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仙道化剧是元代杂剧的一个有鲜明特色的科目,它受道家全真教思想的影响,内容多演述八仙故事。文章从神仙道化剧与全真教的关系,神仙道化剧产生的时代背景,梦情节的社会内涵和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对元代神仙道化剧中有关"梦"的描写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道教与中国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对元代的神仙道化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创作模式、思想倾向等几个方面人手,剖析了道教文化尤其是元代全真教对元代神仙道化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宗教精神是戏剧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元素,神仙道化剧体现了浓郁的宗教因素。马致远现存神仙道化剧四种,主要以道教中神仙人物的宗教行迹与仙道传说为题材,体现出道教长生乐道的宗教精神,反映出元代道教宣传全真教教义观念的独有特征。作为元代社会现实的产物,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从不同视角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道教尤其是全真教影响下的元代“神仙道化剧”以长生成们为终极信仰来度脱儿大俗子和精怪鬼魅。这种信仰表现为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仙境的诱惑和世人对长生成仙的向往;对避世退隐,人道长生,过神仙般逍遥自在的生活的向往三个方面。元代全真教的盛行和现实社会生活的不赆如人意是“神仙道化剧”中频频出现长生成仙信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神仙道化剧是元杂剧作家在全真教理念指导下,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创作思想来选取题材、塑造人物、设计结构、安排情节的.全真教对神仙道化剧题材、结构、情节、人物形象等打上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6.
神仙道化剧是古代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元代和明初的神仙道化剧。近年来,神仙道化剧研究呈现出广泛和深入的发展趋势,其广泛性表现在对神仙道化剧的创作心态、民俗文化、道教文化等多角度、多方面的开拓;其深入性表现在对神仙道化剧本事、主题、艺术形象、审美趣味等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上述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使得神仙道化剧的价值逐渐被挖掘出来。  相似文献   

7.
马致远一生共写了十三部杂剧,其中有五部是“神仙道化”剧。至今完整地留传下来的杂剧仅有七部,其中就有四部为“神仙道化”剧,成为他现存作品的主体,值得认真研究。贾仲明在《凌波仙》挽词中云:“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可见在他生前,死后,其“神仙道化”剧很有影响,“马神仙”之美称便由此而来。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集中表现全真教的内容。全真教是南宋初河北一带新兴的一宗。王哲创教时,其信徒多带遗民气质,除邱长春龙门法派中一些人,因受到成吉思汗的重视,暂时跻入上层外,一般对元蒙统治者均采取不合作态度。在成古思汗去世  相似文献   

8.
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元代神仙道化剧饱含着文人强烈的愤世情感。文章依据历史文化背景,剖析剧中人物的精神内蕴,揭示了神仙道化剧基于批判现实的悲剧性本质。  相似文献   

9.
神仙道化剧是元杂剧重要的剧种之一,元代神仙道化剧的盛行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元朝的大部分时间取消了科举取士制度,知识分子很难跻身统治阶层,这使得传统的广大文人陷入极其消极苦闷的状态.道家思想的影响使这些文人广泛创作神仙道化剧,通过作品来获得一定的心理安慰.本文旨在阐述道家思想与神仙道化剧盛行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元代神仙道化剧中,人物形象丰富而生动,可以概括为疯癫的人物形象、慵懒的人物形象、潇洒的人物形象等几种类型。而剧作家对这些人物形象的选取与描绘,主要受到了全真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由于全真教思想的渗透和影响,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无论是在悲凉感情的宣泄、神奇想象的展现、度脱故事的敷衍还是语言曲词的运用上,都无一例外地打上了宗教烙印,其在创作模式、戏剧观念及戏剧结构上也因此取得了不同于其他杂剧的独特成就。  相似文献   

12.
神仙剧兴盛于元代,但明代的神仙剧却有着迥异于元代的创作旨趣。通过对明代主要神仙剧作家生平及作品的分析,认为明代的神仙道化剧只是把宗教故事作为宣扬作者主体意识的载体,在浓郁的宗教色彩背后隐含着作者个人对生死忧患的思考,对人生不幸的解脱,对长生不老和世俗享乐的追求等世俗情结。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神仙道化剧的度脱升仙过程具有既定性特征,主要表现为被度脱者身份的前定和省悟的突转。这一特征与民众对道教的态度及作者的创作心态有关,它影响了元杂剧神仙道化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西华山陈抟高卧》是元代著名曲家马致远写的神仙道化剧之一。对这个剧很多论者不予好评。有的认为《陈抟高卧》是坏剧本,有的则在评论马致远的专文中对此根本不屑谈及。这样,《陈抟高卧》是一出坏戏的结论似乎已经敲定,不容置疑。但也有一些论者比较客观地分析了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倾向。有的论者还特别指出了《陈抟高卧》一剧中陈抟“实际上却是一个失意文人的形象”,剧中虽然“着力渲染那隐退求道的好处,仍  相似文献   

15.
在元明杂剧中神仙道化剧所占比例很大 ,而八仙戏又是神仙道化剧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元明八仙戏的情节结构与叙事意向受到唐传奇《枕中记》很大影响 ,但由于时代精神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艺术风貌。元代八仙戏以马致远的创作为代表 ,他与李时中等人合作的《开坛阐教黄粱梦》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明代汤显祖创作的《邯郸记》是八仙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相似文献   

16.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黄粱梦》和《任风子》中均有“杀子”情节。这一情节的思想基础是全真教所宣扬的妻儿子女是“冤家敌面仇”的主张。马致远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彻底的发挥,以“杀子”来表现剧中主人公选择出家修道的决心,并且隐含着作者对当时社会和挫折人生的彻底失望。  相似文献   

17.
在元杂剧的艺苑中,神仙道化剧堪称一株奇葩,它产生于宋,鼎盛于元。元代最高统治者为了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实施了废除科举、民族压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汉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是废科举对汉族仕子产生了巨大心理影响,儒生受到排斥,加上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朝不保夕,加剧了文人的幻灭感,于是,他们便企图逃往"神仙世界"以消解内心的块垒,通过神仙道化剧表达不满情绪,摆脱现实苦闷,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一系列神仙形象的塑造告诫世人,功名利禄只是暂时的,唯有成仙得道,方可获得永恒。  相似文献   

18.
元代道教传播在民间较为发达,道教的美学思想的影响也见诸于元杂剧的戏文中。马致远创造的杂剧大都带有道教的影子,《邯郸道省悟黄粱梦》就是明显的神仙道化剧。本文抓住剧中较为典型的道教美学思想:"清静"和"生即美"的观点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明代朱权将元杂剧分为十二类,其中神仙道化剧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尤其是道教的兴盛有极大的关系。而神仙道化剧在元杂剧中因其独特的结构模式、浓重的教化色彩和虚幻的主题,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元代是道教活跃的时代。金元时期北方活动的全真教就是道教的一个重要教派。所谓全真,就是对待生活中的一切矛盾,一概采用忍辱含垢的态度,“保性全真”,名为新道教,实为儒、释、道之合流,一些知识分子和城市居民,大抵因饱经战争灾难和黑暗统治的痛苦,他们既不愿迎合权势,卖身投靠,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又没有同恶势力斗争的勇气,最后只能走上逃避现实这一条道路,企图从神仙、隐士的生活中寻求安慰,摆脱苦闷。这就是神仙道化剧产生的原因。一、马致远的生平及隐逸思想关于马致远生平的确凿记载很少。唯一可靠的资料是《录鬼簿》里的话,说他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