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留学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并不尽相同,作为难以完全归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别,留学教育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形式。就中国而言,自1872年清政府派遣留美幼童以来,虽然各代政府重视有不同,发展有间续,但即便在民族极艰难时期,如抗战、文革时期,留学教育尽管规模缩小,却一直坚持发展下来,而且为国家建设与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级人才。留学国别不同,留学生所接受的影响其实有相当  相似文献   

2.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评介刘一兵近代中国的留学运动以其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诸方面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在此之前的漫长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所致,这方面的专门研究特别薄弱,较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可谓屈指可数。...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走出国门,探寻西学,始于19世纪后叶掀起的洋务运动。中国学者研究留学教育,则始见于舒新城1926年的论著《近代中国留学史》。21世纪初的今天.留学教育已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经济和政治全球化浪潮中.留学教育日渐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多有识之士人生履历中一段不可或缺的知识旅程。  相似文献   

4.
对于近代我国留学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如何认识,长期以来,人们看法不一,如对洋务运动中的留学教育,认为其买办性质浓厚,但对这种教育的积极、进步作用认识不足,把洋务教育和近代国内教育看成是具有留学预备性质特点的奴化教育,但对于留学教育中萌发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早期共产主义思潮的特点,及其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近代教育改革的倡导等作用估计不足。只看到学生中的崇外心理特点,而对其爱  相似文献   

5.
《留学生》2006,(11)
根据日本专门从事学生支援工作机构JASSO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赴日留学生为80592人,占日本当年留学生总数的66.2%。作为日本最大留学生源地,中国的日语学习人群也不断增多,中国学生自2003年至2004年参加日语能力测试的人数从8.7万人增加到14.5万人,增长幅度达到66.7%。2005年度1-2级日语能力厕试的学生人数中,中国考生占到了全球考生的30%以上,是参考人数最多的国家。自2003年以来,赴日留学逐渐升温,北京新东方学校的日语培训虽然比该机构的英语培训项目起步要晚,但却一直保持着每年30%的迅猛增长,在日语学习爱好者及业界逐步树立日语培训的权威地位,国际合作也不断增强。北京新东方学校多语种培训部主任范猛表示,目前的状况是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留学的热情在不断地推动着我们培训项目的发展,因此,在日语能力测试培训之外,新东方也在积极寻求日本方面的优良的教育资源方面的合作,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据悉,目前北京新东方学校已与日本最大的语言学院关西语言学院合作"赴日留学直通车"项目,进入该项目的中国学生可在完成新东方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办教育与教育产业化案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民办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民办教育自身存在一些广泛争论、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民办教育所有权的问题、民办教育营利性的问题等,使得民办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困难重重,民办学校难于建立一种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体制。面对这种情况,全国各地民办学校普遍进行了种种制度上的尝试和创新。新东方学校作为全国最大的外语培训学校,它通过教育产业化的方式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本通过对新东方学校教育产业发展模式的案例研究,提出中国民办教育产业化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说起俞敏洪,几乎每个英语学习者及其家长都不陌生,因为他的名字早已经和中国著名的新东方英语联系起来。 俞敏洪创造了中国教育产业的奇迹:由他创办的新东方学校一年有数亿元收入,目前已经占据了全国50%以上的出国培训市场,年培训学生超过20万人次——-70%的中国留学生曾在新东方门下求学。俞敏洪被称为“留学教父”。  相似文献   

8.
2005年,各国相继推出一些新的留学政策和项目,特别是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国家大幅调整留学政策,为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大开方便之门。但与此同时,留学市场鱼龙混杂的现象也日趋严重,使得中国学生的留学之路“通途”与“陷阱”并存。那么,今年留学市场的走势如何?  相似文献   

9.
白瑜 《神州学人》2002,(3):4-10
生命之所以美丽,因为她始终高扬着美丽的主题:美丽之所以永恒,因为她始终流淌着对人类最纯粹的良知与渴望,美丽因生命而存在,生命因美丽而永恒。女人与美丽是天生的孪生姐妹,20多岁的女人需要轻盈愉悦的美,并保护拥有她;而30多岁的女人,则更注重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才气的发挥;40多岁的女人,更有一种成熟美;50多岁……也有其新的追求,抛开年龄的区别,如果以职业划分,女人们的追求什么呢?记得1995年北京世妇会的时候,我们曾集中地描绘过一群留学回国巾帼的风采;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用“她们拥有一种美丽”记录了4位留学回国的各行女性;再放眼我们工作的全部,本刊创刊近15年来,不知有多少位可爱的留学女性在我们这里留下她们闪光的足迹。一年一度今又3月,我们用一种几乎是机械、传统而又固执的思维方式,把追寻的目光再次聚焦在留学女性上,我们把今年选题的主旨确立为“多彩的留学女性”,我们把突破点、切入点,放在刚刚公布不久的新当选两院院士上,我们甚至都想到了要用“妇女半边天”来作一篇有关留学女性的文章。但当我们试图从新增两院院士中寻找更多留学女性身影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大跌眼镜”──我们未能找到我们期望中那样多的女院士,我们好不容易找到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部阐述中国近代留学问题的史著,舒新城编的《近代中国留学史》提供了从清朝同治九年到民国十五年(1870~1926年)近六十年来实为详尽的宝贵资料,从留学创议、制度、章程到赴欧美、东洋等国留学情况。因此,《近代中国留学史》成为中国近代第一部研究留学问题的专著,奠定了中国留学史研究的根基。它可说是研究有关中国留学历史的必读参考书目之一,而且也成为日后书写中国留学教育史的基本典范或模式。  相似文献   

