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9 毫秒
1.
新媒介素养: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转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我们还停留在以传统受众观念作为媒介素养研究出发点的时候,甚至在我们还来不及搭建起完整的传统媒介素养研究框架的时候,新媒介已经裹挟着全新的文化样式向我们扑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新媒介文化范式——参与式文化。面对媒介环境的变迁与参与式文化的挑战,媒介素养研究的重心、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与策略必须对此做出反应。  相似文献   

2.
"批判型受众"是德国青少年媒介素养培养领域中的重要概念。本文通过对德国战后五十年媒介批判能力教育发展情况的历史分析,介绍了德国学者关于媒介批判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范式,并结合当代德国著名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杂志——Spinxx的项目案例,指出在新媒介情境下,德国青少年"批判型受众"培养模式的作用与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讨论了这一模式对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网络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社会已经步入了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连网作为新媒体的普及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乃至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年龄结构仍以青年为主,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与以往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抵制媒介文化对受众的负面影响不同,当下的媒介素养教育面对的是参与式文化的网络文  相似文献   

4.
在媒介融合全面渗入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当下,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再一次显现出了其存在和设立的必要性、紧迫性。一方面,新媒体对受众的激活使得传统受众由媒介的单一受众转变为参与者和生产者,媒介环境的改变带来的是社会文化全面变革的连锁反应;另一方面,新媒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利弊影响也需要我们客观、理智、辩证地分析。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为研究对象,从媒介素养教育在当下的必要性出发,考察分析媒介融合时代大学生与媒介关系的变化和影响,总结出媒介融合时代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难点及其成因,并为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可行的策略方法,完成从主体出发再回归到主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模式与传受关系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对受众来说,新媒体环境正在催生"参与式文化",受众从以往"传统媒介的靶子"转型为媒介的"管理者",因此促成了受众媒介素养的转型,从以往强调受众对待媒介时的批判能力到强调受众的自我选择和管理.根据这一变化,有学者构建了"媒介素养之塔"理论框架,据此框架,受众的媒介素养可以从媒介安全素养、媒介交互素养、媒介学习素养、媒介文化素养四个层次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体时代,以网络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体构建起一套全新的参与式文化体系。新媒体传播全力推动了参与式文化的发展,这一助推力主要来自技术与社会这两者的综合作用。受众参与式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总体表现主要有四个方面:传播模式与传受关系的改变、共享性文化的发展、社会变革的推进、个体交往与互动的重建。受众应培养辩证与批判的思维,因此需从认知和实践两个维度同时推进,提高受众的新媒介素养,以应对这一全新的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7.
媒介具有教育、培养受众的功能。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受众本身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受众思想教育的媒介路径也发生了变化。本文探讨了受众思想教育的媒介路径所呈现的特点,分析了受众思想教育媒介路径的多元化所带来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教育的建构,以促进受众思想教育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推动大众传媒文化和谐发展的因素之一。由于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我国大众传媒文化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之音,为建设民主社会培养公民意识,在我国受众中开展媒介素质教育适逢其时。  相似文献   

9.
石晋阳  陈刚 《现代传播》2016,(4):153-156
在新媒介时代,主体不仅从媒介中获得信息认知,还在媒介中建立关系网络,通过全身心的投入,在新媒介营造的世界中为"完整的人"争取合法身份。传统的媒介素养研究较少关注参与主体的情感体验及主体间情感交往活动,从而难以解决新媒介时代所凸显的情感危机。本文从"主体赋权"和"群体狂欢"两方面揭示了新媒体时代的情感危机,发现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已然多方面逐步实现情感转向,主要体现在:媒介本质从信息传递向关系传播嬗变,媒介素养的核心概念从信息批判向情感交往升华,媒介素养培养范式从工具范式向体验范式转向。  相似文献   

