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大龙祠坐落于禄丰县黑井镇后山坡,始建于明代,清顺治十六年(1659)遭兵燹焚毁后,清康熙元年(1662)重建。后经多次维修,民国初年重修。大龙祠由山门、大殿、南北厢房和戏台等组成。山门上层内侧为戏台,坐东向西,平面呈凸字形,面阔10米,进深6.8米,单檐歇山顶。戏台左右两边为化妆室,各宽4.5米,进深3.3米。厢板上彩绘有戏  相似文献   

2.
<正>宝林寺位于大理市下关镇苍山斜阳峰麓宝林村,始建于明初,原寺在明朝后期毁于兵火,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修,现存大殿、戏台。戏台面阔三间,平面呈凸字形,单檐歇山顶。近年重修,装饰一新,显得富丽堂皇。戏台前檐柱有红底黄字楹联一副:"虽然讲经说法;也是谈古论今。"  相似文献   

3.
<正>澄江县凤麓镇西龙潭戏台坐落于澄江县凤麓镇西浦公园内,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民国二十一年(1932)重修。戏台坐南朝北,面阔三间,平面呈凸字形,单檐歇山顶,檐枋上彩绘有精美图案。戏台台基高1.2米,两侧摆放的一对石狮雕刻精美。戏台有楹联云:"歌管楼台声细细;闲云潭影日悠悠。""锣鼓喧嚣看剑影刀光天惊地动歌喉婉转多神酌;龙泉澄清喜藤缠树古石异台奇烟雨苍茫惹梦思。"  相似文献   

4.
龙云戏台     
<正>龙云戏台坐落于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公园内莲花禅院广场前,始建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戏台平面呈凸字形,单檐歇山顶,造型美观,装饰华丽。戏台前檐柱悬蓝底黄字楹联:"楼阁复旧观又喜见花鸟娱人湖山恋我;嫏嬛真福地好共读神州古籍海国新书。"后檐柱悬褐底白字楹联:"明月笙歌红烛花;青山书画绿杨船。"该戏台为龙云执政期间主持修建,并倡导振兴滇剧,以官方名义成立"滇剧改进社",由旧时梨园票友中达官显贵  相似文献   

5.
一座距今已有820年历史的金代古戏台在山西省高平市被发现。这个戏台比之前认为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台的山西临汾牛王庙戏台还要早110年。该戏台在高平市西北王报村村北的山岗上,在二郎庙建筑群的最南端。戏台坐南面北,正面台基的青石上刻有化生童子、莲花、缠枝花等图案。图案上方的题记为:时大定二十三年岁次癸卯仲秋十有五日石匠赵显赵志刊。文物专家据此认定,戏台的建造年代为金大定二十三年,即公元1183年。戏台建在一米多高的台基上,平面为正方形。台基略呈长方形,长7.4米,宽5.9米。台基的束腰部分两侧有石雕力士,中间为两个石雕狮子。戏…  相似文献   

6.
<正>鹤庆县西邑镇北衙戏台,坐落于鹤庆县西邑镇北衙村委会北衙自然村。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历代有修缮,1986年村民集资重修。戏台坐东向西,平面呈凸字形,单檐歇山顶,两檐角高翘伸出,充满灵动感。屋上主脊中部脊刹宝顶及两角鳌鱼  相似文献   

7.
<正>位于大理州洱源县邓川镇洱源县第二中学内,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原文庙群包括泮池、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杏坛、崇圣祠等建筑,今仅存泮池、状元桥和大成殿。主体建筑大成殿面阔五开间204米,进深13米,占地面积2652平方米,两层重檐歇山顶抬梁式结构,飞檐流丹,建筑雄伟,形式独特,斗拱、檐梁、檩枋等全采用椿木,两前檐柱悬黑底黄字楹联:"道德为师仁义  相似文献   

8.
<正>真庆观坐落于昆明市盘龙区白塔路与拓东路交叉路口。始建于元代,初名真武祠。明宣德四年(1429)扩建,清光绪年间大修。2004年完成大规模修复,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真庆观古建筑群由紫微殿、雷神殿、盐隆祠等建筑组成,盐隆祠戏台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平面呈凸字形,单檐歇山顶。戏台梁柱各有两幅对仗工整、构思巧妙的楹联:"熬盐煮  相似文献   

9.
<正>文德坊、武德坊,又称"牌坊"或"牌楼",建于清崇德二年(1637),是沈阳故宫早起建筑之一,位于大清门南东西两侧,既是皇宫界域的标志,又有门阙的作用,二坊均为四柱三间三楼柱不出头式牌楼,屋顶以黄琉璃瓦为主,近脊、檐处及勾头、滴水用绿色瓦件。两座牌坊高10.1米,相距117米。摄于1938年。  相似文献   

10.
张卫东 《北京档案》2014,(3):46-47,49
正旧时,京城百姓将营业性演出场所统称为茶园,这与古代的茶肆、酒楼的演出形式分不开,古称勾栏、瓦肆。无论宫廷戏台、庙宇戏台、府邸戏台、会馆戏台、饭庄戏台等在戏曲演出史上有过多么重要的地位,但是真正为观众服务的商业性茶园戏台才是戏曲演出的重要部分。京城是一个政治文化中心,这里的商业性茶园戏台在清代堪称全国之冠。  相似文献   

