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主人公亨利是作者的“影子”,他受资产阶级欺骗,怀着美好的理想参战,在参战的过程中认清了战争的真面目后采取了反战行动,然而个人无法与战争,社会抗衡,他推动了生活的目标,感到了迷惘,他是“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最负盛名的小说家和“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以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思想艺术风格享誉世界文坛。海明威亲身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多次身受重伤;又遭遇多次飞机失事和车祸,均大难未死。他根据在战争中的亲身感受创作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年的幻灭与迷惘。写出了一代人的失落与困惑,成为“迷惘的一代”文学的宣言书。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以爱和死的变奏,表达了一代人的精神危机,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主题,代表了“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3.
战争是证明男性气概的最佳场所,战士也是历史上男性气概的典型示范。战争中体现的“勇敢”“威武”和“荣耀”等精神是评判男性气概的主要内容,形成了男性气概的传统。而海明威,作为书写“男性气概”和“迷惘一代”的杰出作家,显然意识到了新时代对于男性气概提出的新要求。他笔下的男性气概以及对“海明威式英雄”人物的塑造都有对传统男性气概的颠覆和对新时代男性气概实质的思考。因此,与其说海明威笔下“迷惘一代”的男性气概因战争而被阉割,毋宁说是经历了战争之后,对于新时代男性气概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良心     
战争发生时,一个叫吕基的小伙子去问,他是否能作为一个志愿者参战。人人都对他赞扬有加,吕基走到他们发步枪的地方,领了一把枪说:“现在我要出发了,去杀一个叫阿尔伯托的家伙。”他们问他阿尔伯托是谁。“一个敌人。”他回答,“我的一个敌人。”  相似文献   

5.
王晨 《文教资料》2010,(5):27-28
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本文通过对其代表作《永别了,武器》中多场雨景的分析,透视一代人对战争、好社会、对人生的迷惘。  相似文献   

6.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历尽艰危,他也用诗笔真实地反映了战乱的过程,其中对参战“胡族”的记述十分突出。当时唐朝与西北、北方、东北的“胡族”通过战争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了一场大交流。胡汉文化的交汇在本来就是胡汉杂居的边地显得越发鲜明,而吐蕃、回纥等地则出现了“一半胡风似汉家”的风貌。  相似文献   

7.
葛萌 《海外英语》2012,(24):195-196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代表作,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鲜明深刻地将"迷惘的一代"的两个主题表现出来:即迷惘与厌战。它一方面将青年士兵的迷惘情绪深刻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根据年龄等因素对青年迷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小说还对战争的残酷状况进行了描绘,阐明了帝国主义战争是十分不合理的,在极度的厌战情绪中夹杂着对战争的迷惘。  相似文献   

8.
王颖轶 《林区教学》2008,(11):68-69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借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并以此书开创了海明威式的独特文风。海明威不仅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命名者,而且也是这个流派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他真实生活和世界观的写照,描写了因为战争而迷惘、沉沦的一代人。它的发表标志着"迷惘的一代"的开端。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他所处的独特的社会背景创造了“迷惘”一代的同时,这种思想也渗透入他的作品当中。于是他的作品主人采用“遁世”的方式,逃避社会冲突与纷争。同时又采用特殊的处理结尾方式,揭露了潜藏于人内心深处的不可抑制的无奈与抗争。  相似文献   

10.
<正> 海明威的《A Fareull to Arms)被誉为“迷惘的一代”的顶峰之作。这部小说的标题用了个耐人寻味的“Arms”。“Arm”在英语中一指“武器”,一指“怀抱”。很显然,它使标题具有双重含义:“永别了,武器”,“永别了,女人”。正如这部小说的标题一样,在海明威的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两部长篇代表作《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中,一直没有离开“战争”和“女人”这两个主题。本文试图从海明威所关注的战争和女人的主题中寻求“迷惘的一代”所经历过的心灵挣扎的痕迹。  相似文献   

