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贡是井盐名城,遗存了太多的盐业历史文化积淀。西秦会馆是自贡会馆的典型,承载南北文化、盐文化、抗战精神。一、西秦会馆之历史——款叙乡情,融合南北西秦会馆是自贡地区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会馆,西秦会馆供奉关羽圣位,所以西秦会馆又称关帝庙;西秦会馆又是陕西商人所修建的他乡会所,又称陕西庙。溢彩流金的西秦会馆,座落在自  相似文献   

2.
李瑛 《山西档案》2004,(4):54-54
河南省社旗县社旗镇(原名赊旗镇、赊店)有一座历经二百余年风雨洗礼而依然光彩四射的古建筑群——山陕会馆。据会馆碑刻所载,它是山西、陕西商人于清代投资兴建的。这座规模巨大,气势恢弘的古建筑如今成了该县旅游业的一张靓丽名片,它是古代山西商人财富的象征,它也是名学  相似文献   

3.
在北京,正式营业的大小剧场超过25个。如果说在长安戏院、湖广会馆,你可以看到老北京的过去;人艺则与1949年后的新中国相伴,记录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新北京的成长;国家大剧院,它是中外艺术的汇集之地;有没有一个地方,将北京的过去与现在串联,以剧目来展示这个古老城市数百年来变化的样子  相似文献   

4.
聊城位于山东西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明清时期,穿城而过的京杭大运河造就了这座城市的空前繁荣,河里樯帆如林,城中商贾云集。各地商人纷纷在这里修建会馆,增进乡谊,共谋发展。聊城山陕会馆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是客居聊城的山西、陕西两省商家集资修建的一处会馆与神庙(关帝庙)相结合的古建筑群。戏楼是会馆第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建于砖台之上,西向,二  相似文献   

5.
李瑛 《档案管理》2004,(1):47-47
河南省社旗县社旗镇(古称赊店镇)有一座历经二百余年风雨洗礼而依然光彩四射的古建筑群———山陕会馆。据会馆碑刻所载,它是山西、陕西商人于清代投资兴建的。这座规模巨大、气势恢弘的古建筑如今成了该县旅游业的一张靓丽名片,它是余秋雨先生《抱愧山西》一文真实性的“活”证据。一个时期以来,许多人把山西看成是我国特别贫穷的省份之一,而且从没有人对这种看法持怀疑态度。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就曾经和许多人一样,拥有这种观点。近期拜读余秋雨的散文《抱愧山西》,从中领悟了余先生思想的转变过程,也对自己以往的惯常看法产生了反叛,并在…  相似文献   

6.
<正>上世纪60年代中期,2000多名上海人举家迁徙,来到贫穷落后的四川阆中安家落户,建立阆中绸厂,造就了风光无限的"小上海";上世纪80年代末,这些背井离乡的上海人再次迁往成都建立海蓉绸厂,留下部分生产线维持阆中绸厂的经营;2001年9月,阆中绸厂破产,随后,企业重新注册登记了具有法人资格的国有  相似文献   

7.
前些天,上海市收藏协会在三山会馆举办一个名为《花样年华》海上年俗展,主题是老年画和老月份牌。上海民间收藏家张文标提供了自己穷十几年精力搜罗的三百多张老年画和老月份牌,其中有很少露面的上海旧校场年画和近年来形成泛滥之势的月份牌。  相似文献   

8.
徽商是中国著名的地域商帮,经营足迹几遍宇内。徽商在其经营集中之地多建有会馆或公所,特别是南北两京、苏浙、湖广、江右等地,既是徽商的辐辏之地,也是徽商会馆、公所的集中之区。徽商会馆、公所作为民间社会组织,不仅承担着维护徽商利益的功能,还承载着联乡谊、祀神祇、办慈善等社会功能。新近由李琳琦、梁仁志整理点校出版的《徽商会馆公所征信录汇编》,公布了大量徽商会馆、公所征信录等原始资料,其中不少为稀见的档案文书。这些徽商会馆、公所资料的公布,为学界提供了新的资料,有利于推动徽商会馆、公所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9.
赖京闻 《档案天地》2013,(5):41-42,57
宁波在上海的同乡会馆称着四明公所,它见证了宁波人反对帝国主义在上海扩张的历史的变迁,也是弘扬民族正气的一个缩影。四明公所是由旅沪宁波籍人士在1797年建成的、带有慈善性质的同乡会馆。其规模之大,势力之强,不仅是当时上海各同乡会馆中的翘楚,而且还是近代宁波帮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扩张,并  相似文献   

10.
孟辉 《图书馆杂志》1990,9(3):49-51
全国工会图书馆(室)已从解放初期的44个,发展到1988年的246901个,平均540个职工中就有一个工会馆,它在企业的两个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藏书已达3亿多册,职工人均藏书2.2册。专职工作人员有5万多人,拥有副研究馆员、馆员、助理馆员和管理员结  相似文献   

