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7年7、8月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哲学,撰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到现在已经60年了。《两论》是毛泽东的哲学代表作,不仅为中国共产党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实现了唯物辩证法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想写出“一部新逻辑学”即唯物辩证法的愿望。《两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以《两论》为指导,毛泽东研究了中国革命的逻辑,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两论》为…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结合”提出了具体要求。《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代表作,既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又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价值。在“两个结合”视域下,对“两论”进行理论考察,探析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具体实际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严谨学风、知行观、辩证思维、民本思想的结合,思考这对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思想概论》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它作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大学本科生的必修课,学生对这些公共政治课普遍不太感兴趣,如何提高这门课的实效性,是我们教师应努力探讨的问题。 一、 加强 “史”“论”结合 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中,既不能重“史”而轻“论”,也不能只讲“论”而偏废“史”。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教条主义不断斗争,在实践中经过艰苦探索不断创新的结果,也就是同一个历史过程的理论和实践的两个方面。《毛泽东思想概…  相似文献   

4.
“两论”集中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华,“两论”的思想就是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实践论》讲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矛盾论》讲的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合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用以认识中国社会,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路线、认识路线、工作方法,这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军事路线以及一切方针、政策的思想理论基础。中国民主革命的全部实践,以及它的最后胜利,证明了“两论”的思想是正确的,普遍有效的,是在长期的群众革命实践中磨炼出来的锐利思想武器。“两论”不是书生的议论,不是学者潜心研究的结果,而是实践经…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论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及传播的起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与会人员的热议与不同地区刊物的刊载传播。毛泽东《论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典范,为当前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一是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宣传阵地;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内容的与时俱进;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探索与争鸣。  相似文献   

6.
刘再复先生违反一般常理,对春秋战国政治文化史和三国时代政治文化史进行曲解,否定代表中国文明的一大批经典著作,把中国古代文化史抹得一团漆黑;他硬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统治中国人心,把中国人引向“地狱之门”,以至于现在仍然生活在地狱之门;他批判否定夺取生辰纲的义举;他还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不该把孔夫子作为批判对象:这一切究竟是想说明什么问题?李劫在《论毛泽东现象的文化心理和历史成因》说,毛泽东“挟《水浒传》之风,怀《三国演义》之技”,“把梁山好汉的谈吐诠释成了马克思主义原理”,这才明白原来刘再复是在借着文化批判之名替李劫的政治批判作阐释。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走自己的路”、“向外国学习”等许多观点是总结了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理论,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早探索。  相似文献   

8.
《新民主主义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社会革命论分析和解决中国民主革命问题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党内背景之下写成的。  相似文献   

9.
<正> 毛泽东晚年说“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不仅在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分析上,而且在文艺思想上,都可作如是观。鲁迅逝世后不久,毛泽东就在《论鲁迅》、《新民主主义论》等讲演和文章中对鲁迅作出全面、深刻的历史评价;后来又向全党推荐鲁迅著作《答北斗杂志社问》,作为延安整风中“反对党八股”的学习文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里,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并解决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发展的方向、路线等重大原则问题,《讲话》还总结了“五四”以来中国文艺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大量吸收并深化发展了鲁迅的文艺思想。本文从文艺的服务对象、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个人与群众的关系等方面,探索《讲话》与鲁迅文艺思想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核心著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在实践基础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进而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胜利。时至当今,《实践论》和《矛盾论》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建国前,李达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系统介绍和阐述上,其中《社会学大纲》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建国以后,则主要表现为对毛泽东同志“两论”(即《实践论》、《矛盾论》)的解说和著述《唯物辩证法大纲》。李达的哲学论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由张健同志主编的《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和《毛泽东的教育实践》两书已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指导和推进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前进、改革和发展。两书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由国家教委组织教育理论专家协同攻关,李铁映、张承先、金冲及同志任顾问。  相似文献   

13.
《河殇》宣扬以地理环境决定论为核心的唯心史观,集中表现在《河殇》把人类文明分为“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两大单元”。鼓吹“蓝色的”海洋文明优秀论,而黄河孕育出的中国的内陆文明即“黄色文明”是“超稳定结构”,“永恒的超稳定”。两种文明斗争的结果是“蓝色的”海洋文明战胜和取代“黄色的”内陆文明。《河殇》就是用这种唯心主义历史观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而达其政治目的的。因此,评析、揭露《河殇》兜售的唯心史观及其险恶的政治用心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1989年发生那场政治风波期间,在安徽省一个文学评论刊物《百家》上,发表了一篇长达三万字的文章:《论毛泽东现象》(以下简称《论现象》)。作者肆意丑化毛泽东同志,歪曲毛泽东思想,污蔑中国革命,公然要中国人真正“结束”毛泽东时代,“从而结束他们的封建蒙昧的历史”,以西方资产阶级思想重建文化心理结构,“重新攀登人文主义山峰”。其观点之荒谬,用语之刻毒,实在令人感到吃惊。有的同志如果还对前几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的严重程度了解不够,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两个必然”、“两种生产理论”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分别是革命与战争、和平与发展年代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科学发展观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6.
《实践论》与《矛盾论》是树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道路上的一座高峰,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叙说自己品格的珍贵标本。我们对"两论"要深入学习和揣摩,但不能膜拜。  相似文献   

17.
李达对毛泽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受李达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条路径,一是阅读《共产党》月刊,另一就是关注当时理论界的论战。同时,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为毛泽东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新视角,并为毛泽东撰写《矛盾论》了理论中介。总之,李达对毛泽东早年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和撰写“两论”,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论党》提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刘少奇从一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就十分注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宣传它,研究它。在《论党》中,刘少奇进一步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困难、实现途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依据毛泽东所作的《批注集》,对他的哲学思想特色的形成过程,作了初步的探讨。毛泽东的哲学生涯始自于延安时期。他在研读哲学时,始终关注的是对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抗战初期国内阶级矛盾变动情况的分析。“实践”和“矛盾”范畴,是地哲学思考的中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毛泽东以中国革命实践经验为依托,咀嚼、吸收和消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即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交融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以下简称“论十二大关系”)这篇重要文献,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当年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事实上,“论十二大关系”正是对《论十大关系》的继承与发展。“论十二大关系”是江泽民同志继毛泽东、邓小平之后,对新形势下“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进行的深入探讨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