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父母是孩子成长中最亲密的人,其言行和情绪都会成为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乐观开朗、善于处理自己情绪的父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自信心,提升孩子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反之,情绪反复无常、焦虑不安的父母,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  相似文献   

2.
正父母是孩子成长中最亲密的人,其言行和情绪都会成为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乐观开朗、善于处理自己情绪的父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自信心,提升孩子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反之,情绪反复无常、焦虑不安的父母,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如果只关注教育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忽视对自己的情绪管理,轻则影响亲子关系,使教育的效果大  相似文献   

3.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离异,无疑是个灾难。原本温馨的家轰然坍塌,这可能会成为影响他们一生的精神创伤。他们常常会因此而感到孤独、忧虑、失望、自卑,于是表现出情绪低沉、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格的发展。具体地讲,单亲家庭子女的不良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4.
正对父母的依恋是宝宝安全感、自尊心、自制力、社会技能的起源。建立了亲密而温暖的亲子依恋关系的宝宝能够养成良好的性格,未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与挫折;而无法建立亲密依恋关系的宝宝,可能会影响到社会情感发育,甚至可能使宝宝情感冷漠,性格孤僻,对外部事物和人缺乏信任。那如  相似文献   

5.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活泼,能无忧无虑地学习和生活。可是,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孩子总是哭丧着脸,老担心有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会发生,整天烦躁不安,常常莫名其妙地感到着急、紧张和恐慌。由于心神不宁,他们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常做噩梦,更不能集中精力听课、学习。这些孩子的表现是过度焦虑引起的。如果不及时消除孩子的焦虑心情,长期下去会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畏缩、内向,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过度焦虑呢?孩子产生焦虑的原因主要有:1.缺乏安全感。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和粗暴,一旦孩子做了…  相似文献   

6.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学生:沉默、孤僻,碰到困难总是犹豫不决,上课往往很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胆子很小,做事情畏畏缩缩.找寻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这些学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缺乏自信心.如何教育和引导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这是学校和家庭共同面对的一个教育难题.作为教师,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请求老师多对孩子进行提问,似乎孩子自信心的树立在于老师多提几个问题、多给孩子几次表现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一些性格内向的儿童,往往伴有孤僻行为,难于与人交往,这会影响其个性的健康发展和良好行为的形成。所以,家长应掌握性格内向孩子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使之逐步改掉行为的孤僻性。一、深厚的亲情感是消除儿童孤僻行为的起点。孩子一出生,联系最多、关系最亲密的是母亲。母亲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本能地感到一种亲情的母爱,这种爱使孩子获得安全感,满足感,依恋感。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早期不能对某个亲近的人形成依恋,就会影响他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变得孤僻、离群,不愿与人交往。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应给予婴儿以足够的  相似文献   

8.
<正>某市四名留守儿童服毒自杀,震惊了所有人,也深深刺痛了我的心。在我的身边,也有为数不少的留守儿童,他们长期远离父母,缺少父母的关爱,无法享受到同龄孩子应有的快乐和温暖。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一些孩子孤僻、自卑、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顽皮任性、冲动易怒、逆反心理强;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部分孩子纪律散漫,迟到、旷课、逃学、迷恋游戏等。这些不良习气正危害着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已成为班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的速度加快,农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拼,努力为家庭提供经济收入,因此也直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心理行为问题频发,特别是学前儿童,正处于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这种现状导致幼儿缺乏安全感,性格孤僻,十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结合具体实例来谈一谈目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有专家预言,十年或二十年后,留守儿童的后患问题将会集中暴露出来,成为中国社会沉重的包袱和负担。带着这份担忧,我和我的同事就我校留守儿童进行了大面积走访和调查,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试图寻到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一、留守儿童较为突出的表现人格发展不健全,性格孤僻、自私、骄横,待人处事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中虽然还剩下爷爷和奶奶,但他们难以与孩子沟通,这样的情况维持久了,有的孩子甚至会形成孤僻怪  相似文献   