11.
<正>官渡镇螺峰村戏台坐落于官渡区官渡镇螺峰村妙湛寺外广场上,背向金刚宝塔。戏台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后期均有不同程度的维修,平面呈凸字形,主台为单檐卷棚琉璃瓦顶,副台为单檐歇山琉璃瓦顶。戏台内背板壁正中彩绘戏剧人物,侧壁两耳房书"出将""入相",戏台正面主檐柱楹联为:"演戏唱文风风雨雨,观今揆古年年岁岁。"背面为:"关公庙外唱官渡花灯讴歌汉侯义气,孔子楼前演梨园雅戏咏鲁相仁风。"  相似文献   

12.
<正>易门县龙乐镇大龙泉戏台坐落于易门县龙泉镇龙泉寺外空旷广场上,始建时间不详,后毁于兵燹,清乾隆年间重建。戏台平面呈凸字形,单檐歇山琉璃瓦顶,面阔12米,进深11.5米。屋顶主脊装饰两条纹龙,脊角安一组鸱吻,副脊与戗脊立吻兽若干。台前两柱盘绕蟠龙一对,台中隔板绘有"海水太阳"彩图。戏  相似文献   

13.
广佛地区古戏台向称较少,但其实不然。就迄今看到的文献史料而论,广佛地区寺庙戏台密集,北方那种“村村有庙,庙庙有台”的情况在广佛地区也存在。此外,广州的衙署戏台、广佛两地的会馆戏台,成为这一地区古戏台的两个亮点。其中,作为古戏台一个类别的衙署戏台以往被忽略,而道光时期佛山的“班馆”因市场需求而产生,近似于现代剧场,迄今尚未受到关注。而西方人笔下、镜头下的广州戏台资料,对于剧场史的研究也足资参考。  相似文献   

14.
聊城位于山东西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明清时期,穿城而过的京杭大运河造就了这座城市的空前繁荣,河里樯帆如林,城中商贾云集。各地商人纷纷在这里修建会馆,增进乡谊,共谋发展。聊城山陕会馆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是客居聊城的山西、陕西两省商家集资修建的一处会馆与神庙(关帝庙)相结合的古建筑群。戏楼是会馆第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建于砖台之上,西向,二  相似文献   

15.
东汉延熹五年(162)白水仓颉庙建立,标志着仓颉崇拜得到官方正式认可。在全国现存纪念仓颉的16处庙宇中,白水仓颉庙是目前所知建立最早且唯一有戏台的庙宇。东西戏台位于庙三门两侧,是一对并台式戏楼。当地人将其形成缘由归结附会于仓颉"四目"之独异样貌,根本原因在于明清以降伴随庙会日益盛大而来的戏曲演出繁盛。在神人同乐观念驱使下,每年定期赛社逐渐形成了谷雨祭祀演剧以及独特的对台戏演出习俗,这再次证明民间信仰是民间祭祀演剧肥沃的土壤。  相似文献   

16.
<正>登村魁阁戏台坐落于剑川沙溪镇段家登村前,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台顶梁上题"清光绪癸卯年大吕月下浣毂旦重修",既光绪二十九年(1903)。魁阁为三层重檐歇山顶建筑,戏台设于二层,平面呈凸字形。戏台由四根木柱支撑,台口两根外柱立于一对造型生动的石狮上,木柱上书楹联:"水秀山青何处得琼楼  相似文献   

17.
<正>位于普洱市思茅区思茅一中内,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道光二十年(1840年)改建于今址。1915年,普洱道尹刘宏庵以文庙大殿为校址创立思茅一中,时称普洱道立中学,是滇南最早的学校之一。一百多年来,思茅文庙几经风雨侵蚀、多次地震和人为破坏,原建筑已不复存在,仅存状元桥。该桥为单孔圆形拱桥。桥身以条石砌筑,长9.6米、宽1.8米,两侧扶栏各有7条望柱,  相似文献   

18.
近代城市的商帮、行会,是戏班、伶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戏曲业繁荣的重要推动力。汉口依长江和汉江的水路之便成长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全国各地的商帮汇聚至此,建造了大量的行帮会馆。会馆戏台常常演出家乡戏和本地戏,促进了声腔剧种的融合和城市演剧的繁盛。近代汉口商帮行会所主导的会馆演剧,是寻绎城市戏剧繁荣机制,诠释中国戏曲史上"商路即戏路"命题之新内涵的重要实例。  相似文献   

19.
会馆是科举制度和商业活动的产物.会馆又分行馆、试馆和仪馆.工商业者为联络感情,协调事务,需要建立行业集会之所,于是就有了工商会馆,一般按行业设立,也叫行馆.明清两朝每三年在京举行一次会试,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举考试废止,应试的举子达130多万人次.  相似文献   

20.
<正>这是位于古城阆中陕西会馆正殿前的十二生肖花坛,坛内花木芳香,郁郁葱葱。别看它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花坛,却隐藏了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来,此花坛的泥土不在这里,它本源于古陕西会馆北面护城河外一个近两米高、六米多宽的小土丘。传说当年秦地商人来四川做生意,由于南北气候差异,偶有水土不适之状,凡来阆必会带上一篑秦土,据说取此土煎服即可治愈腹泻。久而久之,到阆中的陕商(或称秦商)多了,秦土就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