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理查德.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被誉为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抗议小说"的扛鼎之作,因此学界针对《土生子》的研究多集中于黑白二元对立上,着重探讨的是美国社会制度和种族歧视对美国黑人心灵的戕害及其灾难性后果。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采用新的视角,以跨种族性关系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小说主人公别格的悲剧成因,并且通过分析书中白人如何利用虚假的黑人"性神话"构建黑人的他者身份,揭示别格杀害白人姑娘玛丽的讽刺性寓意,彰显"抗议小说之父"赖特解构黑人"性神话"的创作智慧。  相似文献   

2.
《土生子》在美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生子》是美国黑人小说家理查.赖特的代表作。它在美国文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开创了美国文学中抗议小说的先河,成功地塑造了别格.托马斯这个新黑人形象,揭露了美国社会存在的严重的种族歧视现象,在写作艺术上也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理查德.赖特的小说《土生子》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说控诉了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本文通过分析主人公犯罪心理的成因,剖析了黑人犯罪的社会根源,指出造成黑人犯罪的社会根源是种族歧视制度,黑人已经开始反抗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这也正是小说力图反映的现实问题和发出的抗议之声。  相似文献   

4.
论《土生子》中的新黑人艺术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生子》是美国黑人文学家理查德·赖特(1908—1960年)的代表作。此书之所以在美国文学或美国黑人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是由于这部小说主题的重大社会历史意义,即它以现实主义的方法揭露了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的严酷现实,另一方面就在于它成功塑造了"土生子"即小说主人公别格·托马斯这个黑人反抗、犯罪少年的典型艺术形象。黑人反抗、犯罪少年,这就是小说主人公别格这一艺术典型形象的根本特征,它体现了新一代黑人对种族歧视与阶级压迫的不满、反抗和斗争。它是对新一代黑人或者说是潜伏着的黑人民族性格的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5.
《杀戮时刻》描绘的是美国司空见惯的种族矛盾。美国是种族歧视的深渊。因此 ,愤怒控诉奴隶制的残暴 ,深切同情黑奴的悲凄命运 ,真诚礼赞黑人的觉醒反抗 ,维护“巧克力血液”的尊严 ,就成为以废奴小说为序幕的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最富生命力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是美国黑人文学中的一个里程碑.在《土生子》中,由于种族歧视的迫害,黑人过着艰苦的生活.在“新”黑人别格与种族迫害不断抗争的过程中,误杀了白人社会中的土生子玛丽.由于这场社会危机的产生,促使别格成为一只替罪羊来平息此次危机.因此,本文将重点结合勒内·吉拉尔的相关理论来深入研究《土生子》中的替罪羊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跨语际实践的角度对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的译介进行研究,从翻译的文化研究切入,解读《土生子》对传统美国非裔文学的继承和超越,揭开《土生子》独特的魅力。在了解"土生子"境遇的基础上,揭开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8.
恰逢《我有一个梦想》发表50周年,半个世纪历程能否让梦想照进现实,后种族歧视时代是否即将开启,亟待美国首位非裔总统奥巴马连任之后解答。2013年6月24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高校招生的种族倾斜即约翰逊总统1965年颁布的平权政策作出判决。以平权政策的司法之战与学理之辩以及对亚裔造成的误伤为主线,本文试图以教育视角审视金馈赠全人类的这份遗产。作者认为,面对三重两难困境---即种族歧视还是阶层差异、社会公平还是历史赎罪、种族多元还是文化多元,平权政策自我修正的一条有效路径是:逐渐淡化种族保护,全力强化种族融合以臻文化多元。而教育堪为利器。历史性为“黑”“白”对峙所困的美国务必推进一场“为教育而进军未来”运动,以多元并存共铸美国梦。  相似文献   