11.
孙洪伊是清末北方立宪派的主要代表,亦是当时全国立宪请愿运动中的骨干。辛亥革命的洪流又把他推到了与先前相对立的政治舞台上,赞助并参与民主共和,在反袁称帝呼应护国战争方面做出了努力,从而,他又成为活跃于民主派中的风流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2.
老向创作的黄土情结和大众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年代,一场席卷中原大地的“平民教育”运动,催生了一位“农民文学家”———老向,是他将五四“平民文学”的倡导推入田野实践。抗战爆发后,他又率先进入通俗文学领域。一个自由派作家强烈的乡村意识和朴素的平民关怀,使他的文学创作直达民间和民众,较早搭建起新文学与读者受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从某种意义上看,老向的创作又是40年代中国文学民族化和大众化的“前期实验”。老向的文学实践表明,新文学从“西学“到最终走向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运行轨道,这既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是文学家们的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13.
明万历年间广东将领陈璘,在援朝抗倭战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与朝鲜名将李舜臣在战斗中结成深厚友谊,赢得了朝鲜军民举国的爱戴。陈璘自少年从军,几乎参加了两广地区所有的平叛战争,身先士卒,每战必胜,对于两广地区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援朝抗倭战争中谱写了他一生中最辉煌业绩。陈璘一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应该说他是一位有高度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的正直军人和真正的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14.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塑造人物的巨匠。他笔下的“扁平人物”栩栩如生,独具特色,众多形象已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他创造出来的“狄更斯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15.
黄遵宪晚年坚决主张以民族战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体现了他的"尚武"思想。他深入反思了清政府的对外战争以及国防建设,强调要打有准备的民族战争。他还认为,良好的外交工作将有助于民族战争的胜利。黄遵宪的"尚武"思想是近代世界民族国家弱肉强食背景下的无奈选择,他更崇尚睦邻友好与国家间的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16.
论诸葛恪     
诸葛恪是孙吴侨寓士人新生代的杰出代表,自少才思敏捷,善于辩论,为人则较为随便,说明其家族门第及文化并非典型的儒学世家。孙权对他颇为赏识,助其参与军政活动,希望他将来能够辅助太子。孙权死后,诸葛恪为幼主孙亮之首辅。为树立威望,诸葛恪进行了政治改革,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战争,引起了骚动。诸葛恪性格刚愎自用,在军事并无战略与战术的安排,听不进反对意见,终于导致北伐失败,他本人回师后也为政敌杀害。诸葛恪之败亡,体现了孙吴政权内部南北人物之间的斗争,也是孙吴皇族与士人斗争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潘恭寿小传     
潘恭寿善山水花卉,中年皈佛后多作仙佛像.被后世视为丹徒派的前期代表人物.其画多有王文治题跋,世尤重之,称为“潘画王题”.两人珠联璧合的合作被视为画坛雅事,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大冈升平在二战期间亲身经历了战争。战后,他根据自身的战争体验,创作了一系列的战争文学作品。他主要从微观的视角、受害者的视角和庶民的视角描写战争,揭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与扭曲,而没有从历史的、社会的角度追究日本侵略战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希特勒上台后,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在德国建立起以"领袖原则"为基石,以纳粹党独裁为核心,通过警察、特务统治和强制舆论,镇压德国人民这样一种法西斯一体化的政治体制,为其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夺取欧洲以至世界霸权,准备了主要的政治条件.  相似文献   

20.
石桥湛山是日本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反战人士,是代表产业资产阶级和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自由派。他的反战和平思想是以"小日本主义"为核心,建立在社会现实基础之上的,在"举国一致"的扩张侵略的浪潮中,他领导的《东洋经济新报》孤军奋战,高举"小日本主义"旗帜,传播反战和平思想,教育了广大民众。当他和他代表的阶层与特权大资本矛盾时,他反对垄断,要求以经济扩张来谋发展,反对战争,有积极进步的一面。而当与特权大资本利益一致时,其局限性显露出来,受到压力时就开始屈服。二战后,他以实际行动来促进远东和平,做出积极贡献。战后日本和平发展的历程证实了他的观点的正确性,他的反战和平思想是日本近现代史上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对它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