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提到激励多少代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之强盛而“投笔从戎”,一提到堪与《史记》齐名的鸿篇巨著《汉书》,我们就会怀着崇敬的心情想到班彪、班固、班昭,就会想到历史上的名门望族——班氏家族。由于工作变动之故,我有幸拜读了我县档案馆馆藏清代宋世荦主修的扶风县志(清嘉庆志),在第三册十一卷人物篇里收录着以班彪、班固、班昭等人为代表的班氏家族。  相似文献   

2.
曲突徙薪     
曲突徙薪,亦作“徙薪曲突”。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突,烟囱。徙,迁搬。这个成语出自《汉书·霍光传》。此条成语是说有位客人路过一户人家,看到灶  相似文献   

3.
在1987年5期《图书馆》上,我发表了《“目录”商释·附称谓辨》一文。该文主要部分提出了对“目录”一词中的“录”字的不同解释。认为“录”,不是指传统所说的“叙录”,而应当是“次第”的意思。当时,我只就三部著名的目录学著作本身所依据的引文作解,没有全面展开。为了使这一立论能够站住脚,本文拟进一步再加阐述。一、试释杨仆《兵录》的“录”字义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序说:“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定住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真”。关于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先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在建国之初,高祖刘邦即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兵法,张苍为章  相似文献   

4.
    
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产生得颇早的一种文体。它创始于周末,特别发达于汉代,经过历代作家的创作实践,在体制上不断有所变化。它一直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重要的文体之一,所谓“诗词歌赋”,“赋”正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在中国文学史上,赋体作品的最早写作者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学者荀况。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荀况有赋十篇,现存五篇(或称六篇,即《礼》、《知》、《云》、《蚕》、《针》,外加《佹诗》),收在《荀子》一书中。赋这一文体名称是怎么来的呢?从字上讲,“赋”是“铺陈”的意思。汉代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正义·关睢传·疏)))梁代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所谓“铺”  相似文献   

5.
有朋自远方来,赠一本《百科知识溯源》(以下简称《溯源》),嘱我业余时间“武装”一下,以教孩子,不料一开始就遇上难堪。一篇讲风筝起源的短文有如下几句引文:“《南史·侯景传》记载:‘侯景围合城,简文帝作纸鸢,风空告急。’”我听说过梁武帝被困南京时,简文帝利用风筝传递告急文书的故事。但上面  相似文献   

6.
《汉书》《汉书》首创纪传体断代为史的先例,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历时230年,包举西汉一代和短促的王莽政权。作者班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父亲班彪是史学家,曾作《后传》数十篇续补《史记》。班固以《后传》为基础,历时20多年,至死于狱中,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完,由班固之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写成了《汉书》。《汉书》以汉武帝中期为界,可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基本录自《史记》,后一部分,就史料的原始性、系统性、完备性来说,在今天存世的西汉史史料中,没有哪一种可与它相比拟,它在西汉史研究中的重要性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7.
“编辑”一词,最初见于《南史·刘苞传》,刘苞“少好学,能属文。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辑,筐箧盈满。”许慎《说文解字》训:“编,次简也。以丝次弟竹简而排列之曰编。……从系扁声。”《说文解字》所释的编应为最初之意,就是顺次排列,如编列、编排、编印等。后来串联竹简的皮筋或绳子也称“编”,沿用到后代谓一部书或书的一部分也叫“编”。辑,有聚集、收集之意。《韩非子·说林》:“雨十日,甲辑而兵聚,吴人必至,不如备之。”《汉书·  相似文献   

8.
时运的数理     
在中国哲人的头脑中,“时”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的意义不仅是时间.还广延为时候、时机,汉扬雄说:“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谌身哉。”(《汉书·扬雄传》)他所说的“时”就是此意。追究起来,“时”的哲学化本源于《周易·彖传·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它是告示人们实行亨通启蒙要把握时机且适中。后来有人说:“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清惠栋《易汉学·易尚时中说》)此说显然失之偏颇,但也确实点破了易理之中对于“时”概念的阐释和运用。接着,时务、时势以及时运之类的概念便衍生出来.本文单说“时运”。在这里,时运取意于“某时的运数”,它描述的对象可以是人或朝政等。  相似文献   