11.
近代湖北的留学教育起步较晚,但在清末不出10年时间,该地区就形成了留学的热潮,其留学规模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这种局面的打开与形成,与其时湖北主政人物的留学教育思想有着紧密关联.民国初年,湖北就有了派遣百人出洋的留学计划,并对留学各项事宜进行规定,自此湖北的留学政策开始以文本形式出现,留学教育逐渐步入有法可依的时代.及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湖北省府频繁出台有关留学教育的规章制度.从此该省留学教育政策渐趋规范和完善.透过湖北留学教育政策的演变,可见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由无序到有序的规范化管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4,(6):F002-F002
李喜所,河北涉县人,生于1946年,197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1980年任讲师,1985年任副教授,1990年破格晋升教授,1995年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教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兼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留学教育  相似文献   

13.
建国初期的留苏教育是新中国留学史上浓重的一笔,它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人才上,在确定我国社会主义留学制度上,做出了贡献。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它也留下一些缺憾,而这些缺憾是不可逾越的。 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留学教育是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新的知识、先进管理经验和有益文化,提高培养专门人才的能力,开发、储备人才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新中国建立时,苏联已积累 30多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在科学文化、工业农业、文化教育及马列主义研究等方面远比中国先进。 1951年到 19…  相似文献   

14.
芊芃 《早期教育》2001,(24):2-3
随着国际教育交流的广泛深入,留学低龄化己经影响到学前教育,去年便有人开了5龄童赴新西兰留学的先例。“外国幼教是啥样?”许多中国的年轻父母很关心这样的问题。在南京市三八保育院的一次家长会上,记结识了一批留洋归来的年轻妈妈,她们接触过外国的幼儿教育,让我们请她们谈谈外国幼教的一些情况,听听她们对中外幼教的比较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容闳的价值     
容闳的价值伍昂对中国留学界来说,1997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头。因为,距今150年前,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留学生容闳,踏上了赴美留学的征途。中国近代以来的留学史,盖由此发端。容闳出国留学迈出的这一步,其意义之于中国,打个蹩脚的比方,不亚于人类的足迹到?..  相似文献   

16.
格格 《家庭教育》2010,(6):12-13
俞敏洪,出生于1962年。1985年从北京大学毕业,留校担任北京大学外语系教师。1993年创办了北京市新东方学校,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2009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相似文献   

17.
陈歌 《海外求学》2004,(2):24-27
最近几年,法国高校逐渐扩大招收中国留学生的比例;而法国悠久的文化、高水准的教育和相对低廉的学费,也让国内的不少学生和家长动心,从1998年到2002年。留法人数连年增加。据法国驻华使馆文化科技合作处教育合作专员杜博博士透露,由于非典影响,2003年获得签证的中国留法学生为6000人左右,比上一年少,这种现象不会延续到2004年。法国使馆方面会推广一些好的项目,并为更多的优秀学生敞开大门,估计2004年留学法国的人数会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8.
清末留日女生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留日女生开中国女子留学之先河。通过留学,她们了解到西方男女平等的社会状况,提高了自我性别认知水平,认识到男女生而平等,压制妇女只是后世的恶习,妇女应努力求学,自尊自强,与男女共担救国重任。其女性观既有明显的超前性,又有浓重的情绪化色彩。  相似文献   

19.
舒新城(1893-1960),原名玉山,学名维周,字心怡,湖南溆浦人,是我国著名的出版家和教育家,曾长期担任《辞海》主编,而且一生关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著作颇丰.其所著的《近代中国留学史》是我国近代第一部研究留学问题的专著,奠定了中国留学史研究的根基.该书初版于1926年,2011年5月被上海书店出版社纳入"新原点丛书"再版,以纪念"他们一直是中国现当代学术的原点所在"[1]之重大意义.时光荏苒,在"教育国际化"风起云涌的当代中国,认真阅读这本著作,把握我国留学问题变化的历史脉络,品味作者的家国情怀,有助于我们对当前的"留学热潮"进行"冷思考".  相似文献   

20.
近20年来,留学生问题一度是文学界、史学界评说的热点,即使时至今日,作为一个理论和现象问题.它仍是学术界不可回避的。本文以中华民国时期的政府为背景.在对这一时期的中国留学教育政策的发展变化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给归国留学人员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对留学政策的演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重点研究了留美学生对中国的影响,以揭示留学教育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