10.
移动互联时代,参与式媒介文化释放了信息传播过程中自我的能量,它以开放与互动的模式改造了受众.对媒介素养教育而言,实时参与式媒介文化消解了受众的批判精神,主要体现在:(1)实时的交互性消解了延时的独立性;(2)以自我为中心的传播消解了“传—受”模式下的主体间性;(3)信息的过度分享消解了个人空间的私密性.基于此,受众批判素养的重构需要培养受众的实时思考能力,建构以自我为中心的新主体间性,以及培养受众的个人隐私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李献惠 《报刊之友》2011,(7):137-139
目前的国际传播系统中,媒介帝国主义甚嚣尘上。面对媒介传播偏见的客观存在,面对蕴含着各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信息和媒介节目的大量涌入,受众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变得日益紧迫而严峻。受众媒介素养教育实施途径包括面对青少年的学校教育、媒介自身的正确引导以及受众的自律与自我教育等,通过多种渠道的配合,共同提高受众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李献惠 《今传媒》2011,(7):137-139
目前的国际传播系统中,媒介帝国主义甚嚣尘上。面对媒介传播偏见的客观存在,面对蕴含着各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信息和媒介节目的大量涌入,受众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变得日益紧迫而严峻。受众媒介素养教育实施途径包括面对青少年的学校教育、媒介自身的正确引导以及受众的自律与自我教育等,通过多种渠道的配合,共同提高受众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媒介素养是选择、理解媒介信息和使用新媒介的能力,而对媒介进行规范化使用是提高媒介素养的关键。本文以烟台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对象,以媒介使用规范化和媒介素养为核心开展调研,并针对学生规范化使用媒介的程度不高、缺乏对媒介相关概念的理论化认知及普通院校媒介素养课程缺失等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期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陈浩  童莉 《新闻世界》2013,(6):253-255
在“全民记者”的时代大背景下,受众的媒介素养越来越受媒介环境的影响。本文以南宁市中学生为例,通过运用调查问卷法和座谈讨论法,试图探寻和调查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也借此探讨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路径,以期引导青少年受众树立理性向上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7,(12):76-84
随着新媒介的普遍使用,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急需更新和发展。本文梳理了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发展变化的轨迹,在调查分析成都十二所中小学师生媒介素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和实施路径,包括培养学生媒介接触使用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媒介知识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和发展表达协作的参与能力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媒介素养教育发端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目的在于培养媒介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使其具有媒介分析、媒介批判、使用媒介并通过媒介完善自我、促进社会发展等能力。目前,西方的媒介素养教育正日趋成熟,而在我国则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7.
谈大众传播理论的发展——新媒介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带动了媒介形态与社会文化的剧烈变化,人们的交往方式与社会的传播模式也随着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的话语环境,尤其是数字与网络技术的逐步成熟,宣告了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受众中心视角的确立与参与式文化的形成,更是迫切地要求大众传播理论研究的范式革命,新媒介素养正是顺应时代潮流而成为当代大众传播理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全媒体时代,新媒介崛起,在内涵与结构上新媒介素养都成为与传统媒介素养全然不同的概念.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让许多民众面临信息侵权、解码偏向、媒介依赖等诸多痹症.因此发展新媒介教育,提升民众素养,需要跨越传统媒介时代的“抵制”与“免疫”阶段,践行“超越保护主义”理念,更新媒介教育方法,建立政府、家庭、学校及其他社会机构于一体的社会教育体系,发展快乐教育与终身教育.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多元化技术特征在赋予大学生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以鲜明时代性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在媒介交往的具体行为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如媒介认知度不高、媒介行为及目的的"偏向性"、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淡薄等。为此我们亟须通过多种策略与途径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充分利用新媒介技术与方式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及时系统地开设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培育课程;积极建立基于培养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教育实践基地;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新媒体心理素养教育;建立以社会、家庭和学校为共同体的媒介素养教育立体网络。  相似文献   

20.
王凤仙 《新闻爱好者》2011,(20):136-137
近年来,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讨论热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手机、IPTV、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出现,社会信息传播、社会关系变迁乃至人类精神交往形态都受到广泛影响,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新媒介环境在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带来难题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性。在新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必然也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和转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