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演说修辞     
语言是表达演说者思想感情的最主要手段,认识演说语言的修辞特点是掌握演说规律的重要一环,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述。一、明确演说的目的是动员听众按演说者所召唤的去行动。为此,首先得打动听众的心——感动他们。而要感动他们,又必须先让听众确信演说者的话是真实的,正确的。所谓真挚动人,不妨说是真挚然后才感人。要让人感到演说者的话是真实的、正确的,首先又得让听众接受演说的信息。由此可见,要听众准确地把握演说信息,演说语言就必须明白、准确、易懂  相似文献   

2.
批评话语分析在语言学理论和实践上吸收了M.A.K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的思想,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与社会结构是密不可分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上层建筑,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政治演说中,演说者的目的不在于向听众提供信息,而在于劝诱,在于对意识形态的控制,而意识形态一般隐含在不同的语言手段中.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中,意识形态体现在不同的语言层面.演说者通过语言结构的选择来反映其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3.
奥地利的乐团指挥韦勒说过:“如同有招眼的东西一样,也有招耳的东西。首先对于演说者来讲,有决定意义的是要获得听众的好感。那么演讲者必须同听众建立起关系,引起他们的注意。”演说怎样才能引起听众的注意呢?首先  相似文献   

4.
批评话语分析(CDA)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和社会结构是密不可分的,而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上层建筑,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政治演说中,演说者的目的不在于向听众提供信息,而在于劝诱和对意识形态的控制,而意识形态又隐含在不同的语言手段中。本文从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评价及词汇语法分析等三方面对政治演说进行批评话语分析,以此来挖掘政治讲话背后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两篇政治演说中人称指示词的使用,揭示人称指示词在政治语篇中对构建演说者权力身份、听众/读者立场所起的作用。文章目的是探讨语言的支配力量,提高学习者对语言使用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演说是演说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手段,针对某一问题,面对听从发表意见和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其行为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为了达到感召听众的目的,优秀的演说辞必须娴熟地运用修辞手段.英语民族特别喜欢在其演说辞中使用隐喻(metaphor)修辞格,因为使用隐喻,可以更形象、更深刻地说明事理,增强演说辞的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促使听从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Halliday提出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对奥巴马竞选获胜演说进行人际功能语篇分析,揭示语言的建构功能。分析表明,演讲者通过对小句主语和语气类型的选择来建构他和听众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也建构了他作为演说者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竞标中,精彩的沟通能力成为这本书作者获胜的强大武器——因为他认识到,成败与否全在于演说。在排练中,作者发现,同伴们喜欢谈论这些材料却不乐意用演说的形式讲出来。他们是出色的演说者吗?有些是,但多数不是。那么,他们是伟大的演说者吗?不。虽然他们经验丰富而且有能力,但是他们的演说技巧不高。比如,有些人在演说时面对着他们的图表,而没有看着他们的听众;有些人则说话含糊。有一个名叫比尔的高级副总裁,在排练时居然在读自己藏在讲台下的稿子。除此之外,他们在演说时有的歪斜地靠在桌子上,有的无精打采地站立着,有的则把手放在自己的口袋里。虽然这些罪不致死,但这样显然是不得体的。  相似文献   

9.
演讲修辞根本目的就是最大的程度劝说听说听众。以亚里士多德的修辞理论为基础,选取奥巴马开学演讲和力克胡哲的励志演说,从构思布局和文体风格两个角度来对比分析身份地位悬殊的两篇演说辞特点。在演说序论、提出、证明和结束语四个环节,演说者都将自己融入受众群体,以自身的人生经验切入主题,结束语升华;均采纳与各自身份地位相匹配的文体风格,从细节贴近受众,避免说教,并取得了较好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0.
批评话语分析吸收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思想,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与社会实践密不可分。在政治演说中,演说者不仅仅是在向听众传达信息,更多地是在劝诱,在有意对意识形态进行控制。而意识形态的表达是通过不同的语言手段得以实现的。本文运用批评话语的方法分析马英九的就职演说,透析隐藏在马英九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倾向性,从而使我们提高批判意识,增强反控意识,控制不良意识对思想的侵蚀。  相似文献   

11.
一自从有了无线电广播以后,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语体——广播语体. 人类社会离不开信息的传播.传播的渠道迄今为止约有四条:第一是日常谈话和演说的渠道.人们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直接告诉对方,你说他听,最为简便.第二是书报文章的渠道.这就比日常谈话多了一道手续——变语言为文字.然后才能到达读者的手里.第三是广播的渠道.这比书报文章又多了一道手续——把文字的广播稿还原为生动的有声语言,然后才传播到听众.第四条渠道是电视.它同时用图象和语言这两种手段作用于观众.单就语言文字的过程说,它跟广播可以说基本相同,但它跟广播,  相似文献   

