因的基础上,认为蚕农的环境意识较差是蚕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并根据现状探讨了提高蚕农环境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对3714名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进行了调查,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对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效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家庭背景因素后,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效能之间存在明显的组间差异,其中有7.14%的学校效能差异来自于这种组间差异,而且城市民工子弟学校效能的组内差异要明显大于公办学校,这反映了流动儿童的学业成就低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学校层面因素的影响;而在考虑学校层面与班级层面的因素后,学生的性别因素、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家庭教育支出水平以及学生个体满意程度对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效能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改善流动儿童个体及其家庭社会经济状况是提高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效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丝绸是沟通中外文化的使者,古往今来,湖州、杭州、苏州都是众所周知的蚕桑之乡,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徽州腹地也有一个古老蚕乡以及蚕乡所孕育的独特地域绚烂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