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战后中美关系长期对立,尼克松担任总统期间,由于形势的变化,积极主动地改变对华政策,缓和矛盾,接近中国,打破了中美关系的僵局,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尼克松时期的对华政策,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我们应该加以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2.
2004年第9期《历史学习》上刊登了梅丽老师《“中美关系正常化”不等于“中美建交”》一文。该文认为,美国“1972年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中美《上海公报》的签署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我认为该文的上述观点是不科学的,“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的标志不是中美《上海公报》的签署而是“中美建交”。一、《上海公报》签署后,中美关系还没有实现正常化无论现在还是当时,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在《上海公报》中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但是,《上海公报…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的历史贡献有三:一是坚持按“日本式”实现中美建交;二是不承担必须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义务;三是从战略高度处理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从而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对新时期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其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提出了扫除中美关系正常化障碍的原则,开创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新局面。尤其是他频繁会晤美国各界人士,为中美关系健康稳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极为重要的指导思想,从而促进了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推进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访问中国。在尼克松访华之旅前后,美国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艾伦·惠廷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包括在访华前提议召开对华政策听证会并提供作证人名单;出席各种学术会议并发表文章论证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必要性;在访华进行及结束后发表评论影响美国的公众舆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的台湾问题 ,指出 2 0世纪 6 0年代末、 70年代初 ,中美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 ,在台湾问题上达成了妥协和谅解 ,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7.
1972年 ,中美签署了上海公报 ,中美关系开始由敌对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2000年 ,美国大选问题闹得沸沸扬扬 ,最后小布什幸运当选美国总统。2001年4月1日 ,美国侦察机撞毁我军用飞机一事使中美关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2001年9月11日 ,美国纽约和华盛顿的世界贸易中心和美国国防部的五角大楼遭到恐怖分子袭击。美国问题热闹非凡 ,中美关系发展中存在着阴影。2002年是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30周年。因此 ,中美关系和美国问题将是2002年文科综合试题命题的重要选点。本文现对这两个问题从政治角度、历史角度和地理角度作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的台湾问题,指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美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在台湾问题上达成了妥协和谅解,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9.
【热点背景】4月3日,84岁高龄的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发表题为《我所见证的中美关系及其未来》的演讲。这位36年前实现中美关系破冰之旅、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杰出贡献的外交家以历史见证者的身份,重温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并对构建未来的国际秩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我有幸见证了中国通过自己人民辛勤的努力实现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我在36年前无法预想的。而且,中国是通过自己人民辛勤的努力,没有国外的援助,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在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其进一步发展中做出了杰出贡献,邓小平关于处理中美关系的基本立场、原则和观点对于指导中美关系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美籍华裔文学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在美国逐渐受到了接纳与重视,近年来国内也掀起了美籍华裔文学研究的高潮。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强有力地说明了文化融合是中西文化矛盾与冲突的必然结果。英关文学教学不仅要重视英美文学及文化知识的传授,也应该注重中国传统丈学与文化的传递。  相似文献   

12.
在《喜福会》中,华裔作家谭恩美从母女关系的角度阐述中美两种文化的差异、冲突及融合。在作者笔下,中国呈现了神秘莫测、阴森恐怖的景象,而美国则是自由平等、富足幸福的社会,这正是东方主义中阐述的东方是低劣的而西方是优越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李恩富《我的中国童年》、黄遵宪《逐客篇》以及佚名作者《苦社会》进行文本细读,梳理了晚清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他者)和中国(自我)的几种模式:容闳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分别被建构为文明和落后的形象;李恩富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则分别被描述为纯粹的"异"和诗意传统的中国形象;在《逐客篇》和《苦社会》中,美国和中国则主要被表述为一个背信弃约的种族主义国家或苦难的中国形象。晚清旅美华人对"他者"和"自我"的文学想象,奠定了后来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和中国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本从当代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美籍华人家族第一代与第二代经历的心路历程,从而窥探中国化与美国化的主要区别以及华人是如何在化冲突中进行化整合并最终确立自己的身份与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60年代以来美国第二代华裔文学的发展和成就进行了评介。详细地分析了这一文学景观的背景及意义,探讨了不同流派的华裔作家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他们力图在自己的作品所表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华裔文学。由于其特殊文化地位以及复杂的文化渊源,既是国内学术界文学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文学阅读和接受中的盲点之一。本文结合当代后殖民及文化研究理论,试图从探讨国内外学者阅读视角问题出发,重新考虑美国华裔文学的定位及其意义:美国华裔文学,作为一种杂体文化的文学形式,是华裔作家坚持自我身份认同、表征自我杂体文化以及抵抗中关两种文化压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大力促进新世纪来华留学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了解、处理好来华留学教育的规模与结构关系。利用近10年统计数据,通过深入分析来华留学教育在规模、类别、专业、生源地、区域分布和经费资助等方面的总体发展状况。经过比较后,可知当前来华留学教育存在规模不大、教育层次不高、专业分布不均、生源地失衡等问题,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留学教育优势的发挥及留学政策的调整,到2025年,留学教育结构将不断优化,教育规模将快速增长,也将逐步迈入世界留学教育大国和强国行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从主题、叙述方式和语言三方面对美国华裔文学小说《吃碗茶》的写作风格作一探讨,指出该小说是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风格从异国情调转向真实反映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9.
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以独特的叙事技巧,在其小说《喜福会》中,通过母女关系反映了中美文化之间的相互差异冲突与最后的融合。作品的成功,不仅表现在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还表现在作者利用独特的叙述方式对人性及社会文化的传神把握。  相似文献   

20.
文章用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谭恩美作品《喜福会》中四位中国移民母亲与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由于文化差异、民族身份等因素引起的充满冲突的、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探讨具有模糊身份的美籍华裔母女们在西方主流话语下寻求身份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