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紫钗记》是汤显祖“临川四梦”的第一梦,是他传奇创作步入成熟期的开始,也是作者借戏曲创作弘扬其“至情”之论的先声。本文是《紫钗记》评注的一部分,从其对唐传奇《霍小玉传》的改编入手,着重探讨该戏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取得的成就,兼及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与局限。  相似文献   

2.
《娇红记》作为元代艺术成就较高的文言小说,具有两个突出的审美倾向,即戏剧化审美与悲剧性审美,而这两种审美倾向均与当时成熟的戏曲艺术的滋养有直接关系。对《娇红记》审美倾向的考察,充分说明了元代戏曲繁荣对当时小说创作产生了影响,小说创作对戏曲艺术给予了借鉴,同时也为研究戏曲艺术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玉箫、韦皋两世姻缘的爱情故事在唐宋时已广泛流传,多种笔记小说中有记载。随着故事的流传,许多剧作家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出现了元杂剧《玉箫女两世姻缘》,明传奇《韦凤翔古玉环记》、《玉环记》、《鹦鹉洲》,清传奇《玉环缘》、《玉指环》等戏曲作品。本文主要以元明间的戏凸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玉箫、韦皋形象的演变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汤显祖不到30岁时,曾根据《霍小玉传》作《紫箫记》,但未成,十年之后,汤显祖在南京身居闲职,又作《紫钗记》。时隔十年的两部作品相比较,彰显了汤显祖的文学创作在审美原则、创作手段、艺术语言上所发生的重大转变,而《紫钗记》在他的戏剧创作史上也成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相似文献   

5.
神仙道化剧是元代杂剧的一个有鲜明特色的科目,它受道家全真教思想的影响,内容多演述八仙故事。文章从神仙道化剧与全真教的关系,神仙道化剧产生的时代背景,梦情节的社会内涵和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对元代神仙道化剧中有关"梦"的描写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明代以屈原为主角或配角的戏曲共四部:袁于令的传奇《汨罗记》、吕天成的传奇《神女》和《双栖记》、徐应乾的传奇《汨罗》,均已亡佚。袁于令创作《汨罗记》一事虽仅属传闻,但确属实;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他的正义性格,促成他创作了该剧;但创作后不久,其父出于望子成龙的心理将其焚烧。《神女》、《双栖记》是否属于屈原戏,学术界看法不一,但相关文献和它们的剧情均表明它们是屈原戏;《神女》的作者存在争议,但基本可以认定是吕天成。关于徐应乾的生平,除了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的零星记载,明末刘若愚《酌中志》一书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今人的戏曲著作多将《汨罗》写成《汨罗记》,误。以上四剧的关系因《远山堂曲品》模糊不清的记载显得扑朔迷离,其实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互相参考、抄袭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本细读和与中国相关文献的对比,发掘出化仙飞天、道法降鬼、尸解化仙等关键元素,揭示出神仙道教在《日本灵异记》中的沿袭与变异之特征。通过考察,可以认为该书是受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影响编撰而成的佛教说话文学著作,不仅受佛教、儒学影响至深,而且神仙道教文学也是其成书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汪廷讷是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其喜剧代表作品《狮吼记》至今仍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剧中喜剧技巧的运用,一反传统的喜剧手法,以喜剧人物为中心,巧妙的达到了戏谑而不失真、嘻笑而又含情的喜剧效果。文章拟从创作角度出发,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关系的设置、人物性格的发展方面入手,探究汪廷讷喜剧创作技巧以及喜剧效果,以期能更好地认识其喜剧艺术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重视历史记载的国度,强烈的史学观念影响着上自史官下至小说家的创作与著述。中国古代小说与历史著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拾遗记》虽是汉魏六朝时期的一部文言志怪小说,但在其艺术审美特征上也表现出史学化的倾向。《拾遗记》的这种史学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史书式的结构体例、尚实的著录意识、以史为鉴的撰述目的和补正史遗阙的史料价值上。  相似文献   