12.
一自从有了无线电广播以后,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语体——广播语体。人类社会离不开信息的传播。传播的渠道迄今为止约有四条:第一是日常谈话和演说的渠道。人们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直接告诉对方,你说他听,最为简便。第二是书报文章的渠道。这就比日常谈话多了一道手续——变语言为文字。然后才能到达读者的手里。第三是广播的渠道。这比书报文章又多了一道手续——把文字的广播稿还原为生动的有声语言,然后才传播到听众。第四条渠道是电视。它同时  相似文献   

13.
范雯 《考试周刊》2011,(55):29-30
丘吉尔一生发表了许多富于技巧、打动人心的演说,《丘吉尔战时演说》是其演说辞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篇。本文以文体学知识为基础,从语句的目的、用途、结构和修辞方面,对《丘吉尔战时演说》的句法特征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该演说辞中,演说者大量运用陈述句、复合句和复杂句来描述事件,以达到传达演说目的、唤起听者共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一、演说训练概说 演说是在公开场合,面对听众发表意见、阐明道理、抒发情感的一种说话形式。广义的演说包括所有富于表情的系统发言,而不论听众的多少。当代社会对青少年一代的演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飞猛进的经济建设要求人们更充分地发挥演说这一最广泛、最简便的交际手段的功能,要求人们“除了知识之外,还拥有会说话、说  相似文献   

15.
演说与修辞素有渊源。排比是演说中英语最常用的修辞格之一。在演说中,演说者为了使演说具有强烈的说服力,表现力和感召力,往往不是只使用排比这种单一的修辞格,而是将排比与其他修辞格混合使用,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笔者通过实例分析,研究了英语排比与“首语反复”、“结语反复”和“首语结语反复”,以及“对照”、“层递”和“回环”等修辞格混合使用时在演说中所产生的效果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艺离不开传播,文传播离不开文艺传播媒介。按照文艺信息传播过程和文艺传播功能。文传播媒介可分为文艺信息符号媒介,文艺信息复制媒介和文艺信息传播媒介。理解和掌握不同文艺传播媒介的特性,是搞好文传播,提高文艺传播效能的重要前提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演讲是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演讲者必须充分调动听众的情绪,才能使自己的演讲打动听众,取得预期的效果。优秀的演说家,总是想方设法激励听众,甚至有意地激怒听众,使之全神贯注地参与进来,与演讲者产生共鸣。英国政治家雷布斯在伦敦作“关于劳工问题”的演说,中途忽然停顿下来,取出他的怀表,站在那里,眼望着听众足足一分零十二秒钟长的时间,听众都觉得奇怪,不禁面面相觑,并互相用着惊奇的目光望着演说者,当大家都在猜疑之际,他忽然继续说:“诸位,方才大家都感到局促不安的72秒钟的长时间。就是一个普通工人砌一块砖头所用的时间。”大…  相似文献   

18.
演讲活动来自演讲者与听众的互相作用。一方面,演讲者处于主导地位,听众随着反应;另一方面,听众的反应程度又是演讲者调节自己表达方式的依据。演说的期待与听众的满足,是演说者与听众心理相融的基本因素,而沟通两者的心理桥梁,正是信任与依赖。从某种意义上讲,演讲者的“第一印象”常常具有权威效应。如何把握住“第一印象”呢?一般来说,这与演讲者的性格、态度、能力、学识等有关。就性格而言,稳重、活泼、谦和、自信和幽默,能够赢得演讲者走近麦克风的瞬间,头微微侧向听众,脸露甜美的微笑,显露出心中充满的诚恳和激情,以坚实的步伐传递出…  相似文献   

19.
俞晓平 《海外英语》2014,(3):220-221
通过对林肯著名的演说辞《葛底斯堡演说》中的元语篇标记语及其功能进行分析,表明了演说者对交际性元语篇和互动性元语篇在演说中的合理分配和使用,进而实现演说的理性和情感诉求的目的,说明了在人际交流过程中的元语篇的有效运用,有利于引领受众完成整个语篇以及建构和协调说话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张先涛 《语文知识》2003,(11):21-23
《在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说》一文,是美国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于1963年8月28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对参加全国性和平进军的25万群众所作的一篇演说。在这篇被誉为“经典之作”的著名演说中,演说者的雄辩才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演说的感召力和鼓动性像“反叛的飓风”“撼动”了“国家的根基”(引号内系演说中词语),由此所点燃的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