11.
正安全感对于孩子来说无比重要,但又看不见、摸不着,这确实让父母很是焦虑:我这么做会不会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孩子的某种表现是不是缺乏安全感?我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更有安全感?为此,我们专门收集到了10个会让你感觉十分熟悉的故事,来请心理学专家对此进行分析和点评,看看我们到底是不是动了宝宝的安全感。故事1李冉在外企工作,30岁的她事业心颇重,脾气也很大。婚后不久意外怀孕,她与先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单亲家庭逐年增多,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更为突出,这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单亲家庭子女缺少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及理解,缺乏安全感及家庭的自豪感,同时存在孤僻、自卑的性格,容易形成极端性格.同时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差,有较多的抑郁症状,并且存在更多的行为问题.为了减少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出现,应该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培养其人格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问:我的小孩性格比较脆弱,心理承受力差,遇到一些困难,就变得心事重重,还爱一个人闷在心里。请问怎样解除孩子的心理压力? 答: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励人努力向上,没有压力会使人疲乏、懒散,但压力太大又会使身心无法承受而出现心理问题。有研究表明,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考试焦虑和作弊以及青春期烦恼的问题,有不少学生还有性格狭隘、孤僻、懒惰和任性。作为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克服压力,因为对孩子来说,父母是最重要的影响力量。这里给父母们提出几点建议,相信对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是有帮助的。 1.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要想帮助孩子克服压力先要了解孩子心理上有什么压力、压力是从哪里来的。所以,必须听听孩子的倾诉,要抽出时间和孩子面对  相似文献   

14.
勇敢是指不怕困难和危险,机智、有胆量。胆小的孩子,性格孤僻,不爱参加集体活动.,缺乏自信心,个性难以健康发展。因此,笔者认为父母和教师应加强孩子勇敢精神的培养。首先,要为孩子创造美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比如家庭成员间相处亲密、融洽,有和睦的家庭气氛,师生之间平等和谐。互相信任等;这样能保证孩子轻松二愉快地生活,没有惧怕的精神负担,也有助于消除惧怕和胆怯的心理。  相似文献   

15.
《今日教育》2006,(8):36-36
美国有位叫乔治曼斯尔的海员。在儿子刚出生不久便出海远航。3年后,他回到家里时吃惊地发现儿子举止古怪,性格孤僻,自卑感很强,看不到一点天真活泼的孩童形象,这是由于婴幼儿长期缺少父母之爱所表现的特有症状。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哭闹、易惊、烦躁、抑郁、多愁善感等症状。有人称这些症状为“缺乏父母综合征”。研究表明,与母爱相比较,父爱对孩子智力影响更大,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生活独立感、学习自信心方面占优势。而那些长期生活在女性群中的儿童,  相似文献   

16.
学龄前儿童已经能区分真实与虚构实体且对真实/虚构实体的恐惧很普遍,能较好地理解他人恐惧反应的原因.应对真实与虚构实体恐惧的策略有现实肯定和积极假装.在应对恐惧策略的认识上家长和儿童的观点不完全一致.由于儿童自身具有虚构倾向,缺乏思维转换,常进行想象的强化,导致易出现对真实/虚构实体的恐惧.未来的研究应区分不同程度的威胁情境下,儿童和父母应对恐惧的策略;考察重要他人是否在场时,儿童恐惧的表现;从亲子沟通的角度开展父母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情绪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最佳方案     
孩子们发生冲突,必有一方吃亏。吃亏孩子的家长往往会表现出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惹不起、躲得起”。一种是“教儿骂、教儿打”。其实这两种态度都会使孩子形成不合群、内向、孤僻的性格,或学着父母的样子骄横于同伴之中。  相似文献   

18.
田建伟 《小学生》2005,(9):28-29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而敏感,我们不能一味地责备孩子们表现出的叛逆、孤僻,以及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成绩不好、不努力用功,因为此时的他们渴望您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关心,更多的疼爱——尤其是源自于父母的不可替代的爱。孩子需要和父母交流、沟通,需要父母真正的了解自己。需要父母真正的关心自己和帮助自己。  相似文献   

19.
重组使家庭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原本熟悉的一切在孩子眼中开始变得陌生,易使孩子产生恐惧、焦虑、安全感丧失等,各类心理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其中一些孩子变得情绪消沉、抑郁少动、沮丧失望、缺乏自信心、有强烈的自卑感等,  相似文献   

20.
正一、原因探析1.恐惧、缺乏安全感使然。旺旺吐口水的行为有可能是教师、家长过分强化的结果。若老师、家长在孩子每次绘画、游戏时都特别强调:不能把笔含在嘴里、不能把玩具放嘴里咬,吃了会有毒,会生病的……如此反复的提醒会让孩子产生紧张感。而当孩子一不小心把东西吃进嘴里时,他会很恐惧,不由自主地吐起口水来。2.习惯性动作。敏感型的孩子会很在意成人的评价,某一次孩子吃了这些东西后,成人会提醒他:赶紧吐出来。于是便出现吐口水行为。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习惯,即便是没有吃任何东西也会有此行为。3.模仿。一些孩子注意到成人或其他孩子的吐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