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与秋天结下了不解之缘。秋的萧杀,秋的清凉,秋的丰硕,令一代代文人的心为之悸动。欧阳修的《秋声赋》,庐隐的《异国秋思》,叶圣陶的《没有秋虫的地方》,鲁迅的《秋夜》等,都点滴地记录了文人们对秋的独特感受。可以说,秋天是中国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也因此而在中国文学长河中形成了一种“悲秋文化”。本文拟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说起,  相似文献   

2.
残暑消退,伴着凉风,和着虫鸣,新秋又来临。“天凉好个秋”是一种秋,“秋风秋雨愁煞人”也是一种秋。秋景、秋色、秋意、秋声、悲秋、喜秋,从屈原《离骚》到近代诗词,从晋代潘岳《秋兴赋》,到宋代欧阳修《秋声赋》,直至现代峻青的《秋色赋》,抒写秋天几乎成了中国文人  相似文献   

3.
物色描写是中国古代文人割舍不掉的情结,惜春悲秋也是中国古代作品常见的主题。但物色描写并不仅仅是为了描写景色,往往还蕴含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寄寓作者“怀才不遇”“忧国忧民”以及“奋发向上”等复杂的思想情感。因此,本文选取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涉秋篇目作为研究对象,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对涉秋篇目教学提出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黛玉与秋     
我可以拿宝钗喻冬,可以拿湘云喻夏,可以拿李纨喻春,却独把秋留给了你,黛玉。秋,给人郁郁寡欢的感觉:不寒而凉,不温且冷,像一曲《秋声赋》汇集了中国文人千年的清高  相似文献   

5.
沈鸿 《文学教育(上)》2008,(21):104-106
走进中国古代文学的殿堂,我们总会被作者那浓浓的秋愁情结浸染。愁是秋天的灵魂,一个愁字,折腾着一代代文人,成为一种抹不去的文化情结。在众多的秋愁意象中,鸿雁则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走进中国古代文学的殿堂,我们总会被作者那浓浓的秋愁情结浸染。愁是秋天的灵魂,一个愁字,折腾着一代代文人,成为一种抹不去的文化情结。在众多的秋愁意象中,鸿雁则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一条线索贯穿文章始终文章不论是描绘北平秋色,还是赞美自然风物,抑或是表达对故都的向往眷恋,始终都贯穿着一条感情线索,那就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不但是北国之秋突出的特点,而且是作者对北国之秋深切的感受,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郁达夫幼年丧父,生活的艰辛造就了他忧郁、沉闷的个性;后东渡扶桑,受尽异族歧视,更让其苦闷和消沉。何况作家“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而至北平,正是“九一八”之后,此情此景,故都的秋,令这位本已伤感的文人品尝到的个中滋味,除了“清”、“静”、“悲凉”,还能是什么?抓住了这条…  相似文献   

8.
古今中外的文人作家,对秋或歌或悲,要么直抒胸臆、热情颂秋,如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要么写得萧瑟暗淡、愁情悲秋,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瑾的绝命词“秋风秋雨愁煞人”……而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相似文献   

9.
咏秋诗话     
残暑消退,伴着凉风,和着虫鸣,新秋来临。“天凉好个秋”是一种秋,“秋风萧萧愁煞人”又是一种秋。秋景、秋色、秋意、秋声、喜秋、悲秋,从楚国屈原的《离骚》到近代诗词,从晋代潘岳《秋兴赋》、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到现代峻青的《秋色赋》,抒写秋感几乎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  相似文献   

10.
听听,秋的声音,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嘀嘀”、“嗒嗒”,奏起了秋天的音韵。听听,秋的声音,稻海翻起了金色的波浪,“刷刷”、“刷刷”,唱响了丰收的乐曲。听听,秋的声音,大雁排成“人”字形,“嘎嘎”、“嘎嘎”,撒下一路温暖的叮咛。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听听秋的声音。听听秋的  相似文献   

11.
    