9.
近来,对《孙子兵法》的提及多了起来,尤其是海湾战争爆发后,《孙子兵法》更是受到重视。新华社曾发过两则消息,一则说被派往海湾地区作战的美海军陆战队队员的背包里,“普遍装有《孙子兵法》的英文本和解释《孙子兵法》的磁带”。另一则消息报道,美海军陆战队官兵争读《孙子兵法》,“如果陆战队进击科威特海岸,孙子将与他们同在”。如今两则报道已属旧闻,但我认为稿中关于《孙子兵法》的提法有不够准确的地方,现就此作点诠释。从两篇报道情况看,美国海军陆战队官兵研读的应是指《孙子》十三篇。其作者历来都说是春秋时的孙武,《史记·孙子传》载吴王阖庐对孙武说:“子之十三篇,吾尽观矣”。十三篇之外,孙武大约还写过一些兵学零札,故《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孙武)兵法》82篇。孙武之后百余年,战国时期齐国又出了个军事学家孙膑,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孙子膑脚,  相似文献   

10.
幼学之名,始见于《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孟子·梁惠王下》也说过“夫人幼而学之”的话。又因为它是启人之蒙昧,故又称蒙学。它的发展史实在不短,从周秦时就已开始。求知要读书,读书必先识字,字且不识,遑论其他。所以幼学也先从识字入手,根据现存的最早一部古代目录书——《汉书艺文志》小学部分的记载,汉前识字课本已有十家三十五篇,最早的是《史籀篇》,接着有《苍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汉代合三篇为一,总名为《苍颉篇》,又称三苍。时又有《凡将篇》和《训纂篇》之作,但均已亡佚,仅后世辑有片简只字。现能见到的最早识字课本是汉元帝时史游所撰  相似文献   

11.
周怡 《新闻界》2007,(1):50-51
一、“旧闻”概念的历史考证“旧闻”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可以看到这样的记录。司马迁的父亲嘱托儿子要完成未竟之业,说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太史公自序》),又有《汉书·司马迁传》记,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信中称:“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图书的整理保存。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官府藏书处是周朝的“藏室”,传说老子曾任过“周守藏室之史”(《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但“秦(始皇)拨去古文,焚灭诗书”,使正常的图书发展惨遭厄运,造成“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的恶果(《史记·太史公自序》)。汉朝建立后,图书事业很快振兴起来。汉初,丞相萧何攻入咸阳后即“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书·萧何传》)高祖刘邦为藏“秦之图籍”,专门在长安未央宫内建造石渠阁、天禄阁及麒麟阁等。(《三辅黄图》)汉武帝时对图书也格外重视,官府不仅广“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而且建立了更加系统的图书机构,史称“外有太常、太史、博士……内有廷  相似文献   

13.
“目录”是若干篇名(书名)及其说明的总称。目录有两类:一类是一书的目录,一类是群书目录。汉代刘向《七略》云:“《尚书》有青丝编目录。”这里“目录”二字便是指《尚书》一书的目录,这也是“目录”二字出现于史册的最早记载。《汉书·叙传》云:“爱著目录,略述洪烈,述艺文志第十。”这里“目录”二字便是指群书目录。本文专谈一书的目录。远古著作没有目录。那时人们写文章,并不是先列篇目,后写正文,只是把个人的见解写完了事。同时,由于简策的书写制度,图书多是单篇流传,也不需要什么目录。后来出现了大部头著作,这些大部头著作是由许多篇集合而成的。这样为了区别各篇,就有了篇名。篇的命名有  相似文献   