11.
会馆是明清时期客居在外的同省、同府或同县人在其居住地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具有民间自发性。清代巴县属于移民城市,会馆数量相对较多,且活动频繁。文章以八省会馆为个案,通过其在厘金、斗捐、水捐、差费等捐税征收中的作用,来分析会馆与政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马红光 《北京档案》2021,(11):59-61
历史上的会馆最早出现于京城,有史可查的第一所会馆是明永乐年间的芜湖会馆.《芜湖县志》载:"京都芜湖会馆在前门外长巷上三条胡同,明永乐间邑人俞谟捐资购屋数椽并基地一块创建."[1]以此为源头,拉开了会馆五百多年的兴衰史.在明清两朝,会馆广泛分布于京城和其他城市.这其中尤属北京的会馆年代久远、数量众多,无论是对北京城市的发展,还是对明清社会结构变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会馆均为同乡所建,"此会馆之设,所以聚一乡一邑之人,使得周旋洽比,缓急相需,无异比里族党之姻睦"[2].在数百年的发展史中,最先出现的是官绅会馆,由其衍生出科举会馆,后又出现商人会馆,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功能主义分析范式,组织的功能可以区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显功能指涉的是为了特殊目的而设定的事项事实上达到了该目的,潜功能指涉的是潜在的未被普遍认识的功能或社会后果.[3]综合显功能和潜功能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会馆在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基于北京会馆档案史料和明清笔记等对北京会馆的功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徽商是中国著名的地域商帮,经营足迹几遍宇内。徽商在其经营集中之地多建有会馆或公所,特别是南北两京、苏浙、湖广、江右等地,既是徽商的辐辏之地,也是徽商会馆、公所的集中之区。徽商会馆、公所作为民间社会组织,不仅承担着维护徽商利益的功能,还承载着联乡谊、祀神祇、办慈善等社会功能。新近由李琳琦、梁仁志整理点校出版的《徽商会馆公所征信录汇编》,公布了大量徽商会馆、公所征信录等原始资料,其中不少为稀见的档案文书。这些徽商会馆、公所资  相似文献   

14.
会馆是科举制度和商业活动的产物.会馆又分行馆、试馆和仪馆.工商业者为联络感情,协调事务,需要建立行业集会之所,于是就有了工商会馆,一般按行业设立,也叫行馆.明清两朝每三年在京举行一次会试,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举考试废止,应试的举子达130多万人次.  相似文献   

15.
清代北京会馆的修建与活动一时达到鼎盛时期,所谓“京师为四方士民辐辏之地,凡公车北上与谒选者,类皆建馆,以资憩息;而商贾之业同术设公局以会酌事谊者,亦所在多有。”据学者的调查统计,清代北京外城,有大小各类会馆共计392处。这些会馆,多数是为招待各地应试举子和来京官员、士绅而设的乡缘试馆,如湖广会馆、番禺会馆等,一般由在京官员捐资兴建,或京官外放时将私宅捐献改建而成,也有的乡缘会馆是由本籍有影响、有地位的人士如达官、新科贵人等牵头筹资建造,并得到本籍地方官员和工商业者的资助。还有一部分会馆是为维护行业利益、协调同业关系而建的业缘商馆,如长春会馆、河东会馆、仙城会馆等,多由本籍、本行业的工商业者集资兴建而成。  相似文献   

16.
首轮演出一个月之内票房(包括预售)超过800万元,这在人艺演出历史上没有过。国庆献礼大戏《窝头会馆》集编剧刘恒、导演林兆华及人艺最中坚演员、舞美、灯光打造而成。举全团之力倾心而为的作品中,不难看出新领导张和平和人艺人“复兴”人艺的决心和野心。毋庸置疑,《窝头会馆》完成了票房的初步胜利,也给30年来新戏乏力的人艺注入了令人亢奋的新血,  相似文献   

17.
会馆发端于中国明代,是一种具有地域性的特殊的社会组织。会馆文化随着明清时期的中国移民去往世界各地,华侨华人会馆对于海外移民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东南亚地区是全球华侨华人聚居最为密集的区域,会馆文化作为华侨华人的特色文化亦在东南亚各国地区立足共生。相较于东南亚诸国,越南与中国比邻,因此在地理、历史、文化、政治等各方面都与中国具有独特的联系。自明清时期从中国迁居越南的移民,同样将会馆文化带至当地,伴随着越南的历史更变与社会变迁,越南华侨华人会馆依时而变,延续至今。越南华族会馆的生存机制以地缘、神缘为基础,是二元合一的结果,会馆的"生"来自于族群群体的意愿、文化与实力,而会馆的"存"则是适应时代背景与社会变化的结果。越南华族会馆的生存机制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8.
会馆是明清时期客居在外的同省、同府或同县人在其居住地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具有民间自发性。清代巴县属于移民城市,会馆数量相对较多。且活动频繁。文章以八省会馆为个案,通过其在厘金、斗捐、水捐、差费等捐税征收中的作用,来分析会馆与政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邓昱凡 《大观周刊》2012,(19):24-24,19
《窝头会馆》是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所创作的献礼话剧,由著名影视编剧刘恒所著。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窝头会馆》中潜台词的表现、特点以及它所具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走在宣南的大街小巷,当年遍布宣南的会馆,数量之多为全国罕见.宣南的会馆保存了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是研究明清历史、士人文化,以及研究中国近代重大变革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