九月伊始,我们迎来新一学年的秋季学期.金风送爽,一叶落知天下秋.硕果累累,喜看稻菽千重浪.在这个收获的季节,不管你获得的是满心的喜悦抑或是满腹的惆怅,都到了放下它们轻装上阵的时候.这个季节,让我们从认识“秋”字开始,满怀着信心踏上新的征程. 现在通行的“秋”字从禾,从火.从禾不难理解.秋天是中国最主要的农作物,稻、黍等,成熟收获的季节.  相似文献   

12.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名写景散。作通过景物的描绘,抒发了“悲秋”与“赏秋”的感情。由“悲秋”而“悲情”,由“赏秋”而“激情”。这种“悲秋”与“赏秋”的双重思想矛盾,正是旧中国知识分子在苦闷与希望的徘徊中,无可奈何地生发出的“悲”、“赏”的矛盾思想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3.
    
它是四季中很普通的一季;它短暂,但带给人们许多;它是大自然的一件新衣;这便是秋。秋,金色的秋;秋,丰收的秋;秋,清凉的秋。老师教我识字时,“秋”下一“心”便是“愁”。我诧异:秋进入人的心中,为何就变成了愁选幼年生活中,最快乐的事就是轻踩堆积在路边的一层黄叶,踩上去又软又松。满树的叶子像蝴蝶一样打着旋儿,飘落而下。进入花季,不知何时,在秋天,心中真有了愁。学习的压力,生活的烦恼,在秋天表现得淋漓尽致,难道是老师播下的种子发芽了芽万物是美好的,但进入秋季不免有些凄凉,是被愁搞得吗芽梧桐是百树之王,可有人却吟:“寂寞梧桐,深院…  相似文献   

14.
    
中文的“秋”字,在甲骨文里,是一只蟋蟀的造型,发音也拟蟋蟀鸣叫而来。蟋蟀是秋天的鸣虫.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汉字演变的结果,象形字“秋”成了现在的模样:禾谷熟,似火灼,丰收了。英国人的秋,叫“autumn”,源自拉丁文,有成熟、渐衰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对于秋,文人们似乎情有独钟。自古以来,我国许多文人骚客以秋景入诗,抒发自己无限的感慨,涌现出不少咏秋的佳作名篇。秋词(其二) (唐)刘禹锡  相似文献   

16.
晚林秋步     
王统照 《中文自修》2023,(Z1):54-56
<正>残阳已下,凉风东升,偶步疏林,落叶随风作响,如诉其不胜秋寒者!“枯桑叶易零,疲客心惊!今兹亦何早,已闻络纬鸣。迥风灭且起,卷蓬息复正。……百物方萧瑟,坐叹从此生!”中国文人以“秋”为肃杀凄凉的节季,所以天高日回,烟霏云敛的话,常常在诗文中可以读到。实在由一个丰缛的盛夏,转到深秋,便易觉到萧凄之感。登山临水,偶然看见清脱的峰峦,澄明的潭水,或者一只远飞的孤雁,一片坠地的红叶……这须臾中的间隔,便有“物谢岁微”,抚赏怨情的滋味,  相似文献   

17.
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神的故乡鹰在言语秋天深了,王在写诗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纵观中国历史,无数文人骚客、志士仁人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秋歌”。宋玉在《九辩》中吟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慷僳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  相似文献   

18.
醉秋     
我不明白“愁”字为何以“秋在心中”而形成,也不懂历来的文人墨客为何以“伤秋”抒怀。秋在我心中并不悲凉,她是那么温馨,如同一幅幅油画编织着优美的旋律。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有一种基于历史感的时间意识 ,春秋二季最能使人感受到时间的变化。秋来成为悲秋情绪 ,春至则为伤春情绪 ,但不论伤春也好 ,悲秋也罢 ,它们在内在情感上却是相通的 ,此时的“春”“秋”已非自然之春秋 ,而是人抒发悲情的对应物 ,是人生之“春” ,“秋” ,心理之“春”、“秋”了。  相似文献   

20.
香山之秋     
秋,似乎是一个悲凉凄清的季节,在历代文人们的口中,秋似乎总能和凋落、和逝去、和一切与终结有关的词汇扯上关系。但,在我看来,秋天并不是如此,至少,香山的秋天不是这样。如果一定要我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香山的秋天,那么,"满山红叶"再适合不过了。香山之秋的主色调便是红,红色的黄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