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德育实效性的弱化和低迷已成为德育理论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要从方法论的角度重新反思和解读道德教育.若要走出德育困境,提高德育实效,必由之路是实现三个转变:道德教育必须以人为本;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理解与对话是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方法论追求。  相似文献   

2.
德育的对话教育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是主体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相互理解和交流的过程,在德育中,教师和学生在相互作用中达到相互理解和精神沟通,从而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对话教育模式有助于弥补传统德育中的缺失,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对于德育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道德教育正经历着由重视外在形式向关注个体情感体验的方向发展。针对学校道德教育表浅化、孤立化、封闭化,德育课程知识化,道德教育僵化而少活动,学生情感体验不够,德育实效性差等特点,学校以德育途径、方法的深化研究作为突破口,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情感体验,通过亲身亲历,学生的情感体验内化为外在行动,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4.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是学生模仿的道德榜样,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对中学生会产生重影响。在中学生道德教育中,一方面要靠学校的德育课程,另一方面要发挥与中学生息息相关的教师的德育作用。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师德建设,以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去感染学生,有利于提升中学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聆听者与生命叙事者——论德育中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德育过程中,我们是说得太多,听得太少,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忽视了学生自身蕴藏的道德教育资源。要提高德育实效性,首先要建构教师作为聆听与学生作为生命叙事的师生关系,它是其他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德育是调整人与人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学校德育教育,亦简称德育,是当代教育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是学校工作中必须密切关注的重大主题,它不仅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且注重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而班级德育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班级德育活动中切实增强德育活动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德育实效性是衡量道德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当前德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表现为道德教育形式单一;道德教育中“人的缺失”;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以及道德教育要求不一致等方面,、涂尔干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富有重要价值和启示:要提高德育实效性需要构建隐性与显性互补的德育课程体系;要建立“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理论;要建设完善的道德规范和制度伦理体系以及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高校德育实效低下的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高校历来重视德育工作,但是其实效性低下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高校德育实效性不高内在原因在于:缺乏“心得”的道德教育,高校德育对象的“物化”;德育的内容是教育制度“过滤”的产物,不仅过于保守,缺乏时代性,而且与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相悖;德育方法过于单向,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德育评价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针对以上的问题,应实施有效的德育工作途径,来解决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实效低下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生活为中心 构建生活德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脱节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的根本原因,而生活德育模式实现了生活的道德价值和德育的生活价值的有机统一,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德育、全过程德育、全方位德育,本文主要从学科教学、制度建设、师生关系、文化的德育功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回归生活德育的实践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艳 《安康学院学报》2005,17(1):108-110
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传统德育已暴露出较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德育本应源于社会生活,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应是建构德育大厦的基石.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有利于提高其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人的道德植根于人的现实生活,道德品行的养成与体现发生在每个具有偶然性的真实生活情境中,道德教育自然不可能建立在远离实际生活的空中楼阁。然而长期以来,道德教育存在着“美德袋”式的德育模式,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道德灌输的对象,否认学生的主体作用。德育过程偏重道德认知,轻视情意发展,强调行为规范形成而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因此,“假、大、空”现象十分严重,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课程标准对此作了重新认识和定位:以儿童生活(社会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  相似文献   

12.
在德育实效性问题的研究中,“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受教育者”已经成为研究者的共识,大家认为把学生作为道德实践主体,或者把学生从道德的知性主体转为实践主体是走向实效性德育的根本道路。从德育实践的角度看,我们就不能不考虑道德教育所在的人与人、人与各种规范系统之间的关系,把这些关系聚合在一起的就是信任。  相似文献   

13.
杜威是著名的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把实用主义哲学加以深化,结合自己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长期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包括道德教育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本文在对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探讨其德育思想对我国当代中职学生德育有何借鉴意义,以期我国中职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能更加具有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体验学习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尝试在现有道德教育模式基础上,运用体验学习方法,从德育课程、学生主体、德育实践等方面创设道德体验模式,从而更好地开展道德教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在德育实效性问题的研究中,"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受教育者"已经成为研究者的共识,大家认为把学生作为道德实践主体,或者把学生从道德的知性主体转为实践主体是走向实效性德育的根本道路。从德育实践的角度看,我们就不能不考虑道德教育所在的人与人、人与各种规范系统之间的关系,把这些关系聚合在一起的就是信任。  相似文献   

16.
阳光德育是指公开、公平、公正的道德教育。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在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不佳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究其原因,与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错位、成人榜样失位有直接关系。阳光德育的实施希冀通过加强阳光德育的针对性,让学生在阳光德育实践中学会关心、学会...  相似文献   

17.
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应全面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脉搏;构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与时代发展特点的德育目标体系;调整不适应的部分德育内容,及时增加富有时代特征、与新形势下的任务、国民关注的焦点相吻合的新内容;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学科德育的新渠道,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促成学生主体观念的生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加强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虽然具有优良的传统道德文化底蕴,但我国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仍面临极大的困境,文章提出了有关德育的概念,分析了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的形成原因,并简要阐述了对问题主要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也应当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实施德育,对学生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也应当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实施德育,对学生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