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闻界》2016,(3):42-46
大数据技术强势来袭,深刻改变了传播文明史,使人类进入了主体多元的泛传播时代。受传播生态的影响,泛传播时代的传播伦理责任也应当由规范传播者的传播伦理责任一元论向规范传播者、媒介和受众的传播伦理责任多元论转向。  相似文献   

2.
陈杰 《新闻知识》2023,(7):57-64+95
香港“蔡天凤案”发生后,各媒体竞相对此案展开报道。在针对“蔡天凤案”的内容生产和传播中,部分网络媒体存在报道偏离事实误导受众、隐喻受害者身份符号以进行细节化叙事、侵犯个人权利等伦理失范行为。本文从媒体、受众和社会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其失范成因,进而提出规范媒介伦理建设的相应对策:媒体需坚持以人为本,优化报道流程与内容;受众应提高媒介素养以理性评价,积极反制失范现象;社会需健全制度引导体系,鼓励多元共律。  相似文献   

3.
由于媒介技术和传播环境的变迁,媒介伦理从职业领域拓展到了社会领域,其内涵和研究论域也相应发生变化。本文将媒介伦理划分为以新闻伦理、大众传播伦理、社会媒介伦理为代表的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适用主体、涵盖领域和运行过程各不相同。面对新的变化,应在内部组织规范和外部法律制约的基础上,将传统的职业自律拓展为个体自律,倡导社会公民媒介素养和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4.
受众与传播者这两个概念作为传播过程中的两个主体而存在,两者之间是“共生现象”,而不是传者主宰受众。随着“反馈”概念的引入,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升。因此,对受众的研究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理论,旨在强调受众本位的回归,并在传播实践中尊重和保护受众权利。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传播方式,博客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效果、受众的参与程度等方面都与传统的传播方式不同,受众的权利也由此产生了变化。本文试图从受众权利的角度分析博客,探讨博客给受众权利带来怎样的变化以及对受众权利的实现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熊萍 《当代传播》2011,(5):101-103
危机传播中主持人伦理失范问题引发社会普遍关注及争议,主要表现在同情心弱化、贩卖悲情、影响施救、愚弄欺骗受众等方面.文章分析了主持人伦理失范的原因,并结合相关理论探讨了主持人伦理的规范之道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华进 《编辑之友》2013,(4):45-47
媒介融合趋势改变了传播领域的生态环境,传统媒体的记者开始在商业网站的微博平台中亮相,然而,个人微博叙事是否也应遵守职业伦理?个人微博的私人属性、组织属性和公共属性到底如何区分?文章从记者、受众和媒介三个不同层面来解读。  相似文献   

8.
以技术为主导的智能传播在为受众提供全新交互体验的同时,也引发了短视频内容生产伦理失范问题。利用智能传播技术完善短视频内容生产的机制,探索对短视频内容生产存在的伦理问题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有效路径,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受众参与在国内广播电视的传播实践和理论研讨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至少在节目编播评议领域,视听者参与的基本轮廓正缓缓出现,各地的听众观众已经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参与性节目的魅力。我们广播电视事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重受众参与传播的权利并为之积极地创造实现的条件,本是广播电视工作主题中应尽之贵。但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们缺乏对受众权利的思考,极少将受众作为权利主体予以全面深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0.
宁燕 《新闻世界》2009,(6):65-66
文章分别从传播主体和传播行为的角度浅谈灾难性新闻报道中传播主体和行为应当承担的伦理规范,从而使传播主体和传播行为认识到灾难性新闻报道应服从伦理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健全,市场管理机制日益规范,市场法制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的情况下,构建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我国新闻媒体改革发展实际,能为传播和受众接受的新的新闻伦理体系,已经成为当前迫切的任务和新闻主管部门、新闻从业人员、社会科学领域人士的共识,构建新的新闻伦理体系,包括理论基础、伦理思想、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要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际可操作性,既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媒体发展潮流接轨,又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近年,一系列的新闻乌龙事件让"新闻反转剧"这个新名词进入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视野。复杂的社交媒体传播环境是产生"新闻反转剧"的重要场所,因此,随着自媒体的强势崛起与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新闻反转剧"也越演越烈,正不断消解传媒的伦理性,破坏新闻伦理的正常建构。伦理道德的缺失必然不利于新闻传播行业的健康发展,从新闻主体方面出发,加强信源道德教育、建立媒体自律规范和提升受众新闻素养,三者的联合互动与规范可以重塑新闻伦理。  相似文献   

