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晓宁 《语文天地》2012,(21):43-44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妙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阅读教学上的"解读"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这是发  相似文献   

2.
"类解读"是一种虚假的解读,是类化思维的结果。真正的解读必定是专属于"这一个"文本的,与文本是完全匹配的。而"个解读"所追求的就是破译"这一个"文本的唯一对应的阐释——特质化解读。要实施"个解读",我们可以采用三大策略:以发掘隐秘结构来实施个解读——超越"单向维度",走近"两难结构";以体味作品情调来实施个解读——超越"无机阐释",走近"形而上质";以调试最佳焦距来实施个解读——超越"两极视野",走近"中观视野"。  相似文献   

3.
<正>当下,文本细读的大旗在小学语文界高高飘扬。什么"广式解读"、"深式解读"、"多元解读"……解读的视角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诚然,这些见解不乏真知灼见,但似乎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文本解读目的何在?教师又该如何解读?反观我们现今的语文课堂,"得意而失  相似文献   

4.
<正>文本解读从"一元解读"到"多元解读"、从"普适阅读"到"个性化解读"、从"他者解读"到"自我解读"、从"认知性解读"到"体验性解读",阅读教学从教师独白到师生对话、从教师讲解到学生体验、从教师预设到互动生成、从注重倾听到自由言说、从结构性教学到后结构教学,这里凸显几个关键词:文本解读、动态生成、语文素养、学生成长,这几个词,冲击着我的思想,叩击着我的心灵。为着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能力,解读文本应该实现立德树人,即是阅读立人。一、解读文本的关键是直面文本,走进文本,深入主题  相似文献   

5.
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之间在解读目的、解读方法、解读风险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二者又存在着密切联系。同时,语文教学的尺度又决定了文学解读向教学解读的转化要从"教什么"和"教给谁"两方面来考虑。  相似文献   

6.
<正>文本解读,有人提出"深度解读",有人提出"广度解读",有人提出"细度解读"……不管哪种解读,都需要一个"度"——适度。周益民老师认为这个度是"37度",非常形象。人的正常健康体温是37度,高了就是发烧。同理,我们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高了,教学显得深邃但学生觉得茫然;低了,教学顺畅但学生习得肤浅。只有适  相似文献   

7.
多元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潮流,但是,这种潮流却缺少一个坚固的堤坝,致使多元解读经常会成为"无边界解读"。语文教学首先需要厘清多元解读的内涵,进而确定多元解读的边界,落实文本解读的四个维度,实现"多元有界"的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8.
文学课文解读作为一种"教学事件",是解读者带着自己的目的,通过与文本的视域融合寻找意义的过程。文学课文解读的合理性必须从解读者和文本的关系中确立,主要体现在目的论、内容观和解读评价标准三个方面。文学课文解读的目的应该"向内转"——转向解读活动和解读者自身;意义应是文学课文解读的中心内容;合理的文学课文解读应该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教学过程由一系列复杂而又专业的活动所组成,其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涉及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因此,对教材文本解读方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本解读的几个概念】1.解读这里的"解读"主要是指教育教学中的解读,不同于一般的解读,它针对的是课堂教学,对象是教材,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解读是相互统一的两个过程,即教师先行"解"的过程和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相互碰撞"读"  相似文献   

10.
二、现当代散文解读的项目不同的文学体裁,担负着不同的审美功能,我们在解读文学作品时,应该从文体特征入手,不能用解读小说的方法来解读散文,不能用解读诗歌的方法来解读小说。文学体裁的划分经历了"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的发展过程,到了现在,根据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恐怕要采纳"五分法"了,即在传统的"四分法"  相似文献   

11.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迷失在细节的挖掘与品味中,此时不妨用"整体视角"来解读教材,注重整体的把握与控制,自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用"整体视角"解读教材,要求教师能做到:立足新课标,对"四个方面"的整体性解读;宏观构建,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性解读;精雕细琢,对课本例题、练习整体性解读。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文本"意义的彰显和后现代思潮的推波助澜,课程与文本的组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随之而来的是课程文本解读的"多元"的呼声和景象。但是,从文本去解读课程同时也有着"一元"的低音,它潜藏在课程文本解读当中,构成了课程文本解读的框限。因此,在课程文本的解读中,需要兼顾"课程"与"文本"的双重特性,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麦珏昉 《中国教师》2013,(20):41-43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之前,语文教师对文本的阅读,即"文本解读"格外重要。本文旨在结合实例,从三方面探讨小学语文的"文本解读"。一、"文本解读"的相关理论一般而言,"文本解读"大致有三个研究范畴,即作者理论、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本文只探讨前两者。作者理论,即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也就是要追溯作者创作时的本意,并尽可能地将其还原。要根据作者理论进行"文本解读",就要全面、具体地掌握有关作者的资料,并以此作为解读作品的重要依据。文本理论,大致有两  相似文献   

14.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第一要著,因为它是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是实施教学的总导引。基于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应以"文"为解读核心,从"文题""重点文句""文味""文眼""文脉"入手,提供一种解读借鉴,引发学生的文本解读思维。  相似文献   

15.
许国林 《师道》2007,(11):21-23
关于《拣麦穗》一文的基调与主题,笔者与"教参"编写组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读,现提出来与编写组专家商榷。编写组的基本解读"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组在课文"基本解读"中对文章的基调与主题是这样解读的,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6.
纵观当下,"文本解读"成为小学语文教坛的一个热词,诸多专家名师强调,文本解读应该拥有"读者视角、作者视角、教者视角"……凡此种种,无一例外皆属成人视角。"以成人为中心"的文本解读,使本应该属于儿童的阅读变成成人解读的一统天下。笔者以为,当前小学语文的文本解读,更要倡导拥有"儿童视角",小学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方式也逐渐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其中课标解读也在课堂中得到了应用。本文首先简单了解高中地理中"课标解读"中的应用要素和具体应用作用,利用"课标解读"策略在高中地理的实际应用过程进行设计并分析其中的具体内容,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例,具体观察解读策略的应用效果。通过本文对"课标解读"策略的初步探讨和应用,推动课标解读策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前沿和热点问题。原因有三:一是当代社会崇尚自由、个性、创造的时代精神的需求;二是针对新课改以来出现的"泛人文""轻文本"语文教学倾向的一种反拨;三相关学科理论的快速发展。由于语文教育面临较复杂的教学要素和情境,"文本的教学解读"比"文本的常态解读"更复杂,应立足于作者、编者、教师、学生的共同作用,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防止文本误读、片面解读、阐释循环、过分深度解读、无边界解读、无方向解读等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章丽 《学子》2014,(17)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方法"是为了解读文本而采用的一种技巧性的行为方式,而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路径"是为了解读文本寻求的一个方向性的角度。对这两者的辨析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建立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根据,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客观、更理性地选择解读文本,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于是,本文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其对策有:①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②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③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