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别号铁笛道人,元末名诗人。他的诗在元朝末期很有名,称为“铁崖体”。好驰骋异想,运用奇辞,深受李贺诗歌的影响。《题芭蕉美人图》是杨维桢为一幅仕女图所作的题画诗,诗人充分运用比喻、象征和描摹等艺术手法,将画面中无法说明的境界充分地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2.
斯文扫地     
元朝的时候,浙江出了个很有名的文学家,叫杨维桢,号铁崖。他的诗风格奇诡,在元末明初的文坛上独树一帜。一次,杨维桢到嘉兴去选编同人诗。夜半三更,他一觉醒来,只听见门外有  相似文献   

3.
论杨维桢的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实证的方法,多元切入,开掘杨维桢研究的新角度。首先,提出了杨维桢诗歌的多题材问题.指出杨维桢不但宴游诗多,其社会讽谏诗也不少,他的社会讽谏诗从各个方面揭示了元代的社会黑暗的观点。其次,还提出了杨维桢诗歌的多宗源问题,指出他的诗因为多宗源才杂成亦此亦彼的“铁崖体”,再次,本文还论述了杨维桢诗歌的多风格,表现了他那种大家风度和自由娴熟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杨维桢(1296-1370年),字廉夫,初号梅花道人,又号铁崖、铁心道人、铁崖山人、东维子等,别号铁道人,会稽(今属浙江)人。元泰定四年进士,官至江西等处儒学提举,有《铁崖古乐府》、《东维子集》、《西湖竹枝词》等存世。  相似文献   

5.
元末诗文大家杨维桢,其名字的写法目前学界尚不统一.游国恩本文学史和章培恒本文学史均作“杨维桢”,上海大学孙小力先生则主张写作“杨维祯”.本文拟由此入手,考清史实.  相似文献   

6.
陈樵是元末浙东理学家,他终身不仕,隐居著述,以振兴程朱理学为己任,惜其学术著作皆遗,惟存诗歌《鹿皮子集》四卷。他的诗以咏物、咏怀诗为主,描述了其隐居生活环境,表达了他淡泊独善的追求;他的诗中唱和赠答诗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诗涉及现实内容较多,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另外他还有一些理趣诗、咏史诗等。他的诗歌艺术受时代影响,总体上学唐复古,但不同的体裁表现不同:七言近体学陆龟蒙,七言古体学温庭筠,乐府诗歌和当时以杨维桢为代表的“铁崖派”相呼应,力追李贺。  相似文献   

7.
标新立异的杨维桢及其铁崖体在元末明初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其时东南文坛的风云人物,于此也遭到了持理学观点的人们的激烈批判。对徐一夔的标举张载诗学,特别是贝琼的“词涉夸大”和王彝的“文妖”等进行考论,发现理学在进行超然的文学批判时,常常和元明更迭的政治局势、传统诗学的观念传统所共同要求的雅正、平易观念糅合在一起,而这和明代的理学重回意识形态主流和士人重回社会精神生活中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因曾贬官涪州,遂号涪翁。他博学多才,散文、诗、词齐工,诗与苏轼,合称“苏黄”,词与秦观,合称“秦七黄九”。书法是宋代四家之一。他的诗文曾得到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赞誉,说“其诗文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人久无此作”。他是江西诗派的创始者,苏门四学士之一。  相似文献   

9.
以杨维桢为代表的元末铁崖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规模最大、诗人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乐府诗派。由杨维桢与李孝光于元泰定帝泰定五年所倡导的"古乐府运动",前后持续达30年之久,是乐府诗史上继中唐"新乐府运动"之后的又一次更大规模的乐府诗革新运动。这场以"宗唐复古"为标帜的"古乐府运动",不仅使元末乐府诗的创作,成为了乐府诗史上的一座无与伦比的高标,而且还开阔了人们的"古乐府"视野,更新了人们的"古乐府"观念,加深与加强了人们对于新的文学思潮下的"古乐府"的认识。并对明代初、中期刘基、高启、李东阳等人的乐府诗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浙江省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选蔗吉士。他中进士时才二十三岁。曾先后任过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以“干练”闻名。年四十即不愿做官,在江宁(南京)小仓山下修筑林园,名曰“随园”。生活十分奢侈,以吟咏著作为乐。世称“随园先生”。他擅长古文和骈体,尤工于诗。他论诗主张抒写性情,标榜“性灵说”,对当时影响很大,他的散文纵横跌宕,自成一格。四方之士到江宁者,总要拜访随园,每天总有人投诗文求教。在文学史上有较大影  相似文献   

11.
杨维桢诗歌思想片论哈嘉莹杨维桢是元代较有影响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其极富创作个性的诗歌使元末绮缛单调的诗风为之一变,而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诗歌思想又是紧密相联的。考察他的诗歌理论,对我们更深入地研究他的诗歌创作特色及元代诗风将是不无裨益的。一、“诗至律,...  相似文献   

