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3 毫秒
1.
旁观和主观取向的传统认识论因难以突破简单化桎梏而陷入二元对立的“钟摆困境”,杜威提出的探究认识论为复杂性的重建开辟出“中间路径”。探究认识论集反思认识论与互动认识论于一体,以“实践转向”跨越先验本质的藩篱,既向相对不定性敞开,亦向相对确定性回归。它以“有根据的断言”作为阶段性成果,通过抽象与具象、分析与综合两种逻辑,借助困惑、预见、假设、推理、实验的五个思维步骤,呈现出“溯源—探索—省察”的三重“U型”学习环节构成的“直接经验感知—间接经验扩充—经验科学组织”的三阶“波型”学习过程。基于探究认识论的波型教导,可从营构探究兴趣的内在激发策略、提供探究资源的课程组织方案、采取探究体验的过程引导行动、创设探究表现的评价反馈举措等路径入手,让探究实践与探究认识交叠互生和螺旋上升。  相似文献   

2.
行动研究与未来研究的汇流创生出极具民主性、整体性与文化性特质的预见式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研究范式,预见式行动研究汲取了新的哲学理念,以过程本体为基础,坚持参与认识论与多层认识论原理,追求多元价值。鉴于此,预见式行动研究形成了颇具代表性的"原因层次分析法"与"对话未来法"。对预见式行动研究进行理论背景考察与发展成果介绍将为我国行动研究范式的创新与开发提供借鉴和启示,同时,伴随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预见式行动研究有望成为媒体研究、信息技术开发以及网络化学习研究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3.
现有学习系统呈现的是一种离散和孤立的教学思维,缺乏学习者与内容的深度互动,缺乏信息聚合机制,缺乏群体思维操作,缺乏分工合作与整合工具,信息、知识、行动、情感、价值缺乏有机联系。新型学习系统构建强调从数据到智慧——知识创新的多维构面剖析,从习得到建构——学习过程的多重隐喻整合,从个体到群体——教学主体的双向互动回归,从认知到发展——学习系统的整观取向诉求。协同学习系统构建有三个基本取向:整观思维、协同机制、场域联动。协同学习系统以协同观与知识管理为基础,观照知识社会中个体与集体的知识建构和协调发展,为知识时代的教育教学系统变革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基于经验方法对传统“二元论”的消解,立足“参与者”知识观的认识论基础之上,杜威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和教学思想。其在知识学习观上的核心“隐喻”是,学习的主要认知目的是个体知识的生成,具体通过经验的方式来实现。为此在教学中,必须“知行合一”地实施探究性学习,并重视科学方法的渗透和运用。  相似文献   

5.
杜威重建经验概念的课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杜威教育理论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经验”概念的动态特征更能彰显杜威理论的精髓,杜威对传统“经验”概念的改造与超越其意义也正体现于此。这启示我们,在课程研究中要树立“关系存在”整体课程观;树立“经历、体验”课程观和“探究、反思、行动”课程观,要关注生活本真世界。  相似文献   

6.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既改造了杜威以唯心主义哲学的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实践教育理论,又克服了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羁绊,在行与知、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认识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相契合。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校的教育研究是教师成长、学校发展乃至本土教育理论创生的重要“沃野”,应主要聚焦课堂与学生,把握“原生态、生活史、大数据、小微研究”四个关键词,引导教师进行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围绕教育研究的推进策略与制度保障打出“组合拳”,通过进行教学和教研融合的集体备课、建设高水平的学科研究团队、提供立体多元的成果发表和学术交流平台、强化教师理论学习等多种途径,为立足全学科的实践研究提供友好环境和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8.
探究素养发展的教学认识论,旨在澄明知识与素养的关系及其转化的认识论原理与教学机制。素养作为道德性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一学习结果基于知识并超越知识,诉求于学习者能够在复杂情境中开展道德性的知识迁移与运用。可见,实践性是素养的本质特征,内蕴知与行、理智与德性统一的认识论意义。这一本质特征诉求于教学认识论应处理好“学”与“用”的一体化关系。传统教学认识论虽然一贯倡导“学以致用”,但由于理性主义知识观的钳制,在处理知与行、“学”与“用”的关系问题上深陷先后论、工具论、机械论等二元论困境。二元论的症结不仅割裂了“学”与“用”内在的一体性,而且难以确保学习者所获学习结果的实践性。“用以致学”通过调整“学”与“用”的位次关系,旨在重估行动、实践的认识论意义,进而更好地促进“学以致用”。“用以致学”作为实践取向的教学认识论不仅勾勒出化知识为素养的教学机理,同时还体现了现代认识论研究实践转向的趋势、学习科学的最新进展以及中国文化内蕴的力行认识论传统等依据。  相似文献   