9.
米勒的《劳特里奇美国非裔文学导读》以时间为叙述主线,在不到200页篇幅内,用极精炼的语言对美国非裔文学进行概括总结和分阶段评述。作者的目的不单是描绘黑人文学的整体面貌,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把文学作品置入历史语境。在对历经近300年的美国非裔文学进行梳理后,米勒发现几乎不可能准确地回答"什么是美国非裔文学"的问题。他强调美国非裔文学传统既不稳定也不完整,它的形态总是在成长和变化。在所谓的"后种族时代","种族"的内涵已经发生改变,有关美国非裔文学史的书写也需要随之做出调整。这正是米勒的这本著作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相似文献   

10.
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引发了当时美国社会关于新黑人“暴力抗议”的热议。《土生子》主人公别格·托马斯以“暴力”抗击白人世界的过程,也是焦虑心绪不断阻碍其实现自我觉知、觉醒的心理过程。“暴力”使别格有了自由的可能性,但自我意识能力的匮乏使其在面对生活的考验时,唯有以破坏性冲动来掩盖内心的焦虑。《土生子》中的“抗议”书写融合心理学与文学的跨学科视域,不仅影射出美国的新黑人形象及少数族裔问题,作品的内容结构亦是种族矛盾中弱势群体焦虑心理的直接呈现。  相似文献   

11.
黑人女性长期遭受双重压迫——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聚焦黑人历史和黑人女性,成功地书写了黑人女性在白人为主导和男权统治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建构种族身份,寻找自我的艰难历程。莫里森的创作不仅促进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也推动了美国文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在残酷的种族歧视的社会环境下,小说《土生子》主人公别格沦为美国社会的局外人并因杀人而锒铛入狱。理查德赖特通过挖掘黑人犯罪的制度根源,塑造了一个为了寻求自身价值而抗争的黑人新形象,揭示了在种族歧视的"白色恐怖"的合围中,主人公别格怀着对平等和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不堪忍受不公正环境的压抑而逃离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土生子》、《看不见的人》和《所罗门之歌》这三部里程碑式的黑人小说中对黑人年轻一代的典型成长过程进行了描述,指出黑人立足现实社会的根本是寻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并指出当前黑人困苦生活的根源不只是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还有黑人自身的身份、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美国黑人小说家理查德·赖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土生子》中的主人公别格·托马斯的缄默、愤世嫉俗、残忍、反叛等性格特点。同时说明他性格的发展、变化是和严酷的生活环境、可恶的种族歧视、不平等的法律和社会制度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部半自传体小说,《苦行记》表现了19世纪美国西部的社会生活。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种族伦理叙事和马克·吐温对土著印第安人和华人的种族伦理观,指出19世纪土著印第安人和华人遭受了来自美国主流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马克·吐温对印第安人进行极力丑化,表现出极度的仇视。对华人的同情和赞美,以及对华人负面形象的塑造仍然流露出白人种族的优越意识和文化优越感。  相似文献   

16.
刻板印象在《土生子》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情节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成为推动情节不断向前发展演变的力量。小说主人公比格的刻板印象及其对刻板印象的操弄,揭示了种族歧视政策影响下的扭曲的刻板印象不能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秘鲁著名作家、拉美结构现实主义文学的旗手巴尔加斯·略萨 ,对社会、形式和读者提出三重挑战。他认为“文学永远是反抗压迫的武器” ,“作家的天职就是反抗”。他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封建主义和军事独裁的文学主题 ,向社会提出挑战。他提出“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拉美文学的宝贝” ,提出创设“特殊的艺术程序” ,向传统艺术形式提出挑战。他宣布“挑战读者”时代的到来 ,对读者的思维认知结构和阅读欣赏模式提出挑战 ,创立结构现实主义 ,培养与时俱进的创造型读者群  相似文献   

18.
美国黑人文学是当代美国文学中的一簇奇葩,这其中最为别致的一只百合就是玛雅.安吉罗。作为当代美国最为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不仅才华横溢、作品频频获奖,并高居畅销书榜经久不衰,而且她的传奇经历更使她成为反抗种族歧视和男权压迫下的黑人女性的代言人,她的自传体小说也被美国文学界所广泛认可,成为颂扬黑人女性柔韧、坚定、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