14.
晓言 《中国广播》2008,(5):71-71
“舆论”一词出于何时说法不一。 最近,一篇来稿中说,“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王沉传》中:“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有文章也说《晋书·王沉传》中第一次出现“舆论”一词。有人则认为,“舆论”一词较早见于《梁书·武帝记》:“行能臧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舆论”。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不少纪传体史书除了有"论",还有一种韵文的"赞",一般称为史赞。关于这一体例的来源,前人曾有述及。刘知几《史通·论赞》说:"马迁《自序传》后,历写诸篇,各叙其意,既而班固变为《诗》体,号之曰述。范晔改彼述名,呼之以赞。"赵翼《陔余丛考》卷五也提到:"史迁于各纪传后有太史公论断一段,班书仿之,亦于各纪传后作赞,是班之赞即迁之论也。乃范书论之后又有赞,赞之体,用四言韵语,自谓体大  相似文献   

16.
《汉书》卷七《昭帝纪》记载了始见于昭帝元凤三年(前78年)的一项礼制: 三月,赐郡国所选有行义者涿郡韩福等五人帛,人五十 匹,遣归。诏曰:“朕闵劳以官职之事,其务修孝弟以教乡 里。令郡县常以正月赐羊、酒。有不幸者赐衣服一袭,祠以中 牢。”(中华书局校点本《汉书》第一册225页)杨树达《汉书窥管》卷一说:“‘正月’,《王贡两龚鲍传》作‘八月’。以《后书》刘平等传考之,‘八月’是也。详《王贡两龚传》。” 杨树达认为“正月”是“八月”之误,并说明有关论证将在《王贡两龚传》里展开。鉴于眼下最为通行的《汉书》校点本尚未采用杨说,而弄清“正月”是否“八月”之误的问题又有助于其他文献的整理研究,我们有必要继续探讨《汉书》卷七十二《龚胜传》的有关记载:  相似文献   

17.
杨福泉 《兰台世界》2005,(10):68-69
“石室金匮玉版”一语,主要见于下列文献资料:《尚书·金藤》“:武王有疾,周公作《金滕》。”孔安国传:“为请命之书,藏之于匮,缄之以金,不欲人开之。”孔颖达疏“:武王有疾,周公作策书告神,请代死。事毕,纳书于金藤之匮,遂作《金藤》。……藏之于匮,缄之以金,若今钉鍱之不欲人开也。郑云‘:凡藏秘书,藏之于匮,必以金缄其表。’是秘密之书,皆藏于匮。非周公始造此匮,独藏此书也。”《韩非子·喻老》“: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文王不予;费仲来求,因予之。是胶鬲贤而费仲无道也。周恶贤者之得志也,故予费仲。”《史记·太史公自序》“:卒三岁…  相似文献   

18.
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版(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第四节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著作(二)史学、地理学两汉时期,史学取得了重要成就。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和东汉班固的《汉书》,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两部名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原名《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大约东汉以后才有《史记》之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多字,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部分,记  相似文献   

19.
一:高祖时期——质木无文汉高祖刘邦以其恢弘的气度威加海内,奠定了两汉四百多年的基业,大风起处,云动雨散,一群草莽英雄,终平天下安社稷。烟尘四起,根本就无人去过问诗书,刘邦对文人更是毫不在意,见儒生则溲溺其冠。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汉书·陆贾传》)见俪生则倨使两女子洗足,郦生入,长揖不拜,曰:“……”沛公骂曰:“竖儒……”(《汉书·郦陆硃刘叔孙传第十三》)叔孙通将为他定制礼仪,一生无所畏惧的刘邦惶恐地问:“得无难乎?”还郑重地交代叔孙通定礼制时要估计他是否能够遵行而定。非但皇…  相似文献   

20.
早期史官散文产生的文化背景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官散文的产生,与史官的建置密切相关。《汉书·艺文志》论述《春秋》与《尚书》的起源时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然后世不信其说。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上)说:“左史记言,右史记动,其职不见于惆官》,其书不传于后世,殆礼家之意文与?后儒不察,而以(尚书)分属记言,(春秋》分属记事,则失之甚也。夫(春秋)不能舍传而空存事目,则左氏所记之言,不啻千万矣。(尚书)典漠之篇,记事而言亦具焉;训法之篇,记言而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