13.
科普应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这种规范与科技伦理、传播伦理、教育伦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回顾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中对“科普伦理”这一概念的定义并加以辨析,就我国语境下科普应当遵循的伦理规范的概念与内涵进行思考,提出在我国更适宜将科普应遵循的伦理规范定义为“科普伦理”。  相似文献   

14.
浅析人际传播的伦理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莉 《今传媒》2011,19(2):115-116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传播主体能否从对方的表情、行为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只有主体双方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才能达到彼此和谐的目的。本文从卡尔.罗杰斯提出的"坦诚交流"概念出发,提出人际传播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真诚的自我表达、与人为善和报人以信。  相似文献   

15.
米莉 《报刊之友》2011,(2):115-116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传播主体能否从对方的表情、行为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只有主体双方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才能达到彼此和谐的目的。本文从卡尔.罗杰斯提出的“坦诚交流”概念出发,提出人际传播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真诚的自我表达、与人为善和报人以信。  相似文献   

16.
胡雪瑾 《东南传播》2024,(2):137-139
视觉传播重构了网络传播语境,视觉引流成为支撑网络媒体盈利的主要途径,由网络视觉传播失范所带来的伦理失范、价值观冲突和文化休克,引发了视觉色情、视觉暴力、视觉欺诈、直播翻车、视频盗版、侵权等一系列问题。建构视觉媒介话语空间的网络伦理秩序是使网络社会溯本清源,进行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视觉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对网络视觉化表达、传播媒介与受众的互动关系、传播组织结构三个向度思考网络伦理的建构,提出受众逐渐从制度化约束向自觉化约束演进的网络伦理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4,(23):60-64
传统媒介信息传播到微博信息传播,是一个权威、控制、中心消解的过程,标志着"现代"的消融、"后现代"的确立。在"后现代"背景下个体游走于不同微博部落中。本文解析微博部落后现代化的表征:部落以共享的情感或符号为联系基础;权利分散于网络主体之中,没有绝对权威;部落存在具有脆弱性。最后,基于后现代伦理的视角对微博部落管理提出伦理反思:启用外部伦理监督机制,整合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胥昀 《编辑学报》2022,34(2):167-169
中医药期刊作为中医药研究成果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应该重视对中医药研究的伦理审查.本研究对中医药期刊的医学伦理审查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部分中医药期刊对伦理审查不够重视,对伦理审查的要求缺乏明确规范,由此提出以下建议:中医药期刊应加强对医学伦理的重视,可在稿约或投稿指南中补充对伦理审查的要求,而且应明确相应规范,同时可在伦...  相似文献   

19.
韩璐 《新闻战线》2022,(4):101-106
本文将在四个层面对新闻生产过程中媒介的利益相关者进行探讨,从新闻生产过程中的信源伦理、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内部伦理、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对象伦理、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受众伦理等方面分别展开,力求论述新闻部门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对其利益相关方负有的伦理责任,并形成理论层面的伦理规范和执行层面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新闻法律、伦理规范文本及其实施效果的研究发现,这些规范性文本在对新闻媒体及记者权利保障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主要存在授权性规范涉及范围有限,义务性规范操作性不强以及权利缺乏司法程序的保障三大问题。新闻道德委员会的设立是当前中国新闻监管领域的一次有益探索,对于新闻媒体、记者权利保障规范的完善乃至促进整个新闻业的发展都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