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7 毫秒
1.
逢超 《教书育人》2002,(5):13-14
不留课外作业,广大的中小学教师不能同意,因为这样,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不留课外作业,广大的中小学生家长也不会答应,因为这样,孩子的学习质量不大受影响了么?不留课外作业,广大的中小学生,大多数笑逐颜开、欢天喜地,少数的一时会感到困惑迷茫、无所适从。多少年来,许多版本的《教育学》上都把布置课外作业视为课堂教学的最后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许多学校领导都把学生的课外作业数量多少作为考核教师工作职责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家长看到孩子埋头作业心里就踏实了;老师和学生,则是循规蹈矩的布置作业———做作业———批改…  相似文献   

2.
一、情境引入我们学校正在铺设塑胶跑道,假如你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工程队?(速度快的;质量好的;……)现在就有两支这样的工程队:甲队单独干15天完成,乙队单独干10天完成。可是,我们还想把工期再缩短,怎么办?(两队合干)那么两队合干需多少天完成呢?今天我们就研究这样一个关于工程的问题。板书课题。谁能根据刚才的情节和数据,把它编成一个数学问题。学生回答,教师随之板书:铺一条路,甲队单独干15天完成,乙队单独干10天完成,甲乙两队合干需要多少天完成?〔评析:以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有人戏称,我们的课堂教学遵循着“四部曲”:首先是“赶鸭子”,把学生都赶到教室里去;其次是“填鸭子”,给他们很多东西;填完以后,到期终就是“考鸭子”;最后学生都变成了“板鸭子”。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是不是这样?封闭的教学观念、封闭的教学时空、封闭的教学内容、封闭的教学形式、封闭的教学过程、封闭的教学评价……试想: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的学生怎能不千人一面、失去自我、流失个性?如此“封闭”的教学又怎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呢?  相似文献   

4.
在作文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学生双手托腮,紧皱眉头不愿写;有的大脑空空,无从下手不想写;有的置之不理,毫不在意不爱写;有的觉得平平淡淡.千千巴巴不好写……如何把学生视为“苦差”的作文变成他们的“乐事”呢?下面是全校组织的一次听课比赛中一位老师的授课教学。  相似文献   

5.
贾晴 《山东教育》2007,(9):34-34
作文溧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学生双手握着笔,紧皱眉头;有的唉声叹气,草纸撕了一张又一张;有的忙着翻找作文选,东拼西凑……如何减轻作文课给他们带来的“痛苦”,把写作变成他们的“乐事”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尤文君 《辅导员》2010,(2):61-61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满蓬勃生机。”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该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呢?现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相似文献   

7.
当我看到“学生是上帝”这样的文字就不禁陷入思考中,什么是上帝?怎样把学生当成上帝?教师在上帝面前扮演什么角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点评:精炼选例、灵活讲授──兼谈高考复习陕西师范大学罗增儒这是一堂成功的复习课,在一个新的、完全不熟悉的环境中,能把课上得这样生动,能把学生调动得这样充分,实在不易,当我们从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要求是否恰当?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  相似文献   

9.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很多物体,你们看都是什么?(教师一一出示,学生齐答)。 生:数学书皮、手帕、墨水盒、粉笔盒、蜡笔盒、生字卡片、画、易拉罐、球、红领巾…… 师:哪位同学到前面来,根据这些物体的特点,把它们分成两类?并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分? 生:(到前面分完后)我把数学书皮、手帕、生字卡片、画、红领巾……分为一类;把蜡笔盒、粉笔盒、易拉罐、球……分为一类。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生:因为手帕、数学书皮……它们都是一个平平的面,它们站不起来,只能躺在那里。 师:对,只能平放。 生:而蜡笔盒、…  相似文献   

10.
许多做教育工作的同事都反映学生越大,上课越是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大多数教师是这样解释这种现象的;一是孩子长大了,害羞;二是认为孩子学习的独立性增加了,愿意自己独立钻研。但事实是,绝大多数学生把课堂上的问题困惑留在心中,直到下课才能主动去寻找答案。我们要问的问题是:他们为什么不及时提出他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罗永学 《甘肃教育》2005,(11):47-47
学具操作会将学生带人一个新的“情境”.使他们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如教长方形面积计算时,可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1)剪6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2)用多种方法把6个正方形拼成长方形;(3)所拼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匠和宽各是多少?(4)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引发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2.
廖立红 《师道》2005,(12):44-44
对于学习英语,许多学生有这样的体会,起初新鲜好奇,久之厌倦乏味。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的英语老师无不绞尽脑汁,思索探讨,想方设法把课上得有声有色。但,这是否真正吸引了我们的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呢?这些都让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3.
假如我是学生,我喜欢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的老师;假如我是学生,我喜欢生动有趣、真实自然而学有所得的音乐课堂……每次当我在设计一节课或上一节课的时候,我常常喜欢把自己当成学生去问一问:假如我是学生,能接受这样的学习方案吗?回忆2007年11月24日我参加全国第五届中小学音乐优质课现场比赛的日子,面对一群特殊的学生我也是这样问自己。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不仅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作文教学放在教学诸环节中的重要地位,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取得成效,整个语文教改才能有所突破。那么应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呢?  相似文献   

15.
紧张的考场上,学生在静静地答题,忽然,一位学生偷偷拿出课本,奋笔疾书;讲台上,教师的课正酣,讲台下,学生的觉也正酣;一位学生原本十分聪明,但他甘做思维懒汉,作业总抄别人的;学生明知早恋不允许,但他仍然控制不了自己……你是教师,你可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当时是怎样处理的?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严厉制止他,大声叫醒他,还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他错了。你这样做,效果怎么样?你可曾想过,你这种“明目张胆” 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引起了其他同学的注意,一方面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致当事人于众目…  相似文献   

16.
尹成波 《小学生》2010,(5):27-28
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遇到过让自己伤透脑筋的学生。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呢?态度各不相同:有的选择放弃;有的选择采取更加严厉的惩治措施;有的则根据自己的心情时管时不管。怎样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呢?  相似文献   

17.
物理学家杨振宁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的少得多。何以造成这样的差距?杨振宁认为主要是因为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问题;中国教育只注意解答问题,而不注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18.
现在语文教学中老师最难教的是什么?作文。学生最畏惧的作业是什么?作文。作文教学之路可谓艰难。学生无材料可写,无事可记,无理可说,无情可抒,真所谓“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断铅笔头”。作文教学难道就这样令教师发愁,写作文就这样使学生畏惧吗?我在习作教学中,让学生走进生活,丰富学生素材;还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积累写作素料,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享受到习作乐趣,取得了转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乔瑛萍 《青海教育》2014,(11):43-43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运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营造利于学生研究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演示把一个圆涂成红色,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看到圆你们想到什么?圆所围平面部分的大小叫做什么?启发学生猜测联想:怎样把圆转化成一个已知图形计算面积?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三角形,还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梯形。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既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有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0.
盛夏即将临近,毕业学生也即将面临毕业论文的撰写。大多数院校都限定了学生的毕业论文不得少于多少千字,文笔好的学生得心应手,洋洋洒洒,字数达标搁笔;文笔差的学生,愁眉不展,东拼西凑,只图交差毕业。试问,这样的毕业论文能有多少学术价值?又能有多少思想性?限定论文的字数到底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