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陈榕炜 《教育文汇》2013,(15):30-32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现实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依据;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人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人的实践性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归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2.
人的需要理论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把人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全面把握人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本意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需要与人性的结合,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矛盾运动和外部环境变迁共同作用的逻辑进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经历了“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范式”的转换。“社会哲学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把社会政治的需要看作其出发点和归宿;“人学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把“现实的人”看作其出发点和归宿。这两种范式尽管都是为了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的某种困境而建立的,然而其本身却又陷入新的困境之中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和挑战。科学实践观范式是扬弃“社会哲学范式”和“人学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利弊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系社会成员对社会所施加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合法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合法性需要兼顾学科的特殊性与一般性,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失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实困境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危机的主要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具备天然的合法性,其合法性可以从教育本身、人的需要以及社会需要三个维度来把握.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困境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淑芹 《许昌学院学报》2009,28(3):155-156,F000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的基本前提.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障碍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陷入困境.改革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式,重视情感教育,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建设等,是超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困境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和社会实践活动出发,指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是人的本质形成的基础性动因,从而实现了对人的本质全面科学的认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即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涉及心灵的活动,是各种教育行为中最需要教育艺术的一项活动,经过思想政治教育者艺术处理的教育内容是可以呈现出人文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沟通活动中要避免直接告知,注重逻辑推导;弱化命令指示,拓展沟通方式;重视价值判断,结合事实判断;善用"默会知识",接轨现实沟通。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探索其存在合法性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文章从3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人的需要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合法性;社会的需要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合法性;科学性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合法性.  相似文献   

9.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对十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确立;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我需要;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心灵沟通。为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要尊重学生和塑造其独立的人格;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将人文关怀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过程的交往性、互动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价值逐渐凸显。要科学地认识沟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阐明沟通的价值内涵、价值特性和实现路径,为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观念、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价值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言言 《成人教育》2009,29(8):61-62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出发点和归宿也都是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中,必须尊重和体现人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必须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必须强化尊重意识和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核心素质,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针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是回应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和学生发展需求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坚持实践导向,能够更多地着眼于实践,及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的客观需求、青年学生现实需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转化。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导向,将更多地在实践过程中关注教师和学生实践素质的培养与各种校内外优势资源的集结运用。  相似文献   

13.
李欣 《高教论坛》2020,(5):11-14
网络资源的开发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利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互动性、现代性与虚拟性等优势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需要相契合,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是必需且必要的。当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在实际开发中所面临的实效性、具象性、现代性和渗透性困境以及教育者缺乏资源意识、教育资源缺乏整合、资源平台缺乏互动沟通和显隐泾渭分明等诸多现实挑战同样不容忽视。要实现高校隐性思政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基本原则以实现科学开发、立足系统性总体布局以实现有序开发、把握共享性基本导向以实现高效开发、利用显隐结合主要途径以实现全方位开发。  相似文献   

14.
文章紧密结合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 ,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并具体分析了立足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浅议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社团建设,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繁荣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更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社团建设,要把握存在的现实问题,立足实际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16.
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实效,需要以学生的思想实际为基础,把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长点;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目标,把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点。发挥情感因子的作用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具有积极意义:发挥情感因子的作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基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关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归宿。为了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需要充分运用情感因子。为此,需要晓之以理,发挥情感因子的渗透性;导之以行,发挥情感因子的能动性;持之以恒,发挥情感因子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不仅有物质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还有精神性需要,精神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实践不仅能够引领和满足人们的精神性需要,而且还能够科学地引导人们的物质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若要正确地引领和满足人们的需要,必须不断地推进生活化,这有其逻辑、历史和现实依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积极探寻生活化的途径,坚持立足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坚持生活价值引领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主要体现在:人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价值;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尊重个性差异是以人为本的现实属性,也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张春 《华章》2012,(36)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必须把“人”作为出发点与归宿.艺术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既有一般大学生共性的思想特点、成长规律,又有其特殊性.当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教育者、教育主体方面和受教育者、教育客体两方面的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人学思想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人学思想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深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观念创新和方法出新不够.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作为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新课题、新视域,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内在机理、立足其现实需要提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基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治理,建设有利于主客体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显得尤为必要,对于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时效性具有理论建构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本质,从个体、社会、生态三个维度深入阐释其功能,以期进一步理顺关系、发挥其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