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云南沧源崖画族属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沧源崖画因其古老和内容之丰富离奇,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目。沧源崖画的发现·对于研究原始社会史,西南民族史、艺术史等方面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近年来,学术界对沧源崖画的研究已有初步成果。然而,对于族属问题的研究,目前仍众说纷云,各执一是。比较集中的看法是:“佤族先民”说,“傣族先民”说。就笔者近几年来听到的和在书刊上看到的“傣族先民”说的主要依据,概括起来有以下  相似文献   

2.
“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锣,……”,这首“阿佤人民唱新歌”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上点年纪的人还会跟着哼唱几句。只要旋律一响人们就会想到佤族的木鼓、甩着长发的佤族姑娘、健壮帅气的佤族汉子。来沧源前,朋友就告诉我,要想了解真正的佤族风情、佤族文化.一定要去沧源“翁丁”.不到“翁丁”不算到过佤乡。  相似文献   

3.
牛作为西南地区常见的视觉形象,在岩画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云南岩画可分为滇西、滇南、滇东和滇西北四个部分。沧源岩画是滇西岩画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主要描绘了包括人物和动物在内的数幅祭祀场景,在沧源岩画的动物图像中以牛图像最具特色。本研究以沧源岩画中的牛图像为起点,通过研究沧源岩画牛图像的类型、种类,并结合动物学、考古学证据,旨在探究牛图像在沧源本地文化中的特殊性,以及与周边文化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云南沧源崖画是迄今我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80年代以来,它已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旅游者的关注,其研究已经在深入之中。其中,最集中的热点仍是崖画的创作年代和族属问题,至今仍众说纷纭。在族属问题上,作者仍坚持佤族先民——“尾濮”说之观点,并再论证,以此研讨。  相似文献   

5.
敲起木鼓唱新歌——佤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 《神州学人》2001,(10):42-42
佤族人口约有36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孟连等县。其中沧源和西盟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人口占佤族的一半以上。由于这些地区大多处在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一带,崇山峻岭连绵起伏,森林密布,云雾缭绕,平坝极少,故习惯称为“阿佤山区”。 阿佤山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宜于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佤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作物以旱稻为主,其它还有水稻、玉米、养麦、小米、豆类、马铃薯、棉花、甘蔗、茶叶、烤烟等。山间森林茂密,翠竹掩映,出产黄果、芭…  相似文献   

6.
着重介绍临沧市沧源县的佤族节日“摸你黑”。从名称来源到相关活动及含义都作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与方位名称“东”、“西”相关的描写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透视了古代先民的时空观念、神性意识、尊卑意识、生命意识等,体现了古代先民基于时空而又跨越时空的心灵远游。  相似文献   

8.
魔巴是佤族社会中从事原始宗教祭祀的巫师。是人神的中介,历史上魔巴的存在增强了佤族先民与自然抗争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协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佤族先民对和平安宁、富裕生活的向往,是佤族先民精神生活和民俗生活的载体和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沧源佤族地区已进入早期封建领主制,但仍保留着原始社会残余和奴隶社会因素。中共云南省委根据边疆少数民族的特殊情况,创造性地采取“直接过渡”的方式,直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这一社会转型符合沦源落后的社会经济状态。它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突破,但也存在着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认真研究这一社会转型,探讨其发展缓慢的缘由,不仅对进一步肯定“直过”的成果有一定的意义,而且对今后沧源的建设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同姓不婚”是佤族一项重要的婚姻制度,同姓婚禁忌是佤族婚姻文化的重要内容,但佤族社会中却仍然存在同姓婚。以沧源县班奈村佤族同姓婚禁忌为例,分析了佤族同姓婚的含义以及同姓婚禁忌的根源、班奈村同姓婚个案及其相关仪式、班奈村同姓婚引起的亲属称谓调整,班奈村存在同姓婚的根本原因,并指出班奈佤族在其婚姻文化进程中遵循了自然选择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沧源崖画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中的瑰宝。关于沧源崖画的制作年代问题,目前学术界仍有分歧,尚未取得一致意见。通过对沧源崖画与耿马石佛洞新石器文化、云南青铜器中铜鼓图象的比较分析,以及对沧源崖画图象的基本考证。文章认为:沧源崖画的年代上可到商朝,下可到东汉,主要部分应在商周之交到西汉晚期。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人民政府在沧源佤族地区创造性地采取了"直接过渡"的方式,这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东方民族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创举。实践证明,跨越式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可行的,也是成功的。然而要真正领会这一理论的精神实质,必须充分认识沧源佤族地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沧源佤族从原始社会末奴隶社会初的社会形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佤族教育从开办正规小学起步,历经50年的发展,成就辉煌。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佤族教育必须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小说史上有两块著名的石头,《西游记》里的“仙石”《红楼梦》里的“顽石”。如果说花果山上那块石头是块尚未经过历史加工的原璞,那么青哽峰下那块石头则是经过历史雕琢过的美玉:如果说孙悟空是一个带有原始野性的猴。那么贾宝玉则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在从“石”到“玉”,从“猴”到“人”的转变中,表现出了各自性格的同与不同。  相似文献   

15.
以20多年来国内公开出版和发表的学术论著为线索,着重从沧源崖画的综合性研究、族属研究、年代研究、图像研究等方面,对学术界关于云南沧源崖画的研究作了综述,以期展示云南沧源崖画研究的成果和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从“士”之自觉到“人”之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化传统中,士自先秦诞生之日起,就有了一种精神上、思想上乃至行为上的自觉与成熟,这导致了这一群对人世俗生活及个人情性的不甚关注,甚至是忽视。而至先春末,随着君权政治的日益加强,士之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复苏,开始把向来朝外(社会)的目光向内(个人)转,由此到汉代,特别是汉末发生了士阶层“人的觉醒”,士也因此真正地成熟和血肉丰满起来。  相似文献   

17.
语言距离视野下沧源佤族中学生第三语言学习倦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心理学及语言学关于倦怠的研究为理论基础,从语言距离视角对沧源佤族中学生第三语言学习倦怠进行探究,提出建设性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执政为民与为人民服务思想之间的关系,“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提出的一种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向全社会提倡的一种道德思想;“执政为民”是共产党的本质要求,是对共产党党建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9.
摇滚歌手崔健是中国当代先锋文化的代表之一,其歌词创作早已引起当代文学、文化界的关注。崔健歌词中思想的嬗变,充分展示出他对时代语境的认知、解读以及时代语境整体对其影响,对崔健歌词的考察将有助于对20世纪80~90年代文化转型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