10.
从《琵琶记》、《五伦全备记》、《香囊记》创作观念的比较可以发现,高明选择“风化体”,以情动人;邱浚选择“生乎义理”,以笑乐人.邵璨选择八股文,阐发程朱义理,走出一条以理服人的创作之路,使《香囊记》成为一部八股化的程朱理学教科书,在形式上离戏曲之体的本质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11.
济公在南宋只是一个凡僧,其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被赋予了神异色彩,到清代演变成神通广大的知觉罗汉。记载济公事迹的文本,也经历了铭文、话本、章回小说的演变。济公一身兼具多重性格特征,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异僧”形象,几乎都能在他身上找到影子。本文试从济公小说的演变和济公形象两方面作分析。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刘基与刘基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是刘基与刘基文化研究不平凡的一年,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之下,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刘基与刘基文化研究相关的10余种专著出版、20余篇论文发表、30余则新闻报道。更为引人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刘伯温传说“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伯温还以“大明第一谋臣“的身份走进了央视《百家讲坛》,这也正式向学界宣告:“刘伯温不仅属于文成、温州,更属于全国,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中的一份宝藏。“  相似文献   

13.
鸠摩罗什译本《金刚经》中"四句偈"一词千年来引起大量文人高僧的阐释,目前均无定论,通过对照《金刚经》其他五种译本,发现"四句偈"一词有不同的翻译,如"四句偈等"、"四句等偈"、"四句伽陀"、"四句伽他"等。综合历代各家关于"四句偈"之解说,并参照五种译本的不同翻译,挖掘该词的多义性,从文字和般若思想两个层面对"四句偈"一词作出全面客观的释义  相似文献   

14.
《众妙集》、《二妙集》乃赵师秀继踵《极玄集》而编的唐诗选本。《极玄集》以大历诗人为主;《二妙集》专选贾岛、姚合;《众妙集》主要是大历诗人和姚、贾诗派。三集所选诗作在体裁上,皆以五律为主;在题材上,皆冷淡政治时事,关注日常琐事;在情调和主题上,皆悲凉、凄苦,企慕隐逸、闲适;在表现手法上,皆少用典、多摹景;在风格上,皆以清幽闲雅为主。不同之处在于:五律之外,《极玄集》偏重五绝,《众妙集》与《二妙集》偏重七律;《极玄集》不排除情感激烈、表达直接的作品,《众妙集》与《二妙集》则以“词体和平,表达含蓄”为选录准则。这既显示了姚合《极玄集》与赵师秀《众妙集》、《二妙集》前后相承的关系,也体现了时代、个性等差异造成的编选者诗学观念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现保存下来的元杂剧中,史记戏占了其中的十分之一。这些史记戏融历史性、文学性、舞台性于一体,其思想内蕴既与《史记》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又有着作为一种戏剧的独到之处;而在艺术特性上,其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等均在受到《史记》全方位的渗透和影响的同时,又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6.
北齐《袁月玑墓志》的出土,对南朝以降的著姓高门陈郡谢氏与济阳蔡氏的谱系颇有纠补之益。志文中对月玑文辞、书法造诣的赞颂,客观上也丰富了世人对蔡文姬以及《三都赋》作者左芬两位才女的认识。根据题铭位置与文献记载推知,南朝墓志的序、铭往往由两人分工完成,《袁月玑墓志》的出土,为这一推断又增添了一件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魏末阮籍、嵇康处于全身远害的忧患心理状态之下,在诗歌中大量抒发了渴望隐逸的思想感情,因此,表现出由忧患避世到企慕隐逸的思想发展轨迹。但由于他们企慕隐逸此时只是存在于思想层面,诗人并未真正归隐山林,因此以隐逸缘由叙述与希企隐逸的志向表述为主要结构模式,由于性格、观念的不同,他们的隐逸诗中意象、情感也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敦煌本《捉季布传文》的故事原型来自《史记》、《汉书》中的季布故事,其情节更加完善,人物更加丰满,不仅一改汉代史传文学简略质朴的叙事风格,而且整体变化尤为明显。文章通过探讨《捉季布传文》对《史记》中季布故事的拓展,探究了唐代俗文学的创作视角。  相似文献   

19.
古今陆机研究,大体可分为生前至唐初、唐初以后至现代、近20多年以来等三大阶段,其进展已为未来研究打下较坚实基础。但也存在整体性与系统性不够、方法相对落后的不足及亟待拓展、深化的方面。近年来的浮躁学风还造成新的研究弊病。故全面占有、研读、消化旧有材料和古今成果,充分关注、利用新发现的《文选》等新材料,合理借鉴、融汇当代文化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形式美学、接受美学、历史地理学、地域学、传播学诸学科的理论成果,以最符合陆机创作思想与创作实际的思维方式,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整体研究,应是21世纪陆机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也可由此提出陆机整体研究的十大构想.  相似文献   

20.
嵇康、阮籍作为魏晋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把魏晋玄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名誉古今。然而,由于家世出身、个人性情、人生阅历的差异,也导致了二人人生态度、处世方式、人生结局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