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政府科技投入直接制约着科技发展战略的执行,如何通过政府科技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分析金融危机前后珠三角5个城市的政府科技投入规模和强度的演变,尝试寻找其各自的科技投入特征和差异,并由此推断5个城市的政府在创新行动和转型升级方面的抱负以及未来城市竞争力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调节地方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地方快速发展的重要方式。美国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典型代表,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已相对成熟,发展历程对张家口市当前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通过研究美国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相关内容,比较分析张家口市当前在城市科技创新发展道路中存在的问题,以为张家口市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创新型国家目标下政府科技研发组织体系的变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创新型国家政府科技研发组织体系的共性变革趋势为基础,通过时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揭示了现阶段我国政府科技研发组织体系中仍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指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下,我国的政府科技研发组织体系必须做出适应性调整和完善,包括:以创新体系的要求再造公共科研组织体系,多举措做强企业技术研发支撑组织,以及以组织和制度创新引领跨部门跨组织合作,推动合作研发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4.
单定方  陈昭锋 《科技管理研究》2008,28(2):118-119,122
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开创了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先河.大学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条件.而大学孵化功能开发水平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深圳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创新型城市以传统城市为基础,通过不断丰富其创新资源,提升其创新能力发展而成,并以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埃因霍温目前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城市,通过对埃因霍温城市发展的相关文献和政府报告的梳理及分析,介绍了埃因霍温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目标,总结了该地区成功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经验:包括政府主导全面创新,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三位一体螺旋式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和重塑老工业区域地方品质的文化创新。针对我国城市发展现状,为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宝鸡科技资源投入增长较快,但与绵阳、德阳等城市横向比较,其科技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投资差距较大,建设创新型城市任重道远。宝鸡要在借鉴其他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加大投入的同时,以思想观念和文化创新为先导,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创新文化氛围。以实施6大创新工程为抓手,强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建设;以内扶外引为方略,全方位拉长科技智力支撑不足和创新资源匮乏的短板;以建设关天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整合优化城市科技创新资源;以建设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政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为基础,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叙述了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及科技创业在建设武汉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科技创业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和任务,从厦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践出发,分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规划,设计科技创新平台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提供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建议,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9.
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意义深远.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存在明显的"系统失效".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解决其中的"系统失效",政府需要担负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发挥"政府替代"功能的同时,要防止"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是解决科技创新体系"系统失效"的必然选择,这以善治为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0.
创新型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多方利益协调的结果,技术、市场与创新型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又矛盾的复杂关系。创新型城市治理为解决技术变革的挑战、供需矛盾和资本增值诉求,以及缓和冲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起到了重要的工具作用。创新型城市的政府治理成为实现创新型国家、调节技术创新资源分配、提升城市创新水平以及解决技术变革链式效应的有效工具。通过对创新型城市政府治理工具效应的分析,有助于厘清创新型城市治理目的与内容。  相似文献   

11.
制度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科技文化观念与体制机制创新则是推动制度创新的有效途径。基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视角,讨论科技文化观念与体制机制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义,并通过经验研究,描述与分析厦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具备的优势、存在的问题,进而从转变观念、改善环境、改革体制机制、建立考评机制等方面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2.
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内热议的话题。创新从创新系统中涌现的现象引起政府对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重视。经过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和演化过程的分析,研究认为政府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已从单纯的激励创新向激励创新主体间的互动转变。我国创新战略的实施需要从科技投入、创新环境、创新网络和技术预见四个方面对政府管理予以创新,促进创新系统内创新要素的流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建设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阐述了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和特征,从科技创新角度,结合临沂市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明确了临沂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系统分析了临沂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优势条件以及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临沂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体系,以期为临沂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文玲 《科协论坛》2007,(12):27-29
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宁波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基点,以理念创新为先导、科技创新为核心、体制创新为动力、环境创新为基础、服务创新为保障,努力构建城市创新体系,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走出一条具有宁波特点的和谐、创新发展之路。科技创新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城市作出新贡献,是各级科协组织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15.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对广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智慧广州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从制度体系、管理方式、经费投入以及运用模式几个方面对广州、深圳创新平台建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针对"十二五"时期,广州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建设创新型城市对于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深圳作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第一个试点城市,创新发展成效显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圳模式"。深圳创新发展得益于其富有开放、包容、多元的创业文化,各类创业创新人才的集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深度融合,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模式和良好的创新环境。通过总结深圳创新发展的经验,本文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从培育创业创新文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构建配套金融支持体系、激发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营造创业创新环境等方面多措并举,多方协同,最终形成创业创新生态系统,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共建创新型城市。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水平在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许多国家纷纷通过深化科技发展计划体制改革,一方面充分发挥经济发展对科技的市场需求的推进作用,同时加强政府对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宏观引导和调控,并通过采取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手段相结合的形式制定和实施综合性或跨部门(行业)的科技发展计划等措施,调整科技投入的重点与结构,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管理》2017,(6):46-50
依据《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确定的建设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全面评估2013年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以来青岛的建设进展,总结在创新要素、产业竞争力、创新创业、绿色发展、创新政策等五个方面的十大亮点,比较分析青岛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在科技投入、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创新支撑民生改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推动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以北京为案例,开展了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的研究。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北京市的内资企业、外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有关部门和中介,进行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在分析国际科技合作相关主体的国际科技合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政府视角的两种国际科技合作的模式:政府主导式和自由发展式。政府主导模式具体体现在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社会发展方面的国际科技合作和部分政府采购项目特别是政府投资大项目为平台的国际科技合作。此外的经济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应主要采取自由发展型模式。  相似文献   

20.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开展将大大推动我国区域特色的创新体系建设发展。国外先进城市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韩国大田通过支持各研发主体的创新发展,促进其在体系内外的网络联系,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内创新型城市应从园区建设、高端研发资源聚集、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建立实验室企业等方面开展,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