12.
方岳字巨山号秋崖,南宋晚期安徽祁门县城北隅荷嘉坞人。他是江湖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诗文兼长,著述丰赡。元歙人洪焱祖《秋崖先生传》对方岳一生的行实记述颇详,并且指出:岳“有《秋崖小稿》行于世,重修《南北史》一百一十卷,《宗维训录》十卷,未传。”本文以笔者检索所得,试就与方岳有关的三个问题进行一些探究。它们是:关于方岳的生年、关于《秋崖小稿》的刊行和流传、关于四库本《秋崖集》的得失等。  相似文献   

13.
杨维桢的散文评价、文集版本及辑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维桢是元末文学大家。他一生著述宏富,经学和史学方面的著作大多失传,只有他的诗文著作,历经明清,辑敌、版抄源流颇为复杂。其散文明初又有争议,明清以来元文又不被重视,至今不曾清理。本文仅就其文章评价、文集的版本源流及其辑佚问题,进行系统考察。  相似文献   

14.
王永江事略     
王永江字岷源,号铁龛。1871年1月9日(消同治10年11月19日)生于奉天金州(今辽宁省金县)。祖籍山东登州府蓬莱县人。他童年拜宿儒李先生为师,读“四书”、“五经”。李先生“钦慕放翁之为人,而酷喜其诗集”①,他受其师影响也酷爱陆游诗集,并能写一手好文章。  相似文献   

15.
去年冬季陈振民君来信说,他拟编著《王勃诗文咀华》,意在对王勃一些诗文进行注释、赏析和移译今年四月“三王”(通、绩、勃)研究协会成立,我应聘为顾问回山西参加,振民此书已经脱稿,交我带回西安阅读,并嘱为序。振民在研究协会被选为副主席,这书是他在学术上的可喜收获,也是协会在对王勃研究上的丰灼成果之一,其意义是深远的。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因与我同里闾,当八九岁时,家严海龙公教授唐宋文章,对他的《滕王阁序》就读得很熟。但因文字古奥,多是囫囵吞枣,对其意蕴,难尽通解。只是对阎伯屿在听人传报他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惊叹为“真天才也”:不由引起我对王勃无穷的仰慕。后读五代王定保《唐摭  相似文献   

16.
倪瓒 (130 1— 1374 ) ,初名王廷 ,字元镇 ,号云林子、幻霞子、荆蛮民等 ,江苏无锡人 ,元代画家、著名诗人。他的水墨山水意境清远萧疏 ,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大家”。兼工书法 ,善诗文 ,留有倪氏诗文集《清 阁集》 ,《全元散曲》中录存其小令十二首。 [越调·凭阑人 ](赠吴国良 )“客有吴郎吹洞箫 ,明月沉江春雾晓。湘君不可招 ,水云中环佩摇。”是其中之一。吴国良 ,江苏宜兴荆溪人。倪氏诗文集《清 阁集》卷九《题荆溪清远图》云 :“荆溪吴国良 ,工制墨 ,善吹箫 ,好与贤士大夫游。张贞居 (即张天雨 )每馆寓其家。舣舟篱旁 ,…  相似文献   

17.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荟萃于扬州的一百多位知名画家中,①有许多是兼长诗文和书法的,如郑燮(板桥)、金农(冬心)、汪士慎(巢林)、高凤翰(南村)等。其中闽籍画家黄慎以其诗、书、画的独特风格别树一帜,被誉为“三绝”。②(一)黄慎,字恭寿,又字恭(躬)懋,号瘿瓢子,又号东海布衣等。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年)出生于福建宁化一个清贫人家。生性聪颖,才思敏捷。幼时,在父亲的严格督促下,他苦读家中藏书,攻读诗文  相似文献   

18.
揭馍斯的诗文创作在元代文坛上可谓是独树一帜的。尽管元及后世对其评价不一,但他诗文创作中“神骨秀削,寄托自深”、“严整精核”、“语简而洁”,呈现着自己独到的风格。其中他创作中的道家倾向,在其作品中占有较大的分量,且是有元一代众多文人内心世界的观照。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作者 《西湖游记二则》选自《袁宏道集笺校》,作者袁宏道(1568-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人,明代文学家。他少年聪慧好学,喜爱文学,16岁就在家乡组织城南文学社,被推为社长。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进士,曾任吴县县令、国子助教、礼部主事等职。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是明代后期著名诗文流派——“公安派”的创始人。创作上他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认为文学应表现出独特的个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散文史上,“桐城派”几乎无人不晓,“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尽人皆知。“三祖”中,刘大櫆才肆气雄、诗文并盛,且上承归、方,下启姚鼐,渍渐“阳湖”,故而清代的古文家很推许他,说“昔有方侍郎(苞),今有刘先生”,并因之而“天下文章,其出桐城”(周永年、程书昌语)。 刘大櫆身为“桐城派”的开派宗师,名垂当时,生徒学子麇集门下,“守其微言绪论以道学,肖其波澜意度以为文及诗者,不可胜纪”(方东树《刘悌堂诗集序》)。但他却始终无法摆脱命运之神对他的播弄:科场连连不登,贡生以终;或许这又是命运之神对他的恩宠:时乖命蹇遭遇坎坷,才造就了一个旷世之才而使他在文学上独享千古之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