9.
杜威在批判传统教师观的基础上,从“儿童中心论”的崭新视角,对教师的作用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教师应成为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者,学生经验的改造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思维的培养者。研究杜威的教师观,对于我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面对教材独特的育人价值,教师做好教材分析是“用教材教”的重要一环。教材分析的基本逻辑分别指向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认识论维度揭示了“认知”与“筹划”的思维定位,方法论维度凸显了循证式设计,价值论维度阐释了双重价值意蕴。三维指向的教材分析突破了静态文本解读方式,创生出过程、问题、情境三维向度的实践形态,即把握动态过程,确立多主体的互动关系;指向问题驱动,生成认知结构的引擎;注重情境感知,创生意义的体验场域。鉴于此,生成教师的“行动哲学”,提升教师循证素养,促进沉浸式学习体验,应成为教材分析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11.
课程设计可以由学习者与教师在互动中创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不再基于教师的个体思维,应基于教师与全体学习者的集体思维。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基于能力本位的“行动导向”教学体系,强调在行动过程中构建知识,形成工作能力。因此,在高职教学过程中,需要应用协同学习原理,通过教师与学习者合作构建形成“动态”性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12.
名师工作室教师学习模式助力优秀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建构形成了名师工作室教师行动学习模式,并依托行动学习模式的结构要素组合方式(RCPLRPM)和操作程序,形成了“体验与检视—对话与商讨—课题确定—制定与实施研究计划—研究指导—评价与反思—修正和再实施—呈现研究结果”的运行过程。名师工作室教师行动学习模式呈现出共同愿景指导下的“行动气质”、脱胎于体验的真实问题、遵循行动研究范式、以提高教研能力为逻辑旨归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借鉴教师专业发展脉络转轨,以文化创生为培训目标,提出基于培训后中小学教师与学校互动发展的文化创生培训,以学校文化情境与环境中教师发展为目标,以学校文化、教师文化为基点做好教师培训的需求分析,以文化视域下的教师教育理论、文化视域下的学科教学、文化反思与行动为课程主要内容,在培训中注重建构大学研究文化与中小学经验文化交流与创生的学习环境,对"文化创生"的教师培训进行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黄瑾 《早期教育》2003,(11):8-9
社会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其形成和发展对当今的教育教学尤其是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把建构主义思想应用于学前教育领域的当推杜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对于杜威,学与教基于儿童的行动;对于皮亚杰,学与教基于儿童的个体建构;而对于维果茨基,学与教基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当今,在幼儿园数学  相似文献   

15.
预测心智主张大脑是一台预测机器,用有层级的感觉推理和主动推理来减少预测误差。这一理论强调认知的实践优先性,掀起了认知科学和心灵哲学内部的“哥白尼式的革命”。预测心智的认知观与杜威的认识论有共通之处。杜威将实验探究视为认识的本质,蕴含了知行合一、行动优先之旨。杜威的实验探究认识论在三个方面与预测心智相契合。首先,探究是一种预测误差最小化,其形式是主动推理。其次,具有操作本性的观念对应于数字化概率的假设。最后,在康德的意义上,由探究后果建构的认识对象对应于先验概率。由这三个相似点出发,能更好理解二者对知行优先性的处理:二者都将知识和行动看作实现善果的手段。阐明预测心智和杜威认识论的联系,有助于发掘古典实用主义思想在当代心灵哲学中的价值,推进知行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互动是建构的重要特征,良好的互动是有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关键和价值体现。在建构主义视野下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互动实效,教师需要在强化课程流动观、照应学生的即时性需要、关照集体与关注个体相结合、从学生生活世界出发等方面深入实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回顾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近三十年来的主要成果,指出现有的研究缺乏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过程的探究,对实践性知识特性中的默会性与反思性的关系探讨也嫌不够。本研究将舍恩的行动中反思和行动中识知作为实践性知识的分析单位,并结合哈贝马斯的反思层次理论构成一个实践性知识生成框架图,通过教师在教育教学困境中的认知与行动的实例加以解析,以期帮助我们认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本质特征以及这种追求知行合一的实践认识论。  相似文献   

18.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师培训活动中,教师是培训过程参与互动的主体,是理论与实践循环互动中合作反思的主体,更是培训环节资源创生的主体。然而,在日常的教师培训工作中却往往忽视教师个体的存在和发展,教师作为培训生态中的主体学习者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是培训的“旁观者”而非“参与主体”,其主体意识和主体价值无法得到彰显。从发挥教师主体性视角来分析提高教师培训效果的策略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以认识论哲学为主的传统知识观的视野里,知识具有权力性、规训性、文本化和计量性的特点,教师是知识的权威。然而,在当代师生互动的具体教育场景中,教师可能面临着来自学生日常生活知识的挑战,并有可能陷入“授知”的困境之中。知识的实践性转向迫切要求教师放弃长期以来作为知识权威的身份,重建自己的知识形象。  相似文献   

20.
构建大学—区域伙伴合作关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其内在的理论基础。从教师专业发展层面来看,作为社会生态转变的教师专业发展观植根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脉络和实践反思,对构建大学—区域伙伴合作关系提出了内在要求;从组织层面的多元主体合作来看,系统理论和资源依附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大学—区域伙伴合作关系构建提供了系统与资源协同的理论支持;从个体层面的交往互动来看,对话理论和交往行动理论为我们理解教师主体能动性提供了有益启示;从大学—区域伙伴合作的"共生关系"属性来看,从社会交换理论走向共生哲学理论,以建构文化融合视